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初中生物学科新课标培训暨单元教学研讨会活动于11月10日圆满落下帷幕。作为本次活动中的一名授课老师,自己的心情在磨课中好像一个调色盘一样经历了“五彩斑斓”的变换。感恩张涛主任和夏熠老师一直在旁侧不曾间断的指导、鼓励、宽慰,感谢刘剑锋校长、李铁琳老师、邢传建老师一直在旁侧不曾缺席的陪伴,感谢那个不曾间断努力、一直尝试突破的自己,终于让这个调色盘上出现了鲜明又热烈的“红色”。现在,谨以此篇,记录心情的调色盘。
磨课初期的“绿色”心情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本次讲课选题是“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当时的感觉就是自己是天选的幸运儿,心情超美,对即将到来的磨课信心满满,充满希望。因为这课题我熟啊,之前由于工作室的研讨课或公开课我讲过,虽然具体内容和授课形式与这次有所差别,但我对这个主题有深刻的理解。同时,脑海里关于这节课的神经元已经快速汇集成一条神经。我满怀希望开始了自己的备课之旅而且快速形成了讲课一稿并在线上研讨后投入了试讲阶段。
磨课二期的“灰色”心情
人生总有那么多的出其不意。张主任对第一次试讲给的终结性评价是:你以往的优点在前知展现课里就是你现在的不足,前知展现课你就让学生说,让子弹飞一会。本次试讲没有达到五十分!在之后的教学设计中,张主任又给了新的评价: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一把又一把的“飞刀”射过来,我感到自己这次的备课脱轨了,我没能把握好五课型的内涵。但基于自己这几年来也积攒了一些底子,所以我觉得难得糊涂,我也相信即使自己糊涂一下也能很快从脱轨的状态回归。令我没想到的是自己的备课竟遭遇了近年来的滑铁卢,我从没对哪一堂课那么无力过,我对这个课型的理解总像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脑子里感觉自己明白了但行动上一做又不明白了。在此期间,我也多次向张主任,夏老师请教,但由于我当时对前知展现课的理解还没到位导致自己在一次次修改教学设计中就像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的状态,所以一直没能突破,心情越来越灰暗......就这样,我在不断努力,尝试改变,寻求突破中也不断碰壁。与此同时,我意识到要改变习惯真的很难。张主任适时又给了我一张大饼:这次讲课有失水准,但你是非常有能力的,如果这次你突破了,你的课堂会比原来有更大的进步。很好,张弛有度的张主任语录。现在想想,那时的张主任就是在让子弹飞啊。
磨课三期的“黑色”心情
阳光不一定总在风雨后。还有一个周正式开讲,11月2日的一次磨课我觉得基本达成教学目标了,学生整体建构了血液循环的路径,说出了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从知识目标看学习目标是达成了,从核心素养目标看学生的思维参与度非常高,也能运用结构功能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在我觉得阳光总在风雨后的时候,张主任给了新的评价:你太固执,前知展现课和结构完善课为什么上得那么难,你别把这个课当成探究实践课来上。这次我脑子灵光一现,突然明白张主任说的前知展现课中“让子弹飞一会”的含义了,也明白了张主任说的在前知展现课中我对课堂的驾驭不是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答案而是在学生充分暴露问题后能研判问题并用评价进行整体提示,引导学生整体思考。同时,夏老师也帮我对张主任的建议进行了进一步的解读,还像知心大姐姐一样给我做着心理疏导,她的话就像春风拂过田野,给我带来温暖和希望。然后自己又充满干劲,周末加班加点废寝忘食出了两稿设计。意外的是在第二天也就是11月5日的试课中我前所未有的,结结实实的挂在了黑板。这次的试课结果好像成了压倒已经是强弩之末的我的最后一棵稻草,我本还算强大的内心瞬间似疾风骤雨,似泪如雨下,我觉得我经历了职业生涯的至暗时刻。在我连表情都快绷不住的时候,剑锋和世昌中学的生物老师主动找我帮我分析问题,出谋划策,他(她)们善意的行动实实在在的温暖了我,我好像又活过来了。
磨课后期的“红色”心情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天晚上我们又开始线上研讨了,张主任和夏老师帮我们解决每个人的课堂还存在的问题,但我的问题是好像一切都是对的只有结果是错的。11月6日将是小团队的最后一次磨课,我想无论如何我都得拿出成型的课了。此时的我不再想怎么去开发一个新的设计,而是想我现在的设计问题出在哪里。于是,我也换了备课思路,用评价来倒逼教学,我突然发现问题出在一开始的学习任务上,“氧气如何从肺泡运送到组织细胞”这个任务从难度讲,高难度,既包含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也包含了血液循环的路径,还包含了学生对结构功能观的理解与运用,而很多学生对此都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从任务达成的结果来看这个任务不能直接指向血液循环的路径,只指向血液循环的一部分,因为物质不会循环,能够循环的是血液。当时的时间已经不早了,将近晚上10点钟,我好像一下打通了任督二脉,我对接上张主任说的“开始不用去讨论具体物质的运输”的意思了,我也找到了卡住我后期课堂的根源。(p.s.打通任督二脉的同时,我好像对课的理解真的又有了不一样的认识,详见下一篇小作文。)于是,我马不停蹄又开始备课,中途发现可能还有一些细节要推敲,但已经没有允许自己钻牛角尖的时间了,于是我果断的把电话打到剑锋处,这一打就是将近三个小时,这三个小时我们从理顺大框架到确定具体每个环节的任务;从推敲问题到分析学生的认知再到琢磨语言,基本敲定了所有的内容。看看时间,已经凌晨一点多了,但我的内心充满力量,剑锋应该也是这样的,因为他还想跟我确认某个环节我要如何处理。我想,这就是大家都说的“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接下来我又用两个多小时做了课件和详案并捋顺了语言。收工上床时已经将近凌晨四点。但彼时的我内心是欣喜的、火热的甚至亢奋的,我终于突破自己,突围成功了!
11月7日,这是个好日子,我们三个人都解决了自己课堂之前存在的问题,我们的大家长也终于露出了他的招牌笑容。安了!
本次活动圆满收官,复盘本次磨课过程,我的内心还是那么感动,那么激动。感动于我那优秀的团队,不论是张主任,还是夏老师和剑锋他们都给予我专业的引领,友情的帮助,智慧的碰撞以及无穷的力量。激动于自己能在量变后达到质变以及这段时间里厚积薄发的沉淀终能变成信手拈来的从容。
而反思本次磨课中出现的弯路我也有很多体会。我想为什么我在磨课期间失了水准?原因有二。一是自己在没有明确课堂定位的情况就开始按照自己的思路不断备课不断修改,一条道越走越黑。所以我的体会之一是万事要“谋定而后动”,有时往往“欲速则不达”;原因之二是自己坚定不移的认为本节课是围绕氧气运送的问题开展的,所以没有达成目标时都是大刀阔斧的改教学大环节,而实际上扼住咽喉的是大家约定俗成的驱动性问题。所以我的体会之二是“经验诚可贵,突破价更高”,有时做事要突破思维定势,同时也不要忽略任何一个细节,毕竟“细节决定成败”。当然,本次磨课最终的成果也更让我坚信“量变能够达到质变”,万事“路虽远,行则将至”。
我想,这次磨课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课堂方面的收获,更是让我领悟了很多的人生哲理。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也将谨记以上实践得出的真知不断前行,去探寻人生更多的色彩,去寻找人生更多的可能,去遇见未来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