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了肿瘤,如果能完整根治性切除,对患者来说是莫大的福音。随着内镜微创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早期胃癌、肠癌、癌前病变及胃肠粘膜下疾病可以完全在内镜下切除,不再需要开刀,这就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病例1] 患者是一位63岁的男性,在健康体检中肠镜检查提示结肠多发息肉,距肛缘10厘米处见一大小约10cmX8cm匍匐生长的广基隆起,病理结果显示:管状绒毛状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在与患者充分沟通病情后,患者首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内镜四级手术,操作技术相对复杂、步骤繁琐。为确保手术顺利,消化内镜中心魏志主任带领手术团队进行充分的术前研究讨论,在全力确保患者安全的前提下,为患者进行ESD手术。
👆【病例1】👆
[病例2] 患者男性,59岁,下咽癌合并食管癌、早期胃癌。胃镜检查发现胃窦前壁近大弯直径1.5cm不规则糜烂,病理示高级别內瘤变。在与患者充分沟通病情后,患者首选内镜黏膜下剥离。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病例2】👆
什么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将胃镜、肠镜或小肠镜顺着消化道直达病灶所在位置,再用电刀将病灶完整剥离,从而达到将病灶完整切除的内镜手术,对整个病变的病理切片检查,也有利于术后对病变性质的评估。
ESD的适应症包括消化道早癌(下咽部、食管、胃、小肠、结肠和直肠的早癌),消化道黏膜下肿瘤(间质瘤、类癌、平滑肌瘤和脂肪瘤等)和巨大平坦息肉等。
ESD术前需要做哪些准备?
血常规、生化、凝血功能、心电图和胸片等辅助检查,术前禁食,肠道ESD患者术前还需做肠道准备。
ESD的操作过程是怎么样的呢?
1.标记
精查确定范围后,利用切开刀在病灶周围标记一圈
2.黏膜下注射后切开
将特定液体打到黏膜下层去,将病灶充分抬起,与下方的肌层分离。沿标记点切开病变周围黏膜。
3.黏膜下剥离
将病灶逐层完整剥离。
4.创面处理并送病理检查
病变剥离后,对创面进行止血处理。将切下的病灶送病理检查,明确病变性质和浸润深度,指导后续治疗方案。
ESD存在哪些风险?
手术都会存在风险,ESD常见的并发症有出血、穿孔和感染,但总的来说,发生的概率很低,ESD安全性好。即便出现并发症,也有成熟的相应处理措施。
ESD术后有哪些注意事项?
患者需要禁食、补液、卧床休息。根据病灶大小、部位及具体手术情况,决定禁食、卧床休息的时间。手术完以后一定要记得定期复查内镜。
(毛玲玲、王瑞林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