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代代相承,流传至今。春节,又称农历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文人墨客笔下最隆重的节日。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宋代诗人王安石笔下的《元日》,一起感受农历新年的喜庆氛围。
主讲老师
李珊老师,大学本科学历,2018年参加工作,语文二级教师,性格活泼开朗,喜欢孩子,具有亲和力,能做到宽容细心。组织管理能力较强,团结协作配合度高。
教育信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我愿意把自己的热情和爱化作一缕阳光,不断提高自己人格的魅力,丰盈自己生命的底色,为孩子们成长提供甘甜的雨露和肥沃的土壤,使每一粒种子都能充满勃勃的生机。
教育理念:打动童心的最佳方法是诚恳而 慷慨地赞扬他们每次进步。
01.诗歌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02诗人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创作背景]
《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03释义
[注释]
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2.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3.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4.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曈曈[tóngtóng]: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5.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04赏析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诗是人们的心声。不少论诗者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担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新的桃符替换成旧的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
05展示
06拓展知识
古代春节习俗有哪些
守岁
又称守岁火、照岁,俗名”熬年“。除夕夜晚守岁,点岁火,遍燃灯烛通宵不灭,谓之“照虚耗”。也有部分地区将通宵守夜(熬年夜)称为守岁。
拜年
古时“拜年”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祭祖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行。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
祭灶
在古代,人们普遍认为许多事物上都附有神灵,其中人们每天做饭的灶台上就被认为有灶神守护。
扫尘
又称扫屋、扫房、打埃尘等,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寓意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备年货
中国人几千年来都把过年当做件大事。过年之前要做很多准备,要买很多东西,统称为“年货”。
放鞭炮
过年放爆竹起源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没有火药时,古人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
馨悦寄语
经典引路,诗词为伴。在诗词的海洋里,你会欣喜地发现,那些遥远的面孔,从未如此地鲜活而有趣,那些经典的篇章,字字句句如同珠玑,拨动着我们的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