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络穴记忆歌诀
手太阴络为列缺,手少阴络即通里。
手厥阴络为内关,手太阳络支正是。
手阳明络偏厉当,手少阳络外关住。
足太阳络号飞扬,足阳明络丰隆记。
足少阳络为光明,足太阴络公孙寄。
足少阴络名大钟,足厥阴络蠡沟其。
阳督之络号长强,阴任之络号尾翳。
脾之大络为大包,十五络脉君须记。
一、手太阴—列缺穴
手太阴经脉的主要络脉别行,起点处于穴名交列缺。这支络脉起于腕上分肉之间,与手太阴本经络脉并行,直入掌内,散入于鱼际的边缘。
如果发生了病变,属实的可见到手腕上的锐骨部与手掌发热等证;属虚的可见到张口呵欠,小便次数过多等证。治疗时可取列缺穴。
穴在腕上一寸半。本络脉由此处别作联络手阳明经络。
【列缺穴】标准定位:
列缺穴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人体手太阴肺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列缺为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列即行列,缺即亏缺。本穴与手太阴肺经其他穴不在一直线上。古代称闪电和天际裂缝为列缺,手太阴从此穴别手阳明,如天际裂缝,故名列缺。
主治病症
列缺穴主治感冒,外感,发热恶寒,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支气管哮喘,热病烦心,咽喉肿痛,落枕,手腕无力,掌中热,溺血,手指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斜,偏头痛,头项强痛,牙痛,神经性头痛,面神经麻痹,荨麻疹,尿血,小便难,小便热,疟疾,风疹,腰痛,四肢暴肿,乳痈,阴茎痛等。
穴位配伍
配合谷穴治伤风头痛项强;
配肺俞穴治咳嗽气喘;
配合谷治外感;
配后溪治头项痛;
配阳溪治腕关节痛;
配合谷穴、后溪穴,治头项痛;
配太渊穴、尺泽穴、足三里穴,治肺痨;
配经渠穴、太渊穴,治掌中热;
配后溪穴、少泽穴、前谷穴,治疟疾。
配风池穴、风门穴、合谷穴,有疏风解表止咳的作用,主治感冒,咳嗽,头痛,项强;
配照海穴,有降气平喘利咽的作用,主治咳喘,咽喉疼痛。
刺灸法治法:任脉不通则向内直刺多提插捻转,表里不通则横向外刺,本经受阻则循经而通。寒则补之,热则泻之,皆无灸,灸亦无功。
针刺法
向上斜刺0.3~0.5寸,局部有酸胀、沉重感,或向肘、肩部放散。
注意:针刺手法不能过强,以免伤及骨膜,造成剧痛及腕部无力。
艾灸法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注意:不宜瘢痕灸,以免影响腕关节的活动。
二、手少阴—通里穴
手少阴经脉的主要络脉别行,起点出于穴名叫通里。在腕上一寸半处别出,顺沿着手少阴本经经脉上行,入于心中,再上行而系于舌根,属于目系。
如果发生了病变,属实的症状为膈间支撑不舒;属虚的症状为不能言语。治疗时可取通穴。
穴在掌后一寸处(小指侧,掌面)。本经络由此处别走联络手太阳经络。
【通里穴】标准定位:
通里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寸。
通里是手少阴心经的络穴。通即通往,里指邻里,手少阴心经络脉由此穴别出与毗邻之手太阳经联络,故名通里。
主治疾病
通里穴主治暴喑,舌强不语,急性舌骨肌麻痹,咽喉肿痛,扁桃腺炎,咳嗽,哮喘,暴瘖,心悸,怔忡,腕臂痛,热病,头痛目眩,目痛,心绞痛,心动过缓,心律不齐,神经衰弱,狂证,精神分裂症,癔病,癔病性失语,悲恐畏人,臂,肘,腕痛,底臑肘臂内后侧痛,指挛,心痛,头晕,目眩,眩晕,腕关节痛,失眠,面赤,喉痹,倦言嗜卧,崩漏,遗尿,胃出血,子宫内膜炎等。
穴位配伍
配廉泉穴、哑门穴治不语;
配伍廉泉穴、哑门穴等治疗舌强不语、暴喑等;
配金津穴、玉液穴治舌强不语;
配太冲穴、隐白穴、三阴交穴治月经过多;
配太阳穴、风池穴,有清利头目的作用,主治头痛目眩,眼花。
配廉泉穴、涌泉穴,有清心启闭开窍的作用,主治舌强,癔病性失音。配解溪穴,治头风、面目赤;
配行间穴、三阴交穴,治经血过多。配腕骨穴,为原络配穴法,有安神定志的作用,主治狂证,精神分裂症;
