安皇帝丙隆安三年(己亥,公元三三九年):古法记时仍用传统的帝王朝代,任用北魏同期刘宋的年号。
北魏开国国主拓跋珪问博士李先曰:“天下何物最善,可以益人神智?”对曰:“莫若书籍。”珪曰:“书籍凡有几何,如何可集?”对曰:“自书契以来,世有滋益,以至于今,不可胜计。苟人主所好,何忧不集!”珪从之,命郡县大索书籍,悉送平城。
简译:
珪问:“天下什么东西最好,可以用来补益人的智慧、精神?”
李答:“没有什么能比得上书籍”
珪问:“书籍一共能有多少?怎么样才能把它们搜集到一起呢?”
李答:“自从文字产生以来,图书的数量每个朝代都有发展增加,不可能准确统计了。若您有这方面的爱好,何必忧虑不能搜集呢?”
拓跋珪听了李先的话,命令各地郡县大规模索求、搜集书籍,全部送到“首都”平城。
一、1684年前的智慧:
拓跋珪是公元339年问博士李先,距离而今已经1684年,让人读到此处无不汗颜。近两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知道读书的重要性,更让人感慨的是拓跋家族虽为鲜卑游牧民族,但仍具有虚心学习的态度。而今同样缺乏智慧、没有精神的我们,也没有通过老祖宗给的方案来解决匮乏、弥补缺失。
二、伟人读书的启示:
近一个世纪以来,能在中国历史上有浓墨重彩的一笔,莫非只有主席了。主席的精神智慧从哪里来,这和他一生酷爱读书分不开。甚至在生命的弥留之际也没有停止读书。据主席的警卫员讲述:有一次,给主席搬家,主席的行李是一平板车就没有啦,可主席的书籍共计“九万四千七百六十三册”,40名工作人员搬了整整七天,那种场面可想而知。曾有记录主席把二十四史读了六十多遍。
主席曾有一段很精彩的话:“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主席所以能够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战略眼光宽广一些,成为一个杰出的革命家、思想家、战略家,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他有渊博的学问和丰富的知识。
三、书籍亿万万如何能读完:
司马光没在通鉴中在记录拓跋珪是否读了所有搜集的书籍,但从尚未读完的魏晋南北朝内容看,拓跋珪的北魏各个国主相对都是知诗书、懂礼仪的明君,而同期的刘宋王朝的兄弟内斗、叔父残杀,无不和国主的教化有关。
时至今日人类的书籍可谓亿万万,毕竟按李光的说法各个朝代都有创作积累。而我们在短暂的一生中是读不完天下书的,因此,只能读那些能够经历四五百年、甚至上千年传承下来的的举世经典。人生如朝露,读书宜经典!
于金城
2023-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