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状病毒性肠炎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既往发病高峰在秋季,故名秋季腹泻。最新研究发现轮状病毒性肠炎全年发病,在我国呈明显的季节性发病特征,以冬季检出率最高(39.4%),其次为秋季(26.7%),10月到次年2月是主要流行季节,夏季的检出率相对较低,但在全年发病中仍占9.9%的比例。发病季节婴幼儿急性胃肠炎80%~90%是由A组人轮状病毒引起。
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传播途径是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人-人接触传播,推测空气飞沫也是可能的传播途径。手、污染物、污染的食品和水都可以作为轮状病毒传播的载体。轮状病毒在饮用水和生活用水中可存活数日至数周,在人类双手上存活至少4小时。由于轮状病毒感染传播途径多样,传播性强,即使安全水供应和良好的公共卫生条件,都不能有效阻断其在易感人群中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我国5岁以下儿童多见,其中6~24个月龄婴幼儿最为常见。
婴幼儿潜伏期1~3天,通常表现为胃肠炎,再次感染者大多病情轻或无症状。多起病急,伴恶心、呕吐、腹泻、厌食或腹部不适等症状。多数先吐后泻,粪便多为水样或黄绿色稀便,无黏液及脓血。成人轮状病毒胃肠炎潜伏期1~3天,可表现为米汤样粪便,无里急后重,可伴有肌痛、头痛、低热和发冷。无论婴幼儿或者成人,轮状病毒性肠炎腹泻每天10余次,重者可达数十次,严重病例可出现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部分患者早期可出现呼吸道症状,可伴有腹痛,腹胀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高渗性脱水,可伴有低钠、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的表现及代偿性代谢性酸中毒等症状。严重者可伴随脑炎、呼吸道感染甚至出现肠套叠,需外科紧急处理。
轮状病毒性肠炎多数病情轻,病程短,为自限性,可于家庭观察并给以口服补液盐或饮食调理。对于腹泻、发热、呕吐症状明显患者,或患者精神萎靡、出现其他并发症的情况,需及时就医。若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心跳加速,甚至昏迷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检查包括:血常规、便常规、轮状病毒抗原、病毒核算检测或者轮状病毒的血清抗体检测,血清钾钠氯等电解质,必要时需查血气分析及立位腹平片除外急腹症。
治疗包括:1.补液,口服补液:口服补液盐是针对急性感染性腹泻有效,且性价比较高的支持性治疗手段,用于预防脱水和轻中度脱水,常见的是口服补液盐和低渗口服补液盐。静脉输液:重度脱水和新生儿中重度腹泻患儿均推荐静脉补液。重度脱水或休克需液体复苏时,应用含碱的糖盐混合溶液。鼻饲管补液:推荐应用于无静脉条件、无法口服摄入或精神正常,但状态较弱的中度脱水患儿。2.口服补锌治疗世界卫生组织指出,锌补充剂可以降低腹泻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减少腹泻的复发。推荐给6月龄到5岁的儿童给予锌补充剂,生活在缺锌地区和营养不良的儿童为主要获益对象。3.其他辅助、对症和支持疗法:益生菌可以减少病程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对病毒导致的水样腹泻具有显著效果。推荐在疾病早期给予益生菌治疗。适当选取胃肠黏膜保护剂,蒙脱石散可缩短腹泻病程,减少排便量,提高治愈率。必要时使用退热药,如患儿有肠道内外并发症,酌情对症支持治疗。
轮状病毒性肠炎属于传染性疾病,预防主要包括隔离病人,饭前便后洗手,不吃未经清洗和腐败变质的食物。口服轮状病毒疫苗被认为是最有效而且简单易行的方法,接种对象主要为6个月至5岁婴幼儿,提倡母乳喂养等。
轮状病毒性肠炎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婴幼儿感染者病情一般较重,治疗不及时者仍有较高病死率。所以,需要家长认真判宝宝病情变化,必要时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