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是教学的生命。提问贯穿教学的始终,是有效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作为课堂提问的基础环节,问题设计是实施提问的根本保证,是组织学生主动积极思考的重要部分,也是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
问题设置的好坏,决定课堂品质的优劣。为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和教育教学科研能力,文科组于11月10日集体教研时对'如何提出贴合文本、符合学情并应用于实际教学'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首先黄玲娟老师作为此次教研活动的主持人,带领组内全体教师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学习中,坚持学思践悟,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精神力量和行动指南,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同时引导教师概述习总书记讲话核心句并提出设问:教师应如何设置问题增强学生对新思想的学习,达到政史地学科教育人民、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政治认同的育人目标,为本次问题设计教研活动拉开篇章。
备好课才能提好问。在大家共同学习中得出:教师在课堂上之所以会提出很多低效或无用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往往在于备课没有备细致、备透彻。所以备好课才能提好问:文本研读深入了,才能提出贴合文本的问题;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了,才能预设出符合学情的问题。在大家的共同商讨下,最终初步得出:课堂教学要注重因材施教的“问题导向”结论。其中包括:首先,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划分层次,进行分层教学和问题导学,以实际问题为突破口,改善学生学习难、学不会的问题;其次要注意问题情境的设计,不断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积极结合热门话题营造适宜的教学情境;最重要的是应结合建构主义理论和新课标理念,设计出有温度、梯度、广度,具有趣味性、挑战性和探究性的主问题,才能达成开放、互动的高效课堂,切实落实学生核心素养。
根据课堂问题设计探讨,历史学科各位老师一起继续深入探讨了张晓雪老师所备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四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中如何去设置问题加强学生对张骞通西域意义的理解,以增强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育,体现历史学科的趣味性与探究性。经过探讨后取消了传统问答式、讲述式,以情景带入的方式,带领学生绘制一条货运买卖之路,体会张骞出使西域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与“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感悟当今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同一时间段,地理和道德与法治学科诸位老师基于学科特色,对本次的期中考试进行围坐交流,作学科质量分析,并提出了诸多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如:针对在道德与法治试卷中存在学生缺乏良好的答题习惯,回答问题中没有明确标清序号、分角度作答,知识点不完整,不了解时政消息等问题,提出应加强基础知识巩固与梳理,常抓学习、做题习惯养成,日常增加时政内容等应对措施,进一步落实课堂实效,提高教学质量;地理学科各老师提出要在课堂中强化思维训练,掌握综合题解题思路,注重培养学生读图审题能力同时提升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要性的认识,端正学生态度,尤其八年级学生下学期就要面对中考,必须引起学生高度注意。
在集体教研中激活了老师们的思维,促进了老师们的交流与合作,还使教师个体和年级组集体得以快速、有效的生成和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团结一致,让教研活动更加扎实有效,让各项工作也都能更上一层楼!
撰稿:马静
供图:马静
初审:黄玲娟
终审:姬学珍
审发:李欣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