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的师恩

森林木
创建于2023-11-11
阅读 311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今天的黄海之滨、大黑山下,适逢母校国际商学院招生办学30周年,不少校友回校共襄盛举、追忆过往。身在南粤的我,乏兰台之才,负年少之志,只能遥祝母校和恩师。

    往事如烟如云,师恩如山如海。我想我应该写点什么,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在这六千里外,脑海中汩汩而出四年青葱岁月中的一个个片段。合眼朦胧之间,仿佛身处阳光灿烂的校园,师恩弥漫、无尽感怀。

    大概正是20年前的这个时间,我刚进大学不久,时任学院副院长的班主任老师在班级寻找具备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处理文档,我依仗高考暑假在网吧中突击学到的一点皮毛勇敢报名并获得机会,在上课之余,来到老师身边帮忙,主要任务是编排双语教材、整理资料、制表绘图。第二年年初,班主任老师告诉我,学院要给他选用一名科研助手,他报了我的名,以后不仅可以参与其学术研究,每月还可以领取补助,我无比惊讶、欣喜若狂。不久后,我在学校宣传栏看到公示,正式成为班主任老师的科研助手,公示栏前大家议论纷纷,看到同学们羡慕的眼神,我倍感自豪,这对一个初来乍到的少年是怎样的激励,又是怎样难得的学习机会。

    从此之后,我作为一名本科生却有幸追随大学教授调查研究、学写论文、编纂书稿,直到毕业连续三年担任恩师科研助手。恩师给了我他办公室和同一楼层工作室的钥匙,我可以登录他的电脑查阅文献,在文印室复印资料。记得那时恩师经常出差,有时还要出国一段时间,出去前总要交代一些任务,有时候在国外也会发来邮件用英文告诉我近期要做的事情。当同学们还在为见到老师一面颇费周折的时候,我却可以“趾高气昂”的在办公楼和教学楼之间来回穿梭,在副院长办公室自由出入,还和其他老师在一个办公室学习交流。

    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我在上课和去图书馆学习之余,常常跑到工作室,有几次还通宵达旦。时至今日,我一直受用的办公自动化技术就是那时候恩师一点点交给我的。不知道为什么,记忆中有一个瞬间无比清晰,那是恩师有次出差去印度,在首都国际机场告诉我去新德里的航班几点起飞、几点才到,仿佛是不久前的事情。我就这样度过了极其充实繁忙却意义非凡的大学时光。

    这一段回忆是我感念至今、永生难忘的。

    我回忆起2005年1月15日,春节前夕,寒假伊始,恩师带我去湖北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可持续农业技术采用的研究》调研。1月的大连,阳光明媚,晴空万里,却干冷寒冻。我打印好调查问卷匆忙收拾行李,在五彩城坐轻轨去大连火车站坐火车去武汉,恩师出差在外地约好从河北上车和我会合。一路上恩师和我交流车厢中播放的歌曲歌词,又和我追忆他坐火车上大学时的窘迫场景。他说上大学的时候,父母总是让他背一些粮食,每次带的行李都很多,而火车上的人更多,每次上车都不能顺利挤进去,只能把行李放在车门处,先带一件行李挤进来,再返回车门处取其他的行李,如此反复、挤进挤出才能上好车。经过30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在晚上9点10分到达汉口,然后坐出租车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招待所。这是我第一次到武汉,汉口火车站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之间隔着长江,我在跨过长江的那一刻透过车窗看到了天下江山第一楼黄鹤楼,只见夜色中灯光璀璨,更显巍峨壮丽。

    16日,恩师带我一起拜访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刘思华教授,刘教授是中国生态经济学的创立者。恩师拿着笔记本在刘教授面前仔细请教,认真做着记录,非常谦恭。刘教授很热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还请我们一起吃饭。我跟在后面似懂非懂、诚惶诚恐,刘教授却告诉我后生可畏。这个画面清晰地刻在我的脑海中。17日,恩师带我拜访了湖北省农业厅植保站,当晚和3名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聚餐。接下来,恩师带着我们奔赴荆州、荆门钟祥、宜昌当阳等地开展农户对水稻IPM技术采用情况的调查,走村入户收集调查问卷。在调查间隙,受当地领导邀请,我们顺道参观了宜昌玉泉寺。在山门前的溪水旁,当地随行人员介绍历史典故,恩师便让大家赶紧用溪水洗手,助力自己学业顺利。

    经过10多天的调查走访,我在荆楚大地体验了不一样的风土人情,开阔了前所未有的视野,还和同行的3名研究生学到了很多知识,建立了友谊。这对于一个当时只有19岁的少年,是多么难得的一段经历和收获。返回武汉后,恩师径直返回大连,我从武汉坐长途汽车回安徽老家。当日,我仰慕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典故,来到汉阳龟山参观了天下知音第一台的古琴台,不禁抚今追昔,吟唱“万里风沙知己尽,谁人会得广陵音?”。很多年以后,这句诗也成为我微信的个性签名。

