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区高中英语青年教师“读思课”研讨及说课竞赛活动纪实
为进一步推动“双新”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方式转变,促进江汉区青年英语教师建设整体水平提升,2023年11月8日下午,“双新”背景下高一、高二英语研讨课暨说课展示(竞赛)首场在武汉一中成功举办。武汉市高中英语教研员肖胜兰、江汉区高中英语教研员涂瑞志、江汉区初中英语教研员陈冕等专家以及来自江汉区的几十位高一、高二的英语教师代表参加了此次教研活动。江汉区各高中新入职的5位青年教师参与了当天的活动。历时两个小时的专题研讨主题明确,围绕必修一教材中“读思教学”版块进行了深入探究;内容饱满,涵盖了课堂观摩、说课、评课议课和专题研讨等环节。
一、授课环节
首先由武汉一中青年教师王雪老师作现场授课,内容为必修一第四单元Natural Disasters中的Reading and Thinking版块。
王雪老师这节阅读课流程清晰、设计新颖、过程流畅、活动丰富,运用听力策略,实施多模态、立体化的教学辅助手段,培养学生细节捕捉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读写能力,同时引入翻转课堂理念,加强师生协作探究。她以多张自然灾害图片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使学生与已知知识建立连接,并通过本单元新词crack一词及其简笔画引发学生对地震这类自然灾害的关注。在读中环节,她巧妙地将阅读文本的第一段以视频方式呈现出来,通过《唐山大地震》影片中的截取片段,让学生直观地观察震前的种种自然异象,并根据教师提示口头描述这些现象,这一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地震防范意识。围绕读中活动,王老师设计了精听阅读文本第二、三段这一环节,并要求学生在精听过程中填出关键数字和名词,而后王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使用一系列数字和举例子的意图,并提炼了报告文学文本的语言特征。接着,她设计了赏析文本语言之美的活动,她首先带领学生共同赏析文本中优美的句子,并配以生动的图片和通俗易懂的解说让学生感受文本语言之美,同时带领学生感受作者叙述的主基调是强调灾后的温情而不是渲染灾难的悲情。在赏析文本语言之美的环节,邀请学生当堂呈现佳句赏析作业,通过师生协作探究、展示交流、仿写佳句,提升学生读写能力。接着,将阅读文本最后两段以视频方式直观呈现,引导学生对比唐山新旧面貌,并运用文本中的优美语言口头描述城市变化。此后,王老师设置了读后批判性思考的活动,深度挖掘文本,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最后两句的深层含义。通过学生分享汶川地震幸存者廖智身残志坚的故事,批判性思考城市重建之后受灾人民创伤的修复和重生,该部分以口语输出替代文字输出,提升学生语境意识,促进了语言生成。之后,以学生自评、总结与反思结束本课,及时检测课堂效果。最后,以写一篇关于亲身经历的自然灾害的小短文作为家庭作业,该节课将听说读写完美结合,体现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全新实践和延伸。
二、说课环节
接下来,四名青年老师就这一节课的教学思路进行说课。
首先进行说课的是武汉一中青年教师王成,她的说课思路围绕一条主线——变化(Change)为线索,并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立意(Principle)、创意(Innovation)、意义(Meaning)。第一、从立意上看,她认为这篇文章虽然描写的是一场惨烈的地震,但是它并不是一篇灾难文学,整体基调是积极乐观的。因此她认为通过对文章的深入分析,学生可以体会到灾难面前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以及人定胜天的精神力量。第二、从创意上看,她用以下四种方式呈现她的设计,1. 突破文本限制,创设真实情境;2. 激活语言输入,促进语言输出;3. 唤醒内在潜能,提升思维品质;4. 让学生思考与探索生活的意义。第三、从意义上看, 她认为这节课应达到两重意义,第一,通过以读促思,在自然灾难之前,学生学会自我保护,在自然灾难之后,学生学会互助团结,做到在灾害面前实现真正双重意义上的修复与重生。第二,通过以读促写,促进学生思辨能力,内化学生语言,提升语言输出及道德品质。她的立意、创意及意义在四个教学环节中得到了具体的呈现,最后她对这节课的设计进行了反思。
接下来,武汉市第十二中学郭亚园老师就这一节课的教学思路进行说课。首先是文本主题分析和学情分析。她认为,这一节阅读课文本的主题语境属于人与自然,是一篇报告文学,兼具纪实性和文学性。其所教班级的艺术类学生对报告文学不熟悉,有逻辑性的口头和书面表达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启发和引导。因此,基于对教材和学习对象的分析,郭老师设置的学习目标如下:学生应能运用故事地图充分理解文章,更好地把握报告文学的特点;通过学习这篇新闻报道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学生可以完成描述自然灾害的写作任务。她认为,本课的重难点在于引导学生明确文章的结构和具体细节,帮助学生分析文章的特点,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利用文本内语言点完成一篇新闻报道。其教学流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读前环节里,首先展示与地震有关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地理知识描述图片信息,引入新课。接下来,播放有关唐山大地震的纪录片片段,让学生找出地震的基本信息,帮助他们预测文章内容,为阅读和写作任务做好准备。读中环节里,首先要求学生略读全文,把握大意,而后仔细阅读,找出地震前、地震中和地震后的具体细节,包括地震前的征兆、地震时破坏性场面的描述以及地震后的救援措施等,绘制思维导图。读后环节中,在思维导图的基础上,学生运用语篇特征的知识写一篇关于唐山大地震的新闻报道,并公开展示自己的作品。最后,教师提供评价标准,学生交换作文,进行互评。郭老师设计了分层作业,第一项是全班必做作业,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第二项是选做作业,根据个人爱好和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运用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位说课的老师是来自常青一中的吴梦琪老师。吴老师的说课设计充分考虑了教学的各个方面,包括课标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在课标分析中,吴老师将大单元教学的理念融入其中,旨在帮助学生深入掌握知识,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也是以大单元教学为导向,通过细致的教材分析,吴老师准确把握了学习内容的核心要点,并且针对性地制定了教学目标。