配腕骨穴,治颧颌耳肿;
配大钟穴,治倦言嗜卧;
配内关穴、心俞穴,有宁神志调心气的作用,治胸痹、脉结代、心绞痛、心律不齐、心悸、怔忡、悲恐畏人;
配百会穴、内关穴、心俞穴、人迎穴,治心慌心悸。
刺灸法治法:寒则通之,热则泻之。
针刺法
一般直刺0.3~0.5寸。局部有酸胀感,针感亦可循心经下行到环指或小指,或循心经上行至前臂、肘窝,个别可走向胸部。
艾灸法
艾炷灸1~3壮,艾条温灸10~20分钟。
注意:人体的同名经,它们的气血特性相近,所处的层次亦相近,且它们之间有气血交流的路径。心经与肾经同名,心经气血交于肾经即是通过本穴而实现的。
因此,对于少阴病所出现的上寒下热或心寒肾热之症,其实质机理即是心阴太过而心气不足,在本穴针而通之则能很好地将心经之液导入肾经,心经之寒则得以除,肾经之热则得以解。
三、手厥阴—内关穴
手心主厥阴经脉的主要络脉别行,起点处于穴名叫内关。在腕上二寸处别出,在两筋之间,顺沿着手厥阴本经经脉上行,系于心包络。
如果发生病变,心系的实证为心痛;虚证为项强。治疗时可取内关穴。取内关穴时仍当在腕上两筋之间取之,本络脉由此处别走联络少阳经络。
【内关穴】标准定位:
内关穴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人体手厥阴心包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一,通阴维脉。内即内侧,与外相对,关即关隘,此穴在前臂内侧要处,犹如关隘,故名内关。
主治疾病
内关穴主要用于心血管、神志及消化系统疾患等:如心痛、心悸、风湿性心脏病、心包膜炎、心肌炎、心绞痛、心律失常、神昏、产后血晕、癫痫、狂妄、失眠、健忘、胸胁支满、肋间神经痛、胃痛、胃肠炎、胃溃疡、神经性呕吐、膈肌痉挛、妊娠恶阻及肘臂挛痛、甲亢等。
穴位配伍
配公孙穴治肚痛;
配膈俞穴治胸满支肿;
配中脘穴、足三里穴治胃脘痛、呕吐、呃逆;
配外关穴、曲池穴治上肢不遂、手振颤。配患侧悬厘穴治偏头痛;
配建里穴除胸闷;
配间使穴、足三里穴治心绞痛;
配涌泉穴、足三里穴治中毒性休克;
配公孙穴治胃痛;
配太渊穴,有益心安神,理气复脉的作用,主治无脉症;
配足三里穴、中脘穴,有和胃降逆,理气止痛的作用,主治胃脘痛;
配三阴交穴、合谷穴,有益气行血,化瘀通络的作用,主治心气不足之心绞痛;
配神门穴,有镇静安神的作用,主治失眠;
配公孙穴,为八脉交会穴,有和胃降逆的作用,主治呃逆。
刺灸法治法:寒则通之或补针多留或灸,热则泻之或水针。
针刺法
直刺0.5-1寸,深刺可透外关穴,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指端放散。
艾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20分钟。
四、手太阳—支正穴
手太阳经脉的主要络脉别行,起点处有穴名叫支正。在腕上五寸处(小指侧,手背面),内注于手少阴经络,其别出的上走肘部,再上行络于肩髃穴处。
如果发生病变,属实的证状为骨节弛缓,肘部不能运动属虚的症状,在皮肤上生赘疣,小者象指头大的痂疥。治疗时可取支正穴。
【支正穴】标准定位:
支正穴在前臂背面尺侧,当阳谷与小海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5寸。手太阳小肠经的络穴。支正是手太阳小肠经的络穴。支指支别,正指正经,手太阳经络脉由此别离正经走向手少阴经,故名支正。
主治疾病
支正穴主治项强,肘挛,手指痛,头痛,眩晕,神经性头痛,热病,目眩,好笑善忘,易惊,惊恐悲愁,精神病,消渴,寒热,颔肿,神经衰弱,癫狂,肩臂肘挛痛,手不能握,尺神经麻痹,颌肿,指痛,麦粒肿,四肢无力,项强肘挛,疥疮生疣,十二指肠溃疡等。
穴位配伍
配合谷穴治头痛;
配三焦俞穴治目眩头痛;
配神门治神志病。此为原络配穴法,有安神定志的作用。主治癫狂,精神病。
配曲池穴治肘臂手指痛不能握。
配肩髎穴,有舒筋通络的作用,主治肩臂,手指疼痛,挛急。
配鱼际穴、合谷穴、少海穴、曲池穴、腕骨穴,治狂言。
配少海穴、曲池穴,治肘臂手指痛。
刺灸法治法:寒则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
针刺法
直刺或斜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或向下放散至手。
