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中国课本博物馆

凌寒独自开🌸
创建于2023-09-24
阅读 64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淄博高新区科学城实验中学
开展走进中国课本博物馆,感受博深中华文化
——非遗传统文化研学活动

2023年9月23日星期六早上8:30,初一7班的学生在家委会的带领下,来到中国课本博物馆,进行非遗传统文化的研学。
开车从路边经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摞书本的建筑模型,非常形象。后方便是博物馆的建筑,远远望去显然就是一个“齐”字的造型设计,走近发现正面的外墙上全是“齐”字,从古到今的写法全部都有,太震撼了,感觉一个个字在头顶盘旋,历史的剪影在身边回荡。

9:00开馆,由讲解员带领我们走进博物馆,开启我们的学习之旅。
博物馆内分别用“办新学”、“上学堂”、“大后方”、“新中国”、“公社好”、“数理化”、“学工农”、“拼高考”、新世纪”、“新课本”等10个板块,以场景再现的模式,展现了从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建立开始到电子化教学,各个历史阶段的学习场景和课本图书。

乘坐电梯来到二楼,第一个展厅是毕昇活字印刷的展台。活字印刷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为中国文明乃至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看着巨大的展台里一个个复杂的反体字模,我想象着一千多年前毕昇在简陋的草棚里研究的场景,他得经过多少次反复实验才创造出这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啊!我们不得不敬佩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干。
展厅的墙壁与天花板都有看点,左右两边的墙壁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文字,文字来自何处?就是《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流传几千年依然经久不衰的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接下来,讲解员领着我们观看了一百五十多年来中国课本的发展过程,这里面一本本泛黄的老课本吸引着孩子们,也吸引着我和随行的家长们。可以说,这样一个完全以课本为藏品的博物馆给我们带来的震撼是巨大的。能看到一百多年前的老课本,看到中国课本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看到老一辈教育者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的努力和贡献,我们倍感自豪,也倍感荣幸。我们真的应该感谢所有为中国教育做出贡献的先辈们,感谢把这些宝贵资料留存下来的有心人,感谢中国课本博物馆的设计者和建设者们!

继续往前走,当走到介绍武训先生的展台前,看到先生的铜像,我们肃然起敬。武训先生是中国近代群众办学的先驱者,享誉中外的贫民教育家、慈善家。
武训7岁丧父,乞讨为生,求学不得。14岁后,多次离家当佣工,屡屡受欺侮,甚至雇主因其是文盲以假帐相欺,谎说3年工钱已支完。武训争辩,反被诬为“讹赖”,遭到毒打,气得口吐白沫,不食不语,病倒3日。
吃尽文盲苦头的他决心行乞兴学,20岁时走上行乞办学之路。行乞三十八年,建起三处义学,教育了无数穷家子弟,是中国历史上以乞丐身份被载入正史的唯一一人,被誉为“千古奇丐”。武训先生在当时那么恶劣的条件下以那样一种卑微的方式乞讨资金兴学办学,这种对教育的认可和为教育献身的精神实在让人敬佩!

孩子们坐进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教室,光被中学。1905年英国基督教浸礼会在邹平创办;1913年迁周村;1930年因拒不向政府立案而停办,改称“光被儿童学道班”;1939年恢复高小部,由中国教师出任校长,次年增设初中部;1942年改名“长山县私立光被中学”;1952年学校改称山东省周村中学;1955年改为我们现代的山东省淄博第六中学。

继续前行,来到大石方,看到破损的墙壁和墙上的“俞炸俞强”,心情是沉重的。此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在战火纷飞的艰苦环境下,仍坚持做好教育,着实让人钦佩。

大厅中央悬挂的偏旁部首,激发了孩子们的挑战欲,看谁组的字最多。

抗战胜利后,就来到了新中国。

成立了人民公社

仿老式电影,《地道战》激发了孩子们的爱国情怀。

坐进爸爸妈妈小时候的教室,破旧的木头课桌,孩子们应该理解不了;我们家长的思绪,绵长……

孩子们认真学习孔子礼仪

一个小时的参观结束了,但参观带给我们的影响将会持续发酵下去。相信孩子们会珍惜今天拥有的一切,懂得前辈们为传承祖国文明做出的贡献,尊重知识,尊重课本,为教育的传承、文明的传承做出自己的贡献。

阅读 64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