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我校预防和控制突发传染病的能力和水平,保障全体师生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校园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现将冬季常见传染病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控知识普及给各位家长及全体师生。
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啮齿类动物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传染源是鼠类,通过多种途径传播给人类,临床上以发热、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特征,患者起病急,病情进展快,若治疗不及时,可引起死亡。
流行性出血热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冬春季节为发病高峰。早发现、早诊断、早休息、及时治疗,可显著降低重症和死亡,即使治愈也需严格休息至少1-3个月。 人群对流行性出血热普遍易感,发病年龄以16-60岁居多。
出血热是如何传播的?
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传染给人
1.由带病毒的老鼠传染给人
呼吸道传播:老鼠的尿、粪便、唾液污染尘土扬起时,吸入呼吸道。
密切接触传播:鼠类咬伤,破损的皮肤、粘膜接触鼠类分泌物(唾液)排泄物(尿液、粪便)。
消化道传播:食入被老鼠的尿、粪便、唾液污染食物。
2.螨媒传播:寄生在老鼠身上或洞中的螨虫叮咬人。
3.母婴垂直传播:动物和人均可通过胎盘传播。
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什么?
潜伏期:一般4~45天,多为7~14 天。
三大临床特征:发热、出血、肾脏损伤。
典型临床症状:“三红三痛似醉酒”,即脸红、颈红、胸口红和头痛、腰痛、眼眶痛。
早期症状:畏寒、发热多见,轻微上呼吸道感染(头痛、乏力、肌肉痛)和消化道功能失调(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无特异性症状容易误诊。
出血:球结膜充血、出血、结膜水肿(重症者似金鱼眼)
肾损伤:早期迅速出血、大量蛋白尿、管形尿和血尿,肾功能下降
为什么出血热患者不能自行使用退烧药?
出血热病毒致病的病理基础为全身小血管损伤,从而引起大量血浆外渗,所以发热期后常出现低血压休克。如果在高热时给予强效退热药物,可因大汗而使血容量进一步减少,从而加重低血压休克。那么高热时怎么办呢?可给予冰袋冷敷降温,另外,此期常用地塞米松减轻中毒症状,也有退热作用。
如何防治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可预防的传染病,防治的关键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1.防鼠、灭鼠是主要预防措施。防鼠是为了切断传播途径,灭鼠是为了消灭传染源。
主要是清除鼠尿、粪和鼠窝,清除工作环境中有鼠类滋生、活动的(食堂)地方,防鼠、灭鼠时,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消毒等。
2.最好的预防是主动免疫,疫苗接种可有效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是个人预防最有效的办法。
3.早期治疗和预防性治疗是流行性出血热预后好坏的决定性因素。治疗原则为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治疗措施立足点要放在“早”字上。
在此提醒全体师生和家长朋友,如遇突然发热,可伴有畏寒、寒战、头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困倦无力,以及恶心、呕吐、腰痛及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面部、颈部和胸部潮红,淤点和结膜充血等症状中之一或多项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榆林市第七小学卫生保健室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