其中,吴老师特别注重学生对比喻、隐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欣赏和运用,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强调阅读对写作的先导作用,使学生能够在阅读中获取灵感和素材,提高写作水平。在教学方法方面,吴老师采用了基于任务的语言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基于任务的语言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通过具体的任务和情境,鼓励学生进行实际运用和实践。情景教学法则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场景中运用语言进行交流,提高语言的应用能力。吴老师设计的教学流程清晰、可操作性较强。在阅读课的引入环节,她先通过播放唐山大地震的视频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接着,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标题和观察教材图片来预测文本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能力。在阅读环节中,吴老师采用了泛读和细读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取文本主旨大意并理清行文结构。同时,通过提出特定问题,如“When”、“How”、“Why”,引导学生捕捉细节信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吴老师对文本的语言特征和作者写作意图进行总结,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报告文学语言风格的整体感知。在读后环节,吴老师创设了真实情境,设计了唐山大地震讲解员的小组活动。学生以访谈或演讲的形式介绍唐山大地震,通过运用所学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该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从自然灾难事件中汲取教训,进一步思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深化主题,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第四位说课的老师是来自武汉七中的青年教师徐珺茗, 她的说课思路包含七个环节。首先她对文本做了简要分析,并分享了她的学情分析,她认为,这一时期的学生是善良且富有同情心的,但是他们缺少地震相关的经验;他们有一定的词汇量及阅读技巧,但却无法描述真实情景下的大事件。通过对学生的研究与了解,她从以下四个方面制定了教学目标:即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及文化意识。其次,她的教学方式由三种课堂活动来进行呈现, 具体体现在四个教学环节中。第一步是导入环节。徐老师让学生观看地震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二步是阅读前环节。她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预测课本内容,促进学生的思考与探究;第三步是阅读中环节。通过Skimming和Scanning两种阅读技巧的使用,学生可以获取文本中的关键信息并对文章主题进行深度思考。第四步是阅读后环节,她设计了演讲(Speech)这一课堂活动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有效提升学生能力。
三、评课环节
在评课环节,江汉区高中英语教研员涂瑞志老师做了简要发言。他首先对新老师的表现给予了肯定,并表示江汉区的高中英语发展后备梯队的潜力值得期待。其次,他提出了研讨课的宗旨,即了解新老师对教材的处理与整合具体情况,在此肯定了武汉一中英语教研组长李津茜老师及其团队所做的工作。最后,涂老师点出了本次新老师表现的一些亮点,如对翻转课堂的运用,对教材中语言美学的挖掘等,充分肯定了新老师踏实做事的态度。最后,涂老师提出了他关于系列研讨活动新的构想,下一场青年教师授课及说课展示(竞赛)将在武汉外国语学校以外校专场形式进行。 同时,涂老师强调,关于高中英语教材整合及英语教学的资源开发研讨也会作为后续活动的主要内容。
四、专家报告环节
活动最后,来自武汉市教科院的高中英语教研员肖胜兰老师以“心中有书 (Textbook), 心中有人 (Students)”为主题分享了她对此次专题研讨活动的看法。肖老师首先分享了对青年老师授课说课后的整体印象,包括教师个人素质优秀、凸显主题意义探究、教学目标具体清晰(可检测)、教学内容处理恰当(灵活整合)、学习活动设计合理、有效渗透阅读策略和及时反思促进提升,她认为新老师基本体现出了以上内容,对青年老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与此同时,肖老师也指出,新老师对以上内容体现地还不够充分,并给青年老师点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第一,她指出了青年教师对于教学方法阐释的一些问题,她认为,根据新课程标准,青年教师应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即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三个环节相互关联,螺旋上升。同时她也分享了如何把活动观落实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即体验中学习,实践中运用,迁移中创新。她指出,体验是关键的一步,同时迁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和以及最后关联到现实生活中。最后肖老师倡导新老师在尽量用新课标中出现的活动观 (Activity-based Approach),以及要理解清楚其中的含义。第二,她指出青年教师对学情分析可以做得更加细致,要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分析,关联学生的已知内容,为教学目标做铺垫。第三,针对教学目标,她认为青年教师应用一些可测量的动词 (Specific verbs) , 进而对教学目标进行有效测量。第四,肖老师指出青年教师应明确教学重难点,以王雪老师授课为例,肖老师指出语篇研读中“How”这一部分涉及到对文体的分析,包含数字及修辞手法,这就是这节课中的重难点。因此在这版块的处理上,青年教师应结合文体,让学生去思考文本的语言特点,进而欣赏语言之美。最后,肖老师也对王雪老师的教学环节提供了一些建议,如词汇的运用及对于节奏的把握等。
肖老师独到专业的分析、详细的课堂规范流程分享让青年教师收获良多,她的分享为青年教师在前行的教育道路上点了一盏明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青年教师作为江汉高中英语教育的“活水”,一定能给江汉区高中英语教学带来一股清流。“双新”背景下的主题意义的整体教学,不同课型的资源整合,英语话题拓展阅读国家级课题的深化研究都会给江汉区高中青年教师提供大量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