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缘起
午饭后散步时,一位小朋友在通往菜园的竹林旁捡到了一根竹笋,拿到竹笋的孩子便大叫了起来:“哇,这是竹笋!”这一声叫喊吸引了所有的小朋友,大家都争先恐后的想要看看竹笋的模样,然后便开始在竹林里寻找竹笋......
教师根据评估指南(师幼互动)中指出,善于发现各种偶发的教育契机,抓住活动中幼儿感兴趣或有意义的问题和情境,识别幼儿以新的方式主动学习,及时给予有效支持。从而开展了以幼儿为主简学习与讨论,帮助幼儿获取对竹子、竹笋 之验。
分享点
教师重点从竹子的结构、生长过程、价值进行分享。
游戏视频回顾
在活动分享过程中,幼儿将自己的发现和疑问提了出来:
1.我发现了竹子有绿色、黄色的、有毛的……
2.竹子被摘了怎么办?(做个标志)
3.竹子受伤了,断了怎么办?(贴创口贴)
………
教师根据幼儿的疑问“竹子是不是树”展开讨论,引导幼儿通过观察竹子和大树的内部结构,发现竹子切开后是空心的,大树切开后是有年轮的,引导幼儿初步认识竹子不是树。
作者反思与解读
专家点评
分享活动结束后,吴海虹老师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点评:
1.老师挺大方、自信的,然后也不紧张。
2.敏锐地发现孩子们生活中感兴趣的内容,并且利用一些活动形式把它呈现出来,这就是我们当前现在特别重要的一个课程观,就是我们希望我们的学习活动不要只来源于教材,来源于些预设的教案,应该从儿童的生活中来,从儿童的游戏中来,我觉得这一点上面这个老师已经有这个初步的意识了,我觉得这点要点赞一下啊。
3.但是问题关于竹子,儿童到底想了解什么?我们要深刻的体会一下,需要我们老师再次聆听耳朵,最后我就觉得有一个问题是真问题了,就是竹子到底有多长,这个问题是孩子们想知道竹子高高到底多高呢?真的这个问题没准是孩子真想探讨和交流的话题。
4.由于不是孩子想聊的话题,孩子的经验性也不太懂,你看好多孩子甚至说我也没见过种子,也不了解过种子,所以有些想聊,聊不出来,一聊不出来,老师就要教就要讲。
5.在分享中是有目的的引导,虽然是说想请小朋友自由说,但是要说什么?围绕什么点,为什么要说这个?老师是一定要有想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