艾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五、手阳明—偏历穴
手阳明经脉的主要络脉别行,起点处有穴名叫偏历。在腕上三寸处(大指侧,手背面),别走而入于手太阴经,其别出的,走入耳中,合于该部的主脉。
如果发生病变,属实的证状为龋齿、耳聋;属虚的证状为牙齿发冷,膈间闭塞不畅。治疗时可取偏历穴。
【偏历穴】标准定位:
偏历位于前臂,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侧腕屈肘取穴。或以两手虎口交叉,当中指尽处是穴。偏历是手阳明大肠经的络穴。偏即偏离,历即行走,手阳明脉从此穴偏离别行手太阴脉,故名偏历。
主治疾病
偏历穴主治耳鸣,耳聋,目赤,鼻衄,喉痛,扁桃体炎,手臂酸痛,颊肿,目赤痛,口眼斜,齿痛,水臌,小便不利,水肿,肩痛,臂痛,肘痛,腕痛,面神经麻痹,扁桃体炎,前臂神经痛,癫痫等。
穴位配伍
配曲池穴治手臂疼痛;
配翳风穴、听会治耳鸣耳聋;
配天枢穴、足三里、阴陵泉治腹胀水肿;
配手三里穴治肘臂酸重屈伸不利;
配合谷穴、二间穴、昆仑穴、足通谷穴,治鼻衄;
配阳溪穴、商阳穴、络却穴、腕骨穴、前谷穴,治耳鸣;
配关元穴、中极穴、三阴交穴,治水肿;
配合谷穴、曲池穴、支沟穴,治肩臂疼痛;
配太渊穴,为原络配穴法,有疏风解表作用,主治感冒,头痛,咽喉痛;
配水分穴、阴陵泉穴,有健脾利水作用,主治水肿;
配阳溪穴、商阳穴、络却穴、腕骨穴、前谷穴,有疏散清热,行气利窍作用,主治实邪耳鸣;
刺灸法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法
一般直刺或向上斜刺0.5~1.0寸。直刺0.3~0.5寸,或针尖向肘部方向斜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
艾灸法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六、手少阳—外关穴
手少阳经脉的主要络脉别行,起点处有穴名叫外关。在腕上二寸处(手背面正中线),向外绕行于臂部,再上行注入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络经相合。
如果发生了病变,属实的证状为肘关节拘挛;属虚的证状为弛缓不收。治疗时可取外关穴。
【外关穴】标准定位:
外关穴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人体手少阳三焦经上的重要穴位。
外关是手少阳三焦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脉。外为内之对,关即关隘,此穴在前臂外侧要处,犹如关隘,故名外关。
主治疾病
外关穴主治感冒,头痛,发热,耳鸣,耳聋,目痛,咽肿,口眼斜,瘰疬,胸胁痛,手颤指麻,肘臂屈伸不利等。
现代又用外关穴治疗感冒、三叉神经痛、腮腺炎、高血压、小儿麻痹后遗症、偏瘫等。
穴位配伍
配足临泣穴治颈项强痛、肩背痛;
配大椎穴、曲池穴治外感热病;
配阳陵泉穴治胁痛;
配大椎穴、曲池穴、风池穴治感冒发热;
配听会穴、中渚穴治耳聋耳鸣;
配曲池穴、太冲穴治高血压;
配肩髃穴、曲池穴、手三里穴、合谷穴治上肢瘫痪;
配阳池穴、中渚穴,有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手指疼痛,腕关节疼痛;
配太阳穴、率谷穴,有祛风通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配后溪穴,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落枕;
配足临泣穴,为八脉交会穴,主治耳目、颈项及肩部病证。
刺灸法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法
直刺0.5-1.0寸,或透内关穴,局部酸胀,有时可扩散至指端。向上斜刺1.5-2.0寸,局部酸胀,向上扩散至肘、肩部。治疗肘肩及躯干疾病。或向阳池方向斜刺运针,治疗腕关节疾病。
艾灸法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七、足太阳—飞扬穴
