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都去看红叶了,
腾出来地儿让我们看故宫。
去故宫之前我们去了趟图书馆。
去图书馆之前我们问了几个问题。
提出一个问题太难了。老师殷切地:“你有什么问题吗?”一阵惶恐从心里涌起,老师说的都对啊,一定是我没弄明白,可是让大家知道了会笑话我,算了:“老师,我没有。”
孩子,你不用害怕,你不懂的越多,你懂的才会越多。哲学家芝诺是这样解释的:画一个圆圈,圆圈内是已掌握的知识,圆圈外是浩瀚无边的未知世界。知识越多,圆圈越大,圆周自然也越长,这样它的边沿与外界空白的接触面也越大,因此未知部分当然显得就更多了。
但是,你有没有发现芝诺这个解释有两个很大的问题?
一、他暗示知识是可以不断膨胀的,可是那么多知识会不会把我的大脑撑爆?
二、他没有告诉我知识是怎么膨胀的。
咱们换个角度来思考这些问题。当老师走过来的时候,你正在看着手里一块石头。老师问你有什么问题?你摇了摇头,这只是一块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石头,被你捡来消磨无聊的时光。老师愤怒地把石头锤碎,现出两块发光的物体,一块红光,一块蓝光。碎裂的石块上还有疑似文字的印迹。你的脑子里同时出现了三个问题。在你弄清楚这三个物体之后,你的知识增加了。然后,你又把红色的物体分解开,发现里面是红色的晶体和透明的液体。于是,又有两个问题在你脑子里蹦出来,你弄清楚这两个新的问题之后,你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并因此获得了国家和国际的大奖。
醒醒。
在整个过程中,你的问题增多了,你的知识也增多了,但并没有圆圈变大,而是,表面积变大了。当你把一块石头打碎,每一块小石块都会变成小问题,那么当它被碾成粉末甚至分子,你的问题是无穷多的,你的知识也是无穷多的,因为,表面积变成了无穷大。
因此,孩子你只要去“打破”普普通通的东西,就能够有收获。
当你把故宫“打破”成“故”和“宫”的时候,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是故呢?是一直都叫故宫吗?为什么叫宫呢?宫在远古造字的时候有什么含义呢?里面的厕所长什么样?有厨房吗?
集齐了一些问题后,我们相约去了趟图书馆,去回答:朱棣为什么要修建紫禁城?故宫各殿依据什么规则分配居住?故宫东西六宫最多住过多少人?
我们找了十几本书,太多了一个人没法看完,于是,我们把这些书分给个人,先让每个人通读一遍,了解自己手上的书的主要内容,然后,针对每一个问题,大家一起找相应的资料。
这个计划似乎很成功,不仅大致回答了之前提出的问题,还产生了很多新的问题。而这些新的问题,需要一次故宫的实地考察,才能够解决。比如,故宫的六宫到底有多大?能让几个人生活不觉得拥挤?
孩子们查找资料的速度让人印象深刻,互相的讨论和合作也让文化氛围变得更加浓厚。家长们看着很欣慰,可惜六年时光一晃就过去,其中三年疫情落下的团体活动,怎样才能抓紧补回来呢?
孩子们自己规划线路,因为他们有问题的指引,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但沿路的风景也很美,不时要停下来思考。
去往故宫的路上,欢声笑语。
禁城的城墙不是垂直的?
你们不用排水管吗?
推出午门观光。
门钉真的是81颗。
书籍又一次被分发了出去,带着孩子们去寻找答案,产生新的问题,得到新的答案。
午门的大门南侧和北侧为什么不一样?
爪哇!
内金水河是怎么来的?
这排房间什么来历?
地面和台阶是斜的,排水用。
警察叔叔路过邀请我们去他们那儿写作业。
这座房子看上去气派,就在那里用膳了。
重檐庑殿顶,是明清代所有殿顶中最高等级。这种殿顶构成的殿宇平面呈矩形,面宽大于进深,前后两坡相交处是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分别交于正脊的一端。
原来这座建筑是保和殿,康熙曾经在里面住了八年。
保和殿不让用膳啊,在旁边委屈一下吧。垃圾都带走,皇上不吃这些个。
当书上也找不到资料了。
熟悉景仁宫的同学给大家讲解。
景仁宫的配殿是黄琉璃瓦硬山顶。
累了,休息一下。顺便观察正殿的黄琉璃瓦歇山式顶。
补充能量。这旁边有一座古井。井亭不高,顶上的琉璃瓦看的很清楚。滴水,瓦当,筒瓦,瓦钉帽都能够辨出来。有的瓦钉帽还丢了,露出来金属的瓦钉,有点不谐调。
在御花园里寻找回去的路线。
虽然很累,但我们坚持到了清场,宫里没多少游客了。
太和门已经清场不让进了。
离开故宫的时候,太阳都快落山了。
其实我们不止看照片上那些地方,东西六宫,包括慈禧当年的寝宫,西边的慈宁宫区域,除慈宁花园我们都看了。中轴线自然也都看了,大人老人孩子们都很累。孩子们收获不少,在一起玩得很开心。最后家长们希望还能有更多这样的活动。
等后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