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我国,最重要的节日莫过于春节了。辞旧迎新之际,自古就有放鞭炮(古代称为爆竹)的传统。宋朝王安石一首《元日》流传千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正月里,许多古村镇中家家户户门口的地坪上常常散落着红色的鞭炮纸,与门框上的红春联相呼应,在寒冷的天气里凝聚起了一份红火,似乎在迎接春暖花开的到来。空气中不时飘来燃放鞭炮后略微刺鼻的硫磺气味,这也是我和许多人记忆中的“年的味道”!不仅在春节,其实民间在许多节日和庆典上都有放鞭炮的习俗。它以响亮的方式宣告仪式高潮的到来,烘托了热烈的气氛。在古代,放鞭炮还能吓退野兽,提高己方的民心士气,对周围的敌对势力也能产生一定的威慑效果。
放鞭炮还是一项延续着“勇敢”品质的传统民俗活动。对于每年都有机会放鞭炮的人,可以说他们拥有了一次提振勇气的机会,或者说一次放飞野性的机会;而对于每年都有机会听到鞭炮声的人,可以说他们得到了一次历练胆量的机会。特别是在现在和平稳定的时代里,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听到过枪炮声,于是我想,放鞭炮也许多少能够起到某种居安思危的警示和历练作用,与城市居民每年9 月18 日听一回防空警报的作用类似。
每年春节后,福建闽南和广东潮汕地区的乡村都有抬神像巡游的民俗活动。所到之处,各家各户门口都放鞭炮以示迎接,也寄托了将不好的事物驱赶走的心愿。而对于那些抬神像巡游的年轻人来说,他们经历了一回“炮”与“烟”的考验,历练成为更勇敢的人。
在贵州省黔东南州,每年元宵节会举行一项流传数百年的特殊舞龙活动——舞龙嘘花。一群舞龙者举着竹制长龙,沿街挨家挨户巡游。所到之处,周围的人点燃装着火药和铁屑的竹筒,向龙身上喷洒焰火,以示祝福。嘘花筒能喷出三五米高的火焰,现场如火树银花,舞龙者则经常赤裸着上半身在火海中跳跃奔腾(据说穿了衣服容易着火)。这种舞龙表演也被称为“勇敢者的游戏”。
(二)
其实,小到一个村落的村民,大到一个民族和国家,“勇敢”这种素质都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元素。古村镇的许多传统民俗活动大多也都保留了展示“勇气”的相关活动。比如我国西南地区许多民族在节日里会表演赤脚上刀山、踩火海,以及喷火、口吞红火炭等普通人不会的“绝技”。这其实就是一种威慑行为,让周边的野兽或敌人不敢轻易来犯,其他的如戴着狰狞面具、跳傩舞或舞狮子等也都有这方面的意味。
至于那些赛马、斗牛、斗鸡、摔跤等具有激烈争斗行为的活动和比赛,也都是对勇敢行为的赞许,传扬了勇敢之民风。要知道,人类的先祖是在经历了刀耕火种和勇敢的斗争之后,才使得族人得以生存繁衍。换句话说,勇敢的基因早就刻在了人类的身上,就看以什么方式去激发它;而敢于斗争以获得胜利,也是人类不断进步的一大力量之源。
(三)
近二三十年,越来越多的人搬到了城镇里居住,大多数的城镇也都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我担心,长此以往,在城市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男性青少年会缺乏对燃放鞭炮时的惊心动魄的体验,以及缺少烟火气的熏陶和历练,这对其勇气和胆量的培养不太有利。
因此,一方面,我建议相关城镇可以开辟出能统一燃放烟花爆竹的空旷空间,并规定可在不影响市民休息的时间段燃放;另一方面,如果有条件,春节期间你不妨离开那些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大城市,离开每天都亮着灯、繁华喧闹的商场或步行街,到能燃放鞭炮的村镇里去走走,去感受那里更加浓烈的过年气氛。甚至你还能在当地放一回烟花爆竹,以激发身上的勇敢基因。那一刻,你必将为自己能战胜一时的胆怯而收获一份大大的欢畅。
本文摘自2023年出版的图书《阅读时光里的古村镇:从30个视角品鉴150个古乡村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