足太阳经脉的主要络脉别行,起点处有穴名叫飞扬。在外踝上七寸处,别走足少阴经。如果发生了病变,属实的证状为鼻塞流涕,头背部疼痛;属虚的证状为鼻中衄血。治疗时可取飞扬穴。
【飞扬穴】标准定位:
飞扬穴位于小腿后区,当外踝后,昆仑直上7寸,承山外下方1寸处,腓肠肌外下缘与跟腱移行处,正坐或侧卧取穴。
飞扬即飞阳。别名厥阳。属足太阳膀胱经。飞扬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络穴。飞即飞翔,扬通阳,为阴之对,外为阳,此穴在小腿外侧,本经络脉从此处飞离而络入足少阴经,故名飞扬。
主治疾病
飞扬穴主治腰、腿、踝等疾患:如头痛、目眩、鼻衄、颈项强、腰腿痛、膝胫无力、小腿酸痛、足痿、历节痛风、足趾不得屈伸、寒疟、血痔、癫狂等。
现代多用飞扬穴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肾炎、膀胱炎、癫痫、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等。
穴位配伍
配委中穴治腿痛;
配百会穴、后溪穴,有醒脑开窍的作用,主治癫狂,痫证。
配太溪穴,为原络配穴法,有清利头目,滋阴养血的作用,主治头痛,目眩,鼻衄;
刺灸法治法:寒则补之,热则泻之。
针刺法
一般直刺0.7~1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下肢放散;
艾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八、足少阳—光明穴
足少阳经脉的主要络脉别行,起点所在处有穴名叫光明。在外踝上五寸处,别走足厥阴经,向下络于足面。
如果发生病变,属实的证状为厥冷;属虚的证状为足软无力而不能行走,坐而不能起立。治疗时可取光明穴。
【光明穴】标准定位:
光明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处。光明是足少阳胆经的络穴。光明即明亮的意思,此穴属胆经,善治眼疾,使之重见光明,故名光明。
主治疾病
光明穴主治小腿酸痛,下肢痿痹,偏头痛,目痛,夜盲,近视,癫痫,乳部胀痛;目痛痒、雀目、腿膝酸痛、手足发凉、妇人少腹胞中疼痛等。
现代又多用光明穴治疗青盲、夜盲、白内障、视神经萎缩、偏头痛、腓肠肌痉挛等。
穴位配伍
配肝俞穴、肾俞穴、风池穴、目窗穴、睛明穴、行间穴治青光眼和早期白内障;
配睛明穴、承泣穴、瞳子髎穴,有疏风清热泻火的作用,主治目痛;
配阳陵泉穴、昆仑穴,有舒筋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下肢痿痹。
刺灸法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法
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向足背扩散。
艾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九、足阳明—丰隆穴
足阳明经脉的主要络脉别行,起点处有穴名叫丰隆。在外踝四八寸处,别走足太阴经。又一支别行的,沿胫骨外缘上络于头项部,与该处其他各经这经气相会合,向下绕络于咽喉。
如果发生了病变,是气向上逆的就见喉痹,突然失音不能言语,属实的证状为神志失常的癫狂证;属虚的证状为足缓而不收,胫部肌肉枯萎。治疗时可取丰隆穴。
【丰隆穴】标准定位:
丰隆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足阳明胃经的络穴。犊鼻穴与外踝尖连线的中点处;或于条口穴外侧1寸取穴。
足阳明胃经之络穴。丰即丰富,隆即隆起,足阳明脉谷气充足,气血旺盛,至此溢入大络,故名丰隆。
主治疾病
丰隆穴主治痰多,哮喘,咳嗽,气喘,急性支气管炎,慢性咽喉炎,胸痛,头痛,眩晕,耳源性眩晕,咽喉肿痛,便秘,癫狂,痫证,癫痫,下肢痿痹,呕吐,胸腹痛,四肢肿,咳吐痰涎,肢体懈堕,伤寒吐蛔,大小便难,痰饮,狂癫,面目浮肿,喉痹,卒喑,经闭,血崩,脚气,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神经血管性头痛,高血压,腓肠肌痉挛,下肢浮肿,腿膝酸痛,水肿,精神病,癔病,失眠,脑溢血,脑血管病后遗症,胸膜炎,肝炎,阑尾炎,尿潴留,烟癖,肥胖病,肩周炎等。
