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一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尊重和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兴趣,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什么是幼儿园教育“小学化”?
幼儿园“小学化”是一种急功近利的错误教育倾向,是家长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而做出的不正确的选择。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1.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
幼儿园小学化是让孩子提前学习小学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基本都超出孩子认知、思维、动作发展的水平,这种拔苗助长的方式不仅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发育,也阻碍着孩子的身心发展。
2.造成孩子厌学情绪
孩子如果在幼儿园就应进行写字、算术、抄写等,没有太多时间玩游戏,这些超出孩子能力范围的知识,容易给孩子带来学习上的挫败感,造成孩子从小就产生厌学情绪。
3.夺去了孩子欢乐幸福的童年
孩子的童年应该在游戏中成长、在游戏中学习,游戏中充满了他们的欢声笑语,游戏中弥漫着他们的成长足迹。对孩子来说,这就是最大的幸福,成人不能因为一己私利夺走属于孩子的这份幸福。
4.摧毁教育的循序渐进原则
孩子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发展规律,在幼儿园阶段,学习不是靠死记硬背和做题完成的,而是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孩子在各个领域得到发展。如果提前让孩子学习小学的内容,就会打破这个系统,产生不良的后果。
幼儿园应该学什么?
让保育和教育相结合,促进孩子感官和运动能力的发展,形成和发展孩子的语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品质,了解社会规则,促进身体和人格的健康发展。
幼儿园应该培养哪些能力?
1.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幼儿期孩子的大脑额叶逐渐发展,他们的神经系统和自我控制能力会有很大提高。在生活和学习中,教师除了会进一步巩固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外,还会加强对专注力和持久性的培养,让孩子做事情时集中精力,并能够坚持一段时间。此外,教师也会更关注孩子在活动中是否遵守纪律和规则,为幼小衔接打好基础。
2.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理各方面的发展,孩子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活动的自主性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所以,在学习、生活和游戏中,教师都要学会适当放手,让孩子自己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
3.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
进入幼儿园后,孩子们的交往意愿和交往能力都在不断提高,他们不仅会注意自己的活动,而且还会经常与同伴进行互动。如果有共同的兴趣或目标,孩子之间会有很好的分工合作。 因此,教师要组织一些需要加强讨论、交流的游戏活动,让孩子们在相处过程中发展交往、协作能力。
4.解决问题的能力
5-6岁的孩子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的思维积极活跃,对周围世界总有问不完的问题,而且他们喜欢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这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满足和自信。 教师在开展活动时,会给孩子布置难度适当、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并引导他们参与计划的制定,这不仅顺应了孩子积极思考的特点,而且有利于进一步培养他们勇于挑战的品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长如何配合幼儿教育“去小学化”?
1.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更新理念,支持并配合幼儿园的教学;尊重孩子的感受,鼓励兴趣发展。
2.陪伴孩子游戏,鼓励多动手操作,培养动手能力。
3.多交流,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 陪伴阅读,养成好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