    这一段回忆是我感念至今、永生难忘的。

    我想起2005年4月,在恩师的支持指导下,我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辽宁发展模式研究为题,主持申报学校“太阳鸟”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成功获得经济类学科立项,得到学校2000元科研基金支持。在恩师手把手的指导下,我和学生处签订了为期一年的《“太阳鸟”科研项目立项合同书》。课余时间,我在图书馆疯狂的学习,在中国知网夜以继日的查阅文献资料,起草课题研究报告,顺利完成中期汇报,并在恩师的帮助下,形成课题研究成果,在中文核心期刊《经济问题探索》和《大学学报》上发表论文,最终完成结题报告。

    这次主持完成课题研究给我带来了巨大收获,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年期间,我在恩师的培养下,学会了思考和分析,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锻炼了提炼、归纳、整理文字的能力,更让我在喧嚣的校园中,学会了坐得住板凳、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神。正是因为这段时期的课题研究,让我树立了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贡献青春力量的年少之志。

    也正因此,仅仅2年后,在大学毕业面临何去何从的关键时期,我放弃了已确定好的去深圳公司发展的机会,加入大连市“百名大学生志愿者计划”到基层机关历练,更是在一年后考虑到曾在恩师指导下开展过课题研究的经历和能力,在公考中勇敢地报考了沈阳市政府研究室,有幸来到东北最大的中心城市,决心要投身辽宁振兴发展的宏图伟业和壮阔实践,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这一段回忆是我感念至今、永生难忘的。

    我想起2008年的这个时候,我正在大连瓦房店团市委伏案工作,接到考上沈阳市公务员的电话,我惊喜万分,飞快赶到瓦房店火车站去大连开发区向恩师汇报。在学院办公楼下,恩师和我交流了1个多小时,得知我即将启程去省城的市政府工作,非常高兴。我站在那栋无比熟悉的办公楼下,回想起给恩师做科研助手的1000多个日夜,一幕幕场景浮在眼前,无比怀念、感慨万千。晚上,恩师喊来师母一起到大连开发区金马路旁一家火锅店吃饭,既是祝贺也是辞行,并当场给时任沈阳法库县委书记的大学同学打电话,以师者丹心润桃李的无私情怀把我介绍给他,让我去沈阳后多主动向他请教学习。遗憾的是,我到沈阳后,面对严格的工作标准和要求,只能勤能补拙、常常加班,总以为来日方长,没有在恩师的引见下,主动去请教汇报。不曾想时光荏苒,恩师同学早已辗转多地、跨省交流,已成为国家林草局的主要领导。

    恩师用深厚的学术功底、严谨的求实作风感染并深深影响着我,给了我无穷无尽的悉心指导和热忱帮助,让我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受益匪浅。我记得2010年年初,市政府要求找准中小企业问题和诉求,靶向出台政策。在研究室工业经济处工作的我接到任务,顿感压力巨大,无从下手,后来想到恩师带我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研究学到的方法,很快向领导提出了工作方案和思路,设定调查问卷,被领导充分认可并采纳。面对时间紧、任务重,那一夜,处长带着我和处室其他同志围绕我提供的方法和问卷开展分析、起草报告,最终圆满完成任务。

    我记得2011年的这个时候,我参加盘锦市面向全国公选并入围,在资格审查阶段,我到盘锦市财政大厦提交材料,正要下车的时候,恩师打来电话,给我提供了在校期间的课题成果和获奖证书,我因此获得加分,在公选中如愿以偿。

    这一段回忆是我感念至今、永生难忘的。

    我想起2017年9月初,我通过珠海市斗门区面向全国选调,离开了学习和工作整整14年的辽宁,南下3000公里,从大辽河畔写春秋到珠江两岸逐高浪。离别前夕,我从盘锦赶到大连市区和恩师辞行。早已升任院长的他,学术和公务都很繁忙,却依然请我到咖啡厅,足足和我交流了3个小时,恩师用自己学习和工作过程中的经历,告诫我如何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谆谆教诲仿佛是回到了大学课堂,又给我上了精彩的一课。他回想曾在福建求学和工作时的场景,只是最终因为南方天气湿热,才选择北上定居大连,嘱咐我到南方后要适应气候、注意身体。

    临别的时候,恩师要求我加强学习,建议我找个高校继续深造,并把在珠海一所大学任教的同学介绍给我。惭愧的是,岁月的侵蚀让我没有了曾经年少的意气风发和壮志豪情,在俗世洪流中簪缨凋损、精血消磨,感慨“白首穷经通秘义,青山养老度危时”,没有了攀登学术高峰的勇气和毅力。

    遗憾的是,我来珠海后,有一次恩师到广东参加一所高校的专业评估,我却因为工作繁忙,没有去和恩师相聚。恩师不仅没有责怪,反而告诉我不必在意,工作要紧。

    这一段回忆是我感念至今、永生难忘的。

    如今,当朋友圈被东北暴雪刷屏的时候,我更加思念我的母校和恩师。我将永远铭记,在那远天之下的大连,那座樱花漫舞、海棠依旧的校园,是我人生启蒙的地方。四年的青葱岁月,我因为一位恩师收获了一段无比闪亮的日子。二十年的师者匠心,我因为这份深厚而沉重的师恩改变了人生的轨迹。        

阅读 311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