穴位配伍
配风池穴治眩晕;
配膻中穴、肺俞穴治痰多咳嗽;
配冲阳穴,有豁痰宁神的作用,主治狂妄行走,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配照海穴、陶道穴,有涤痰醒神的作用,主治癫痫;
配阴陵泉穴、商丘穴、足三里穴,治痰湿诸证;
配肺俞穴、尺泽穴,有祛痰镇咳的作用,治咳嗽痰多,哮喘;
配曲池穴、内关穴,治高血压;
配膻中穴、内关穴,治癫痫;
配风池穴、神门穴,治失眠。
刺灸法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法
直刺1~1.5寸,针感可沿足阳明经至足;针尖微向上方斜刺,针感可循经上行。
针尖微向下方斜刺,针感可沿足阳明经至足腕,甚至足跗部第2、3足趾处,用于下肢痿痹、足肿等;
针尖微向上方斜刺,针感可循经上传至髀关、天枢等穴处,少数可上至胃腑,甚至可上至缺盆、项部、头部头维处,用治上中三焦病变。
艾灸法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十、足太阴—公孙穴
足太阴经脉的主要络脉别行,起点处有穴名叫公孙。在足大趾本节后(内侧)一寸处,别走足阳明经。又一支别行的上行入腹络于肠胃。
如果发生了病变,因厥气上逆的会见霍乱的突发病证,属实的证状为肠中疼痛不移;属虚的证状为腹胀如鼓。治疗时可取公孙穴。
【公孙穴】标准定位:
公孙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公孙是足太阴脾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冲脉。公孙为黄帝的姓氏,黄帝以土德王天下,此穴为脾(土)经络穴,故名公孙。
主治疾病
公孙穴主治胃痛,胃痉挛,胃脘痛,急性胃肠炎,慢性胃肠炎,胃溃疡,消化不良,呕吐,呃逆,噎膈,臌胀,饮食不化,肠鸣,肠痉挛,腹胀,腹痛,痢疾,泄泻,心烦失眠,水肿,发狂妄言,嗜卧,脚气,黄疸,眩晕,妇人血晕,胎衣不下,癫痫,疟疾,胁痛,疝气,脱肛,神经性呕吐,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肠风下血,胸闷,心痛,失眠,心烦,发狂,痛经,月经不调,带下,足痛,足肿,霍乱,肝炎,腹水,胃癌,子宫内膜炎,心肌炎,足跟痛等。
穴位配伍
配中脘穴、内关穴治胃酸过多、胃痛;
配内关治疗胃、心、胸病证是其所长;
配解溪穴、中脘穴、足三里穴,有健脾化食,和中消积的作用,主治饮食停滞,胃脘疼痛;
配束骨穴、八风穴,有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足趾麻痛;
配中脘穴、足三里穴、内关穴,治胃脘疼痛;
配丰隆穴、膻中穴,治呕吐、眩晕;
配丰隆穴、中魁穴、膻中穴,有健脾化痰的作用,主治呕吐痰涎,眩晕不已;
配内关穴、神门穴,治心胸痛。
刺灸法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针刺法
一般直刺,深刺可透涌泉,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足底。
艾灸法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十一、足少阴—大钟穴
足少阴经脉的主要络脉别行,起点处有穴名叫大钟。在足内踝后,绕足跟而至足外踝侧,别走足太阳经。又一支别行的。与足少阴本经经脉上行的相并行,走于心包络下向外贯穿腰脊。
如果发生了病变,因气上逆的为心烦胀闷,属实的证状为大小便不通;属虚的证状为腰痛。治疗时可取大钟穴。
【大钟穴】标准定位:
大钟穴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跟腱附着部的内侧前方凹陷中。大钟是足少阴肾经的络穴。大为小之对,钟同“踵”,即足跟,此穴在足跟,其骨较大,故名大钟。
主治疾病
