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承载着秋的收获,迎着冬日暖阳,2023年11月11、12日,我校数学教师满怀期待赴兰州市第54中学参加为期两天的“精研新课标 赋能新课堂 聚焦新理念 融创新实践”——全国小数名师高质量课堂教学观摩活动。领略了名师的教学风采,享受精彩绝伦的数学盛宴。
活动安排
专家简介
名师精彩—华应龙
华应龙老师的观摩课《华罗庚教我们学数学》。在这节课中,华老师从华罗庚先生的一句话开始——“就数学本身而言,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你觉得数学不美,那是因为你站在数学花园的外面。”引发学生的层层思考,“数学花园的花是怎样的?”“为什么数学是壮丽多彩的?”华老师告诉孩子们,数学花园里有各式各样的有关数学的书籍,数学课本只是其中的一本,我们要多多阅读数学课外书,才能进入真正的“数学花园”,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在数学阅读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于教材的数学知识,可以看到不同凡响的数学内容,体会滋味别样的数学乐趣。
课后,华应龙老师作《祖国需要,我就去教》精彩讲座,从“教什么”、“教给谁”、“怎么教”三个方面展开说明,作为教师,我们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启迪智慧,更要滋润生命。
名师精彩—沈 勇
第二节课是沈勇老师执教的《计算》课,让我既惊又喜。计算在数学中占半壁江山,一直困惑如何能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素养,如果给学生上这样的一节课,一定会让学生对计算题有感觉的,也一定会喜欢上计算的。沈勇老师说,课改的的核心在于目标,但我们总在一厢情愿的训练“牛嘴”张开多少度去吃草,却忘了吃草是牛的本能。学习不就是孩子们的本能吗!
沈勇老师的复习课《计算》则是围绕“计算很简单,无聊的计算复习仅仅为了提高正确率?计算很重要,奇妙的计算如何既温故也知新?”这两个问题链启发学生重新审视原本“熟悉”的计算,使这节课既生动又有趣。沈老师的上课“计算”和“算计”让我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原来练习课可以更深入研究。太厉害了!
名师精彩—吴正宪
下午第一节课是吴正宪老师的《重叠问题》。第一,这节课情境设计有情有理,真实有效。在这节课的引入部分,吴老师先叫了一名男生,说:“有一列队伍,从前面数你是第五,从后面数你也是第五,这一列一共有多少人?”这样,能让孩子真正融入到这个情境中,比仅仅以多媒体出示更贴近学生。有的孩子马上回答11个人;也有的细心数一数是9个;还有的孩子在本上画一画……仅仅是开始的这一活动,学生在课堂上不只是听数学、看数学,更多地是练数学、做数学,初步在数学思维活动中去经历、体验和探索。吴老师在课上非常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形成,在不知不觉中如春风化雨般地对孩子进行渗透,我觉得这才是《新课程标准》下课堂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第二,探究过程多层并进,互动生成。 探究《重叠》这一课,由“参加足球的有5人,参加篮球的有7人,参加两个的一共有多少人”开始。探讨的问题逐层深入,每一个问题都能贴合学生的理解能力,逐步“煽动”“诱导”学生一步步去探究。“最后,吴老师只用了12个写有学号的圆形卡片和两个分别描有5个和7个黑点子的椭圆形图片,就将所谓的“重叠问题”讲得清清楚楚。第三,于细微处,培养好习惯。认真品读吴老师的课堂,你会发现,在每一个环节,她都会“回头看”。开始的一列队伍,同学们得出“9”这个结果后,吴老师追问:“得9对吗?你可以数一数,也可以画一画。”即使学生用多种方法去理解这个问题,也在不知不觉中渗透给学生要“检查”的思想。细心观察,吴老师在每个环节都有这样的追问,既培养了学生严谨、认真的好习惯,又能巩固和掌握所学的方法,一举多得。吴正宪老师总在说这样一句话:“教育就是点燃,就是唤醒。”细细地品读,吴老师正是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爱心去读懂学生、读懂课堂,给每一个孩子,甚至是学困生一个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名师精彩—李培芳
下午第二节课是全国特级教师李培芳老师的观摩课《认识数》。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实验小学的李培芳老师是一位温柔的老师。如果只说李培芳温柔也不全面,他的学生就说:“你要是有不会的去问他,他会很耐心地教你。但是李老师柔中带刚,他要是抓住你,就不会放过,一直给你讲到会为止。”应该说,李老师的温柔在于教学风格和为人处世,刚强在于对教学主张和教育情怀的不懈追求。
《认识数》这节课上,李老师出示了一道填空题:比1小的数是?学生回答“0”。李培芳语气夸张地说:“同学们,如果比1小的数只有0,那可就惨了,那可要出大事的啊!”学生很惊奇,有一些孩子突然点头:“比1小的数如果只有0,个矮的小朋友的身高就只能填‘0米’了!”怎么表示个矮同学的身高呢?接下来,师生就饶有兴致地投入对小数的认识和思考。
随后,李老师带来讲座《将计数单位种进学生心田—“小数初步认识“教学思考与实践》,分享了自己关于数与计算一致性的思考,启发老师们回到原点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