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光平名师工作室】工作室成果|联读教学要善联
—詹光平名师工作室联读教学课例分析

詹光平名师工作室
创建于2023-11-09
阅读 105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作者简介:卜娟,詹光平名师工作室成员,中宁县中宁中学语文教师,一级教师,中卫市骨干教师,曾在全国语文教师读书竞赛中获一等奖。

成果摘要:“三新”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在不断改变,联读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高中课堂被许多老师应用并推广,联读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尤其关键,本文从联读教学的定义,实施方法,课例反思等角度分析联读联读教学课例。

                联读教学要善联


       9月26日詹光平名师工作室和中宁中学语文组进行了联读教学研修。工作室成员蔡玉鹤老师和中宁中学语文组王瑛老师进行了联读教学。两节联读课都属于诗歌联读教学,听完课再结合工作室成员黄艳萍老师的有关联读教学的讲座,对联读教学有以下思考:

     联读教学,要在不同文本之间建立联系,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之间的相互关系,用一个文本解读另一个文本,以达到文本之间的互联,可以求同存异,也可以异中求同。

     联读教学设立的初衷,就是要让学生寻找到不同作品之间的联系,比较不同作品所使用的艺术手法和思想内容,不同的作品本身就已经彰显出不同的意蕴和内涵,从这方面而言,找到不同作品的共通点,借此加深对不同作品的印象,完成对不同作品在思想内涵上的进一步认知,因此,在联读教学中,我们更加应该侧重“同”。

      王瑛老师的联读课《登岳阳楼》《念奴娇过洞庭》巧妙连接诗歌同样的意象“舟”,分析诗中舟的内涵,总结舟意象的深层内涵,将舟一线串珠,构设巧妙,在学生的思维碰撞中提升核心素养,王老师的联读课侧重挖掘的就时联读是同。

      蔡玉鹤老师的联读挖掘《登高》和《登岳阳楼》中诗人杜甫的爱国情怀,并将爱国情怀进行拓展延伸,达到深度和广度,蔡老师的联读课关联的也是联读两篇文本的同。

       两位老师的联读课都联得很巧妙,但联读课要注意的是“联读”,即重在“联”一字,要注重课文之间在艺术手法、思想情感、艺术特色的联结。所谓联读,必须沟通课文之间的联系,才能构成“联读”,但如果两篇作品无论在哪方面都毫无联系可言,就不要强行“联读”。然而,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之中,有些老师根本就没有注意到联读教学的模式和内涵,在一些公开课中,联读教学也显得相当勉强。基于此,我认为,在联读教学的课堂学习活动中,需要注意联读教学的课堂绝对不是两篇课文在课堂上的简单叠加而已,如果将两篇课文的知识内容强行塞入一个课堂,逐一来讲解两篇课文的知识内容,如此课堂,不叫联读,而叫做“四不像”。

      我也曾听过一位年轻老师的联读教学,她的所选择的是也杜甫的诗歌作品《登高》《登岳阳楼》,在课堂上,老师按照顺序,将《登高》和《登岳阳楼》的知识内容讲解一遍,然后再围绕着两首诗歌的思想内容来设计探究性的问题。这个公开课用时是一课时,一个课时的时间而被强行塞进两首诗歌的知识内容,这样的课堂显得有些臃肿,在节奏上非常紧凑,教学内容也特别密集。也许,老师在打造这一节课时的初衷是“全面”,学生的学情并不相同,对知识的接受步调并不统一,通过“全面”的课堂内容讲解,得以照顾学力不同的所有学生。但是,这样的课堂看起来就像是两首诗歌的知识内容在课堂上的简单叠加,并不是真正的联读的课堂。假如仅仅是要满足讲解两首诗歌的知识内容,就根本没有必要组织联读的课堂,倒不如就将原本的两首诗分在两个课堂来讲授和学习,这样就不会让整个课堂显得过度臃肿,不够自然。

     联读,不止是从这一头到那一头,从这个文本到那个文本,而是从一棵树的根蔓延到了无限广阔的世界里去,无限的蔓延,汲取无限的养分,也开出无限的生命花朵来,所以联读教学必须要善联。

      在联读教学中,要善联,尤其要善联议题,议题指可供师生展开多边对话的开放性话题。统领联读的议题,可从作者、题材、体裁、语言等角度进行选取,无论从哪种角度选定议题,都必须保证具有研究的空间和价值。选择议题时,要尽可能地触发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打破单篇教学中常见的“唯一理解”局限,形成多元理解,从而获得研究的空间。与此同时,议题的价值指通过思考这一议题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首要价值是培养学生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继而指向思维、审美、文化层面,可以侧重其中某一个方面,也可兼顾三个方面。联读教学要联得巧,联得有价值,才能真正凸显联读教学的实效。

      联读教学强调关联、比较、整合,是建立在深入把握联读中单个文本的基础之上,无论是王瑛老师还是蔡老师找到的关联点都抓住了单文本的深入理解,通过由情境任务构成的一组问题链指向联读的任务完成,学生对联读共同点的看法生成水到渠成。问题链构成的指向联读的任务设计,考虑到了问题链内部的逻辑关系——层进性。学生每一次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都构成下一次阅读和理解文本的基础,教师在设计问题链时把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引导学生把在前一个问题驱动下阅读文本形成的前见与在后一个问题驱动下关注到的文本视域形成融合,继而产生新的见解。在问题链的层层指引下,学生的视域融合不断产生,新的前见也随之不断发生,前见的格局与框架也不断扩大、得以加深,从而达成联读教学的目标。

       在课例研讨环节,詹光平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詹老师对联读教学的观点结合教学实际,在联读教学实处落地,激励我们善于观察,善于联系,在顽强学习中快速成长。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百剑而后识器”。两节联读教学和课例研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领悟提升的机会,收获良多。工作室老师们共同探讨联读教学模式,构建互通共进平台,对教学的开展和推进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阅读 105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