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二十四节气之一,斗指西北为立冬,太阳黄经为225°,于公历11月7-8日之间交节。
立冬是季节类节气,立冬表示冬季自此开始。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
杨爷爷讲“我们要培养孩子们的三心两习惯”,戴奶奶又讲“我们的职位是在培养种子”。所以我们的责任任重而道远,人这一生最重要的阶段就是幼儿时期,给什么吸收什么,我们要培养孩子们的三心“敬畏天地,孝顺父母,感恩一切之心”,为什么一遇到节气节日都要给孩子们讲一讲呢,因为我们生活的地方生活的环境都是跟随天地而动的,我们要了解季节的变化,气候的变化,环境的变化,这样孩子们才能更好的了解天地,做到敬畏天地,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的重要节气,所以当立冬来临之际,老师们就要准备怎么给孩子们讲一讲这个节气,能够让孩子们更加深刻的了解立冬,而且只要课程里面穿插一些趣味性,孩子们还是很乐意学的。
天文学上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按照气候学划分,我国要推迟20天左右才入冬。
立冬时节,一般还不会太冷,但气温逐渐下降,但是,这时北方冷空气也已具有较强的势力,常频频南侵,有时形成大风、降温并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气。
但是,在晴朗无风之时,常会出现风和日丽、温暖舒适的十月“小阳春”天气。
由此给孩子们讲讲立冬的气候变化和注意的饮食,穿衣。
在此期间每个老师讲的各有不同,都很用心的准备课程,中班嘉琪老师先是给孩子们讲了讲立冬的由来,习俗和养生方面,最后一起动手做了个手工,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让大家一起参与进来。还有就是赵老师的课程,里面有习俗,养生还有食欲,用萝卜和冬季相联系,俗话说“萝卜白菜保平安人生”,冬季正是吃萝卜白菜的时候,跟有助于孩子们深刻的了解它。
立冬的特点
三候:一候水始冰,水面开始结冰.
二候地始冻,土地也开始上冻。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
(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立冬的习俗,最主要的就是吃饺子,为什么吃饺子呢?
饺子的原名据称叫“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至今还在我国民间流传着。“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立冬意味着冬天的到来,天凉了,耳朵暴露在外边很容易就被冻伤了,因此,吃点长得像耳朵的饺子,补补耳朵,这可是家里人对亲人最贴心的关怀了。
在中医方面呢,在饮食方面认为应少食咸,多吃点苦味的食物,道理是冬季为肾经旺盛之时,而肾主咸,心主苦。从祖国医学五行理论来说,咸胜苦、肾水克心火。若咸味吃多了,就会使本来就偏亢的肾水更亢,从而使心阳的力量减弱,所以应多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阳。这样就能抗御过亢的肾水。
在饮食方面呢,可以适当的吃点羊肉,鹌鹑和海参;可以多吃点海带,紫菜可促进甲状腺素分泌;再加入动物肝脏,胡萝卜可增加抗寒能力;平时再吃点芝麻,葵花子能提供人体耐寒的必要元素。。。。。等这些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