大钟穴主治咽喉,胸肺,心神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咽喉肿痛,舌本出血,食噎不下,咳嗽咳血,哮喘,烦心,嗜卧,痴呆,疟疾,腰脊强痛,小便淋沥,足跟肿痛,咽痛,气喘,咳血,足跟痛,月经不调,咳嗽,咯血,癃闭,尿频,遗尿,便秘,腰痛。
现代又多用大钟穴治疗支气管哮喘,神经衰弱,癔病,精神分裂症,口腔炎,食道狭窄,尿潴留,精神病,淋病等。
穴位配伍配中极、三阴交,有清热益肾的作用,主治尿闭;
配神门、太溪,有滋阴安神的作用,主治心悸,失眠;
配定喘、肾俞、肺俞、膏肓俞,治肾虚气喘;
配肾俞、关元、三阴交,治月经不调;
配肾俞、命门、膀胱俞、三焦俞、委阳,治小便不利。
刺灸法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针刺法
直刺0.3~0.5寸,局部有酸胀感。
注意:大钟不能深刺,以免刺伤胫神经、胫后动脉,引起脚部运动障碍。
艾灸法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艾灸大钟穴,每次灸5~15分钟,可治气喘、支气管炎。
十二、足厥阴—蠡沟穴
足厥阴经脉的主要别行,起点处有穴名叫蠡沟。在内踝上五寸处,别走足少阳经。又一支别行的经过胫部上至睾丸部,归结于阴茎。
如果发生了病变因气上逆的为睾丸肿大,突然疝痛,属实的证状为阴器挺大;属虚的证状为阴囊暴痒。治疗时可取蠡沟穴。
【蠡沟穴】标准定位:
蠡沟穴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足厥阴肝经的络穴。别名交仪。蠡沟是足厥阴肝经的络穴。蠡即贝壳,沟即水沟,腓肠肌外形酷似贝壳,穴在其内侧沟中,故名蠡沟。
主治疾病
蠡沟穴主治肝肾、少腹、前阴等疾患:如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崩漏、疝气、遗溺、癃闭、阴痛阴痒、强阳不倒、梅核气、善噫、少腹痛、腰痛、足寒胫酸等。
现代又多用蠡沟穴治疗子宫内膜炎、肠疝痛、睾丸炎、性机能亢进等。
穴位配伍
配百虫窝、阴陵泉穴、三阴交穴治滴虫性阴道炎;
配中都穴、地机穴、中极穴、三阴交穴治月经不调、带下症、睾丸炎;
配大敦穴、气冲治睾肿、卒疝、赤白带下;
配阴陵泉穴、三阴交穴,有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胫部痠痛;
配太冲穴、气海穴,有疏肝理气止痛的作用,主治疝气及睾丸肿痛;
配百会穴、关元穴,悬灸或隔附子饼灸,有温阳举陷升提的作用,主治子宫脱垂。
刺灸法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法
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沿胫骨后缘向上斜刺1.0-1.5寸,酸胀感可放散至膝。
艾灸法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十三、任脉—尾翳穴
任脉的主要络脉别行,起点处有穴名叫尾翳(即鸠尾穴)。在鸠尾骨尖下部,散于腹部。
如果发生了病变,属实的证状为腹皮痛;属虚的证状为腹部皮肤作痒。治疗时可取尾翳穴。
【鸠尾穴】标准定位:
鸠尾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胸剑结合部下1寸。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位之一。鸠尾是任脉的络穴,膏的原穴。鸠即鸠鸟,尾即尾巴,胸骨剑突形如鸠鸟之尾,此穴在其下,故名鸠尾。
主治疾病
消除疲劳、治疗晕车晕船、可以缓解焦躁性格等。鸠尾穴主要用于胸肺、心神及脾胃疾患等:如胸满咳逆、胸痛、癫痫、胃痛、呕吐、呕血、食不下等。
现代多用以治疗心绞痛、气管炎、哮喘、肺心病、精神病、胃痉挛、急慢性胃炎等。
穴位配伍
配梁门穴、足三里穴治胃痛;
配三关穴、足三里穴治呕吐;
配后溪穴治癫痫;
配内关穴、中脘穴治呕吐、呃逆;
配涌泉穴,有化痰宁心的作用,主治癫痫,呕痰沫;
配中脘穴、少商穴,有和胃化积,行气清热的作用,主治食痫,胃脘胀满,不得眠;
刺灸法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法
直刺0.3~0.6寸,向下斜刺。一般双手抱头,针尖略向下斜刺0.5~0.8寸。
