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十一月,大地的颜色也渐渐变得柔和而深沉,在这安静与思考的季节里,为了让同学们把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开展走得进、看得见、听得懂、悟得到的优质“行走课堂”指导思想下。经报教育局审批,学校组织,家长同意,由经验丰富的承办单位承办。学校六年级师生,于11月10日到新四季农业科普基地和高源村土陶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举办了“探究绿色科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研学实践教育活动。
研学实践教育要求是在行走中学,是探究考察性的知行合一,将自然科普教育与学科知识融会贯通,让孩子们增长技能,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整体认识,实现价值体认、责任担当、创意物化, 是这次研学实践课程设计的目标。
按照活动要求,同学们在班主任指导下几天来做足了行前知识准备,研学活动安全等注意事项已经交代很多。学校主要领导和带队领导对所有师生提出了具体要求:活动必须是安全要确保;研学课程目标要完成;形象素质要体现;工作之间讲配合;高质量搞好这次研学活动。
同学们整齐的排队、有序的上车,是礼仪教养的体现,彰显学校的日常管理的水平。迎着朝阳,怀着期待,我们出发啦!
车上,孩子们兴奋着,都举手抢答指导老师引导的课程对应知识点。为了便于管理和保证质量,分成了A、B团,伴随着一路欢歌笑语,我们到达了新四季农业科普基地和高源村土陶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
“我从山中来 带着兰花草……”
一首《兰花草》带入我们探秘自然科普兰花课程,孩子们全神贯注的聆听指导老师对兰花品种、栽培技术、管理等知识的讲解,孩子们深浸在知识的海洋里。
兰花是中国的名花之一,自古以来备受文人雅士的推崇和喜爱,“梅兰竹菊”被誉为四君子,因其品质高洁,质朴文静,淡雅清新,兰芝平凡清香,朴素的外表下却孕育内心的芬芳,“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身立德,不以穷困而改节”。
兰花是高洁、典雅、爰国与坚贞不渝的象征。兰花,绰约多姿的叶片,花容端庄,沁人肺腑的香味,让人陶醉。
指导老师讲解有机肥料的来源,对农业的作用与对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和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的原理及菌菇的科普知识、栽培技术、管理等方法。引导孩子们保护环境,共建绿色家园,激发孩子们对自然世界的好奇心和对自然生命的尊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责任感和探索意识是课程的主要目的。
火龙果象征着美好的祈福,寓意着吉祥、富贵、健康、长寿等。火龙果被称为“吉祥果”,是给予他人美好愿望的寄托,聆听指导老师讲解火龙果的起源、生长习性、品种种植技术、管理等,对火龙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还说火龙果全身都是宝,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一起探究他的独特之处。
研学是校外学习,虽然是寓教于乐的乐学过程,但在行中探究考察是需要体力的。中午的用餐活动承办单位安排上极其用心,选择在随钓园农庄,用餐要求必须健康营养、菜质新鲜,保证吃饱。瞧!同学们吃的真香啊!能量补充后的小息是为下午的课程做准备。整个用餐过程有序、有礼、整洁干净,体现了德源小学师生的教养水平。
高源土陶系流传于宁远县天堂镇高源村的传统手工技艺,起源4000多年前的虞舜,发展高峰于宋代,历史悠久,窑址历经6次变迁。这里的人们曾经祖祖辈辈以烧制陶器为生,如今传下来的制陶作坊屈指可数。2016年12月,宁远高源土陶制作技艺认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20年,高源土陶被列为永州市首批非遗传承基地。
高源土陶其制作过程主要有揉泥、制坯、印花、上釉、晾晒、装窑、烧制。采用柴火龙窑烧制,主要生产实用陶器,如缸、坛、壶、瓶、罐、钵、盆等,近年来又有所创新,采用纯手绘方式在陶坯上绘制国画,然后入窑烧制,让这种原本土得掉渣的陶器成了身价不非的艺术品,远近闻名。
陶艺是一种充满创造力的艺术,孩子们体验陶艺课程,与泥土亲密接触,感受泥土的质地,形状和温度,沉浸在陶艺的世界里,与大自然产生更深的连接,创造出自己的小惊喜,体验它带来的宁静与平和。
研学实践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是校外学和校内学的有效结合,是教育实施的有效方法。教育部等11个部委早在2016年年底就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随后各省也发布了具体的实施政策。政策明确说明: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这些政策和永州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管理办法》是活动举办的政策依据。
活动承办单位:永州和谐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