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两节课我们设计泥坑以及为正在施工的泥坑设计了标志,那么下一步必须是我们一起在大大的泥坑里面挖呀挖呀挖…
挖泥坑可不简单,那是需要有一把子力气的活儿呢,我们挖坑人的体能自然是不能差啦,不信你看
运动完,我们再来放松一下,热身游戏—丢手绢。开始前,大家推选出一个丢手绢的人,其他人围成一个大圆圈蹲下,大家一起唱《丢手绢》歌谣,被推选丢手绢的人围着圆圈外行走或跑步,在歌谣唱完之前,丢手绢的人要不知不觉地将手绢丢在其中一个人的身后,被丢了手绢的人要迅速发现自己身后的手绢,然后捡起手绢迅速起身追逐丢手绢的人。丢手绢的人沿着圆圈奔跑,跑到被丢手绢人的位置时蹲下,如在跑的过程中被抓住,则要表演一个节目,如表演跳舞、讲故事等。
运动完,游戏完是不是就可以直接开挖啦?当然不是,开挖前还有一项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注意事项,如何正确拿取铲子,使用铲子都是有窍门的哟,这个过程中顺便来一波数学启蒙呢,赚了赚了
终于开挖了
大家干劲十足,挖呀挖呀挖,可是没挖一会,孩子们纷纷表示太难挖了,原来坑里的泥土比较干燥坚硬,那怎么办呢?孩子们有的开始调整铲子的角度,原来平平的铲过去换成斜着铲;有的把脚蹬在铲子上,用力往下压;有的发现一次性铲的土量也有影响,太多撬不动。有的孩子提议可以加水,湿湿软软的肯定好挖了。于是孩子们找到最近的水源,水桶,盆子能用的工具都用上了,大家伙吭哧吭哧得把水运到坑里,把水倒在土地上,大家团结一心,果然加了水后的泥土变软,挖起来省力不少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强调“相信每一个幼儿都是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在这个环节中,似乎看不到教师的支持,的确,在幼儿自己能发现并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的询问、指导、强加参与只会干扰幼儿的思路,教师只要做个安静的追随者,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保证对问题的深入探究。
一上午的挖坑工作很费体力,孩子们在做了简单的休整后,开始分工进行收尾工作,有的清洗铲子,有的清洗锅碗盆,有的运送归位,有的清扫掉落在坑外的泥巴
写在后面:课程是一个动态生成、发展的过程,这段故事是孩子们主动探索的过程,也是他们深度学习,积累新经验的过程。从热身运动准备到投入工作最后再到清洗整理,整个过程孩子的学习到了哪些?
知识经验:获得了泥土遇到水后的黏性、可塑性等关键经验。
技能能力:利用工具、有依据的推测、科学的思考等。
兴趣情感:幼儿能积极参与到工作中来,大家一起动手动脑。孩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不同领域融合的发展,包括科学探索、语言表达、社会交往等等。
而对教师来说,真正成为幼儿的追随者和倾听者,老师看到了孩子们主动学习的热情,通过观察捕捉幼儿活动中有价值的信息,解读他们的行为,追随他们的需求,给予适宜的支持。同时也加入其中一起探究、一起学习,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