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撷归来   “语”君共赏———四十八小学教师参加第34届经典与现代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

叶思
创建于2023-11-11
阅读 52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一城春色半城花,万顷波涛拥海来。海上花园,诗意厦门。在宜人的秋色中,一场现代与经典的碰撞在此拉开帷幕。

  在广信区四十八小学校领导的关心下,叶思与周婷芝两位老师有幸前往厦门,参加第34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一睹名师大家的风采。

11月10日

  戴瑞萍老师带来了报告《思辨与写作》。她以一首《手指摇》带动会场所有老师的情绪,她认为真情是文章的血肉,真思维是文章的骨骼,华丽的辞藻与修饰不过是文章的装饰之物好比胭脂水粉。孩子的真情实感需要去保护它,在阅读中找出可以思辨的地方从而迸发出真思维。离开阅读就不能谈写作,因此带领学生去读,在读中写小事写真事抒发真感受。

  林小慧老师带来观摩课《十六年前回忆》。她紧扣课后习题抓住时间节点,将课文梳理成四个清晰的脉络,沿着脉络渗透回忆录的特点,抓住李大钊的神态、语言、动作,在一步步的引导中将学生的素养不断拔高,从孩子们最后铿锵有力的呼号中也不难发现孩子们已经将这种伟大的革命精神深深的烙印在了自己心中。

  “老顽童”何捷老师的古诗教学,妙趣横生。一首《出塞》让我们看到了别具一格的语文课堂。整堂课程围绕着诗歌的三层读顺、读通、读懂,一层层递进,带领学生抓住诗歌中的景、人、事、情等要素感悟诗歌的学习之法。要达到何老师这样的境界我们可还有待修炼。

  王瑞雪老师带来观摩课《长相思》,她富有诗情画意的诗韵课堂立意深远、层层递进,由人到词到情感,最后探寻诗词背后蕴含的价值,抽丝剥茧,让人如沐春风!其中最令人倾佩的是王老师脱口说出的古诗词,尽显其风韵古典气质女性。

  赵志祥老师带来示范课《题临安邸》教学过程中赵老师注重音律的教学,整堂古诗课韵味十足,出示的资料包与所学知识紧密贴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林升所要表达的感情。

01:04

  张菊荣老师带来报告《明明白白上好课—教学评一致性的语文教学》他指出要设计清晰可见的学习目标,开发明白可评的评价任务,展开信息优化的学习过程。始终要牢记课堂的功能是有限的,因此设计任务时不必要面面俱到,大可做到少而精。教学评一致性最终指向学生学会,千道理万道理,学生学会才是硬道理。

11月11日

  肖培东老师执教的《走月亮》抓叹词,想象画面,解锁文本情感密码。视觉的变化,情感的转换,肖老师以“一支粉笔”诠释了“教师本身是最大的教学资源”。眼中是学生,心中是语文,紧扣语文学科本质,尊重学生,尊重成长的生命,呈现了一节朴素而艺术的语文课!

      肖培东老师建议:上一堂朴素的、艺术的语文课。语文课回归朴素之美,学生把握学习语文的规律,掌握基础的听说读写,和学生回归语言文字的运用,体会文章的魅力,语文课要寻找艺术之美,追寻听说读写的务实,搭建奇妙的艺术支架,设计有效的活动,帮助学生提升核心素养。

  许嫣娜老师执教的《曹冲称象》抓住了低调段教学每堂课都要落实的四个关键点来落实孩子们的学习:字词学习、朗读课文、语言运用、思维理解。许老师通过建构课堂情景、课文情景,随文学习来进行识字写字教学;抓住了重点文句,进入句子,进行朗读指导,句子意思理解,说话训练以及整篇文章的内容逻辑来展开教学,堪称低段教学的典范!

  周益民老师的《神奇宝物》这节课脉络十分清晰,猜宝物——读故事——议故事——编故事,一堂课的信息量非常大,引导孩子们借故事思考讨论归纳,整堂课激荡着思维的火花,学生们在思维的碰撞中领悟民间故事的内涵,训练提升了课外阅读能力。

  朱煜老师《牛和鹅》教学,从阅读批注——提炼方法——说批注——写批注——说批注,层层推进,有效地将知识和能力落地,助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学生在“批注”的学习过程中,处处回扣语言文字,有发现,有想象,有感悟,有思辨,学生习得了方法,训练了思维。在“批注”中学习“批注”,非常接地气的一堂课,堪称“批注”教学的典范。

  戴建荣老师的诗歌教学大开大合,有广度、有深度。他以陆游写诗的时间轴为线索,牵出家国情怀,牢牢抓住单元学习要素,在一遍一遍的诗歌朗读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03:30

  肖绍国老师执教《花之语》,他将不同学段学习过的大体相同类型的与花有关的课文放在一起,进行巧妙的对比学习,从题目、作家让学生去找其相似性再融汇古今,探索花之语的密码。从而让学生感悟到中国文学之美妙:一切景语皆情语。

11月12日

  魏星老师的单元整体教学令人眼前一亮。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整个单元的课文都是以“历史人物故事”为主题,魏老师的课堂教学以人物的“智慧”为主线,串联起第八单元三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而“了解故事情节”是“简要复述课文”的前提。

      先由《王戎不取道旁李》,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感受“王戎”的智慧;再迁移到《西门豹治邺》,抓住文中对话,带领学生了解故事具体情节,让学生尝试复述课文;最后让学生自读略读课文《故事二则》,让学生说自己读到的内容,再引导学生说文中没有点明的道理,启发学生懂得“扁鹊”和“纪昌”的智慧体现在哪里。最后学法迁移,让学生在不同场合讲不同的故事,让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的形式,加深对智慧的理解。

  诸向阳老师以创设“争当最佳小导游”的情境,设置”品读树之美“,“讲好四季景物”及“推荐最美季节”等三个板块来展开教学,在生动的情境中带领学生赏析文本,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他指出情境化教学是有必要的,但不能一味地只追求情境化,情境的创设是需要水到渠成的是便于操作的,是巧于转换的。

  青衿之志,履践致远。教育是一条很长很长的路,但最美的风景总在远方,总在路上。在未来的小语教学之路上,希望我们能够乘着学校之风,栉风沐雨,寻梦而行,一路追光,担当起新时代青年教师的教育使命。望有朝一日,也能“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阅读 52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