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有信,花开满径,教研有期,润物无声。为进一步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2024年4月16日全体东片区中段的数学教师在土默特左旗金山学校参加了“践行新课标 赋能新课堂—土左旗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强基工程”小学数学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分为讲课、说课、评课、讲座四个环节。要求说课8分钟,评课3分钟。
一、讲课
第一节课是由潘庄民族学校推送的示范课,由王慧老师执教。王慧老师通过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涂一涂等活动,感知面的大小、建立面积概念,然后通过比较面的大小激发学生用面积单位进行测量的意识,通过拼摆的方式,感悟和体会用正方形做单位的合理性,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充分让学生体会密铺法,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维能力,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第二节课通过抽签决定,由毕克齐民族学校的赵安芳老师执教。赵老师通过“说一说”,激活学生对面的已有经验,再通过“摸一摸”引导学生有序且完整的“摸面”,帮助学生初步感受“面积”量的属性,为后面引入面积单位做铺垫。学生经历从物体中抽象出“面”的过程,有了对面积概念的初步认识。本节课不讨论单位量的设置,仅讨论单位量的数量。在探究过程中,赵老师通过多个环节,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体验,逐步深化孩子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孩子在学习中发生了从关注“形”到聚焦“量”的转变,从运用观察法、重叠法概括性的描述面积到运用度量法借助小正方形的数量来描述,学生感受面积就是单位量的累加,学会用数学语言对现实世界进行客观描述。
第三节课通过抽签决定,由金川学校的武泽新老师执教。武老师利用绘本故事《公主殿下来的那天》贯穿整堂课,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探知欲。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涂一涂等活动,学生充分感知面的基础上,再来理解面积的本质属性就容易一些了。认识了面积之后,通过比较面积大小的活动,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比较面积大小,最后一组图形的比较过程为学生设置了障碍,需要进一步地思考探索,从而激发起用图形来测量的需求。在小组合作、动手操作中,体验用图形测量面积大小的过程,感受用正方形作单位最合适,培养初步的度量意识。
二、说课
活动通过抽签抽取两位教师说课,来自金东学校的钟静老师和金川学校的马慧利老师进行了说课。
钟静老师认为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的起始概念,从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看,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以及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非常重视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表象的形成,通过激趣导入,直观操作及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进而巩固表象,使学生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
马慧利老师认为应该强调理解面积概念,理解用标准单位测量面积大小,并培养空间想象及实际应用能力。通过生活实例导入,讲解面积定义和测量计算方法,组织学生实践操作。总结时回顾知识点,反馈学生学习情况。采用观察课堂表现、作业检查和定期测验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并计划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
三、评课
评课环节通过抽签抽取两位教师,来自金川学校的乔雨老师和金山学校的刘旭皎老师对三位作课教师的授课进行了点评。两位老师认为作课老师们的课堂都很精彩且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课堂环节紧凑。在导入环节无论是通过引入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和场景还是通过绘本故事,让学生们对面积有了直观的认识。这样的导入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让他们更容易理解面积的概念。三位作课教师在教学时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让每个孩子都能积极参与活动中,都能够培养孩子积极观察、感知生活,发展联想和想象,提高语言表达力和创造力。同时两位评课老师认为教学活动中可以引入更多与面积相关的实际应用,让学生们了解面积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四、微讲座
由潘庄民族学校推选的薛梅老师做微讲座,薛老师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从几个方面做了分享:量感的内涵是什么?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量感?结合实际课例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量感教学?
薛老师认为量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让学生经历量感形成的“完整过程”是培养学生量感的必要途径。比如在面积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单位的大小的概念老师们会设计较多的活动去让学生体验、感受,但“量感”的形成不能局限在某一方面,而应从整体的角度让学生经历比较、测量和估计的过程,在比较中体会面积这一属性,在测量中感受面积单位的必要及统一,在估计中推理测量结果。
一次活动,一次成长,通过本次片区教研活动,给老师们提供了展示自我和交流学习的机会与平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勤耕新程,让我们在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路上,继续前行。
编辑:王梓昕 尹露露
初审:李淑娟
终审:梁二秀 许瑞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