艾灸法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十四、督脉—长强穴
督脉的主要络脉别行,起点处有穴名叫长强(在尾闾骨端下)。挟膂上行,到项部,散于头部,再下行当在左右胛处,别行走足太阳经络,深入贯穿膂内。
如果发生了病变,属实的证状为脊柱强而不利俯仰;属虚的证状为头部觉重而颤摇。这种证状若是挟脊之脉发生变化而起的,在治疗时可取长强穴。
【长强穴】标准定位:
长强穴位于人体的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长强为经穴名。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备急千金要方》作长疆。别名气之阴郄、橛骨、气郄、为之、骨骶。属督脉。
长强是督脉的络穴,少阴所结;足少阴肾经、足少阳胆经之会。长为短之对,强为弱之对,脊柱长而强韧,此穴在其下,故名长强。
主治疾病
长强穴主治痔疮,脱肛,便血,便秘,遗精,遗尿,腹泻,痢疾,腰脊强痛,癫痫;以及精神分裂症,女阴瘙痒;阴囊湿疹,前列腺炎,腰脊及尾骶部疼痛等。
主治疾病
长强穴主治痔疮,脱肛,便血,便秘,遗精,遗尿,腹泻,痢疾,腰脊强痛,癫痫;以及精神分裂症,女阴瘙痒;阴囊湿疹,前列腺炎,腰脊及尾骶部疼痛等。
穴位配伍
配二白穴、阴陵泉穴、上巨虚穴、三阴交穴治痔疮(湿热下注型) ;
配精官穴、二白穴、百会穴(灸) 治脱肛、痔疮;
配承山穴灸治痔疾,有清热通便,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痔疾,便结;
配百会穴、气海治脱肛;
配百会穴,有通调督脉,益气升阳的作用,主治脱肛,头昏;
配腰奇穴治癫痫;
配小肠俞穴,有行气通腑,分清泌浊的作用,主治大小便难,淋症;
配身柱穴,有行气通督的作用,主治脊背疼痛。
刺灸法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法
斜刺,针尖向上与骶骨平行刺入0.5~1寸。不得刺穿直肠,以防感染,不灸。
紧靠尾骨前面斜刺0.5~1寸。
艾灸法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十五、脾之大络—大包穴
脾脏的大络,有穴名叫大包,在渊腋穴下三寸处。这支大络布散于胸胁。如果发生病变,属实的证状为全身都觉疼痛;属虚的证状为周身骨节都弛纵而无力。治疗时可取大包穴。
【大包穴】标准定位:大包穴位于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
简要取穴法:侧卧举臂,在腋下6寸、腋中线上,第六肋间隙处取穴。
大包为脾之大络。大即巨大,包指包容,穴属脾之大络,脾土居中,与各脏腑有着最广泛的联系,故名大包。
主治疾病
大包穴主治胸胁胀满,咳嗽,气喘,哮喘,胁肋痛,全身疼痛,四肢无力,胁痛,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胸胁满痛,胸胁胀痛,心内膜炎等。
穴位配伍
配三阳络穴、阳辅穴、足临泣穴(《针灸学简编》)治胸肋痛;
配脾俞穴、章门穴(《增订中国针灸治疗学》)治食多身瘦;
配外关穴、水沟穴、阳陵泉穴,治关节疼痛;
配肝俞穴、阳陵泉穴、支沟穴,治胸胁疼痛。
刺灸法
斜刺或向后平刺0.3~0.5寸。
治颈部扭伤可向上斜刺,局部酸胀。
可灸,艾炷灸3壮,艾条灸10~20分钟。
针刺法
斜刺或向后平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治颈部扭伤可向上斜刺,局部酸胀。
注意:内为肺叶下部,严禁深刺。
艾灸法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艾炷灸3壮,艾条灸10~20分钟。
注意事项:严禁深刺,以防刺伤肺脏。
按摩大包穴的好处
1、调节气喘、哮喘、胸闷、心内膜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胸胁病等呼吸系统疾病等;
2、解除全身疼痛,四肢无力,食多身瘦。
3、提高记忆力、缓解疲劳。
文中所涉及各类针灸方法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