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肺炎支原体?
肺炎支原体是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病原微生物,直径为2~5微米,是原核致病微生物,缺乏细胞壁,对作用于细胞壁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与头孢菌素类)固有耐药。
肺炎支原体感染好发于任何季节,北方地区秋冬季流行,南方地区则是夏秋季流行,每3~7年出现地区周期性流行,流行时间可长达1年。
肺炎支原体主要通过飞沫、直接接触传播。潜伏期为1~3周,从潜伏期至症状缓解数周均有传染性。
肺炎支原体感染多见于5岁及以上儿童,但5岁以下儿童也可感染并发病。
出现哪些症状要提高警惕?
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以发热、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头痛、流涕、咽痛、耳痛等。持续高热提示病情可能较重。患儿咳嗽较为剧烈,可类似百日咳样咳嗽,多数患儿精神状况良好,而婴幼儿可出现喘息和呼吸困难。
注意: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剧烈咳嗽、高热不退,要尽快带其就医。
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轻者可不发病,或仅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重者可致肺炎、肺实变、胸腔积液、坏死性肺炎等。
治疗方法有哪些?
及时识别、及时就诊,最佳治疗窗口期为发热后5天至10天以内。
一线治疗的药物:主要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常用包括阿奇霉素、红霉素、克拉霉素等。
耐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患儿:可能需要使用其他抗菌药物。
难治性支原体感染和重症支原体感染患儿:需综合治疗,如糖皮质激素及支气管镜介入治疗等。
重要提醒:抗生素类药物属于处方药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目前,没有针对性的疫苗来预防。
如何分辨肺炎支原体感染和普通感冒?
肺炎支原体初期感染上呼吸道时,存在和普通感冒相似的症状,例如鼻塞、咽痛、发热等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方法:血清抗体检测、核酸检测等。
医生综合判断:根据患儿的病史、症状及体征,结合相关常规化验检查来综合判断家长观察咳嗽情况(一般会出现阵发性、成串的咳嗽,早期为干咳,咳嗽比较剧烈)。有发热持续不退、咳嗽加重等情况及时就医。
学生应对措施有哪些?
1.学生出现身体不适时应立即报告老师和家长,避免带病上课。
2.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遮掩口鼻,注意手卫生,尽量避免用不清洁手触摸口眼鼻。
3.均衡膳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增强体质和免疫力。室外活动及时添加衣服,避免因着凉增加感染机会。
4.在疾病高发季节应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进入人员密集场所时佩戴口罩。
5.有呼吸道症状时减少外出,外出时佩戴口罩。
家长应对措施有哪些?
1.关注孩子精神状态和健康状况,孩子出现发热、咳嗽等身体不适时,应及时就医、居家休息,不带病上学。
2.保持居室环境清洁,做好通风,每日2-3次,每次至少3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3.家长帮助孩子均衡膳食,多饮水,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帮助和带动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
4.孩子出现呼吸道症状后,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果孩子出现持续发热、剧烈咳嗽、病情反复,要及时就医。家人照顾患者、陪同就医时,也要戴好口罩,做好自我防护。孩子确诊后应遵医嘱治疗,居家休息,避免反复就诊。
学校防控措施有哪些?
1.学校严格落实晨午检、因病缺勤登记和报告等制度。发现学生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及时为学生佩戴口罩并与家长联系,要求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后居家休息、积极治疗,避免参加集体活动和进入公共场所。教师和学生感染流感、新冠、肺炎支原体后,不得带病上班、上学。
2.保持教室、食堂等公共场所的空气流通,加强日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3.做好环境清洁卫生工作,开展日常消毒,设置充足的洗手设施和洗手液或香皂等卫生用品,主动引导学生课间活动后增加洗手频次。
4.出现疑似或临床诊断的呼吸道传染病病例的班级加强症状监测、病例管理、消毒、通风等措施。
5.学校不间断地做好教师、学生和家长的秋冬季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工作,进入冬季后可能出现流感、新冠等其它呼吸道传染病叠加流行,健康教育内容会注重多病共防。
预防很重要,友好学校在行动。
学校通过开展主题班队会、周末学生自制手抄报、教室及公共场所卫生清洁消毒、每日卫生检查等多种途径开展肺炎支原体防治的宣传活动。
开展主题班队会
学生自制手抄报
卫生检查
肺炎支原体重在预防,家校携手帮助孩子做好日常防护,从咳嗽礼仪、手卫生习惯、均衡饮食、适当体育锻炼、充足睡眠等方面加强教育和引导,让孩子真正意识到自己要对自身健康负责,让我们一起呵护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