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名校,体验央视”
大杨树二中优秀学生研学活动

学梅心语
创建于2023-11-09
阅读 326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中组部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以来,千里奔赴,共育桃李的张文胜校长,多次将北京教育的温度传递给大杨树二中教师和孩子们。

    一年来大杨树二中先后有23位教师,80名学生,走进百年名校北京四中,跟岗学习,跟班听课。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始发灵光。走进四中的师生们都说,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

蓄势出发

  在张文胜校长的联系和北京四中的鼎力支持下,高一一班的王中超,潘冉,孙昊,丁浩然,林静宜,高一三班的姜德华等六名优秀学生在张学梅老师的带领下,10月31日启程出发,前往北京。

      11月2日将要和北京四中学生一起参加中央电视台《名师有名堂》节目录制。并北京四中跟班学习一天,在北京市教委的大力协助下走进人民大学参观。这个初冬,我们相约,一起播种梦想的种子,向未来,进发昂扬!

  这是一次别样的体验之旅,《名师有名堂》节目组精心安排,预定宾馆,细心接站送餐。参加节目录制的六个孩子很优秀更努力,一路上都在用心的学习。优秀的背后无它,唯自律而已。多点自律,你就更接近你想成为的样子。

    孩子们在火车上认真学习的样子让很多人刮目相看,能够登顶远眺的,永远是那些心无旁骛、坚持着往前走的人。

     你选择向美好出发,就会到达!

与人大相约

  与人大相约,让梦想发芽,在张文胜校长的沟通下,在北京市教委的大力支持下,人民大学精心安排了11月1日下午的参观内容。

       11月1日下午14:30从人民大学西门进入,在陈欣悦老师的带领与统战部主任见面,参观明德堂,14:50参观世纪馆,一路上陈欣悦老师详细的进行讲解和介绍。

  走进博物馆参观校史展,博物馆讲解志愿者老师生动的讲解介绍人大的校史。

     从陕北公学的星星之火,到华北联合大学的抗战之剑,到华北大学的数校之母,到如今的中国人民大学。从战火中走来,在发展中前进。

      现在,作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面旗帜”,中国人民大学正秉持着“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学生培养目标,在新世纪阔步前行。这样厚重而创新的人大让孩子们非常的向往。

  校徽是学校精神与文化的象征,人民大学校徽以三个并列的篆书"人"字图形为中心图案,分别寓意"人民"、"人本"、"人文",即"人民的大学"、"以人为本的精神"和"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特色",揭示了学校的特色、优势和传统。

     你期待着带上这样的校徽吗,一起加油,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参观中,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的模型图。这个现代化校园展示了人大追求进步与创新的精神,也展现了未来发展的壮丽蓝图。

      我们为校园的现代化建设深深吸引,并期待大杨树二中的学生们在那里书写属于自己的故事。

  15:30参观教二雕塑,经过陈欣悦老师的讲解,理解了雕塑的深刻内涵。15:45到图书馆参观,图书馆讲解教师介绍了人民大学的馆藏文物。在图书馆里,我们看到了人大学生们勤学的身影,看到了他们努力而迷人的样子。

  16:20来到现代化的立德楼智慧教室参观讨论交流。观看了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人大的新闻联播视频。陈老师和学生们交流了有关学习和专业选择的心得体会。

       此次人大之行不仅让大杨树二中的同学们了解了中国人民大学的生活环境、学习氛围,更让同学们感受到了相关专业学科的魅力,播下了一颗颗梦想的种子,人大的学长学姐们也会一同期待这些种子的发芽。与人大相约,让梦想发芽。

01:05

录制节目

  11月2日,开始录制节目了。六名学生第一次走进演播大厅,场面很宏大。央视少儿频道节目主持人小鹿姐姐主持,来自北京四中的名师通过讲解良渚文化之重要文物玉琮王来探源中华文明。来自北大的历史学教授做现场嘉宾,北京四中一个班级的学生和大杨树二中的六名学生现场听课。

     从文物的发现到文明的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有据可查,有物可证,历史让一个国家不仅看到过往,更期许未来的创新与传承。

      舞台上八台摄像机对着不同部位拍摄,我们的孩子们第一次走上这央视大舞台,坐在最前排的镜头前。孩子们能渐渐克服紧张的心理,已经很了不起了。孩子们正青春,逢盛世,需立大志,明大德,方可成大才,担大任,今后会有更多的舞台,更多的精彩!

遇见四中,遇见美好

  11月3日,周五,在北京四中进行了一天的随班听课,中组部的组团式帮扶,让大杨树二中师生又一次遇见四中,遇见美好。

      张文胜校长精心的筹划,北京四中的各位领导精心的安排,马景林校长和孩子们亲切的握手交流。孩子们都有迎接他们的小伙伴。在小伙伴的带领和陪伴下走进班级,走进课堂,走进食堂,走进操场,他们的到来得到了老师们的关注和同学们的欢迎。

    

  跟班听课感触很深,王中超同学说,自己感受到同桌的伙伴用思维听课,能很好的跟着老师的引领一步一步的去思考,课堂上的获得感很强。在一个人的成长中,环境很重要,自我的成长意识,主动探索的精神更重要。

      丁浩然同学听到英语课堂上课前演讲的同学纯正、流利、自然的英语表达,被深深的感染了。多学一门语言,就多一种了解世界的渠道。带着热爱去学,就会学的更好。孙昊同学说,自己脑海中的四中是严肃而紧张的,而走进的四中是轻松而活泼的。自我认知里面的世界和客观存在的世界会有所不同,有太多的美好,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探索,此行北京,给自己未来的路找到了方向。

​      林静怡同学紧跟着大课间同学们奔跑的脚步,感受到四中的同学们热爱运动的热情和良好的身体素质。运动,健康是每个人的第一需要,你热爱它,它就属于你。

  姜德华同学,在信息技术的编程课上收获很大,和同学们一起打排球,融入到北京四中的集体感受到很温暖。我们喜欢积极乐观开朗的同学,我们也要成为这样的同学。我们喜欢温暖友爱的集体,我们也要一起创造这样的集体。​           

      带领潘冉同学的小伙伴,给小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北京四中的马校长说她是班级的宝贝,老师的宝贝,课堂上积极和老师互动。有思想,会表达。这次的遇见,小冉也成为带着光的人,时时温暖自己,也处处照亮别人。​

     如果我们会观察,善思考,那走过的路,遇到的人,都是成长的资粮。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则内自醒也,如果是这样去成长,那所有的遇见,都是美好。

  王政智书记,张文胜校长特别关注本次研学活动,11月7日与研学回来的六名学生进行了座谈交流,听取了六名学生的研学收获分享,并给孩子们指出来今后成长的方向。现场举行了书记、校长赠书仪式,倡导孩子们多读书,勤思考,懂感恩,有理想,用自己踏实的努力创造美好的未来。

  研学指导教师张学梅老师赠与学生们研学日志并寄语

  鲁迅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是的人人都需要去发属于自己的光。

      每一次出发,每一次遇见,都是博采众长。每一个优秀的人都是一面镜子,通过照镜子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更重要的是思考和探索如何更加优化我们的成长。让自己及成为一名爱学习,能不断闪闪发光的优秀的人。研学旅程结束了,我们走向辽阔的成长刚刚开始。

阅读 326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