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山古城,最美人间烟火气

王文军
创建于2023-11-07
阅读 29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巍山离大理很近,开车56公里,高铁只需22分钟。这里也有一座古城,但名气却远远比不上大理。其实,巍山的历史和大理一样悠久,这里曾是南诏国的发祥地,后来才定都大理。如今的巍山古城始建于元代,初为土城,明初改为砖城,而大理古城则是明初在旧城以东选址重建的。两座城的形制和布局都非常近似,只是巍山明显要小了一号。也许正因如此,在大理的光环下,巍山才一直默默无闻。

巍山保留了古城的一切因素,城楼、古街、民居、寺庙,但似乎哪样也不算突出,规模比不上大理,民居比不上剑川,古建比不上建水,精美的寺庙又大多不在城里。真正吸引人的是这里的气质,恬淡、宁静,从容,像一曲古朴的琴音,沉郁幽远,令人陶醉。与云南的其他几座古城相比,巍山的地理环境比较闭塞,但这片四面环山的盆地却非常适合人类居住。1700米的海拔不高不低,四季如春的气候不冷不热,纵横几十里的坝子不大不小,远离刀兵,无旱无涝的巍山像极了一处放大的桃花源。于是,这里的人们习惯于气定神闲、悠闲随意的生活,不争不抢,不紧不慢,不温不火。巍山不仅有古城、古庙、古街、古巷,更有古风、古韵,在这里你可以放慢脚步,享受诗中 “从前的日子”。

我的古城之旅从南栅门开始。这其实是一座开在土墙上的跨街门洞。清末杜文秀义军为加强城防,在古城东、南、西三面城门外环筑土墙,设置木栅栏门作为前哨工事,南栅门就是那时的遗存。如今,这里成为古城中轴线南端的起点。

巍山古城依然保留了600年前建城时的棋盘状格局,共有25条街道,18条小巷。如今,完整保留明清建筑风貌的只有南、北主轴线上的四条大街,两侧的街巷则是新旧参杂,略显凌乱。

南栅门内的南街,如今被打造成扎染一条街,街上除了出售扎染制品的商店,还有一家扎染体验馆,游客可以花上一两个小时,在这里亲手制作出属于自己的扎染作品。街边的灯杆上一面面蓝底白花的旗帜随风摇曳,如水墨般晕染开来 ,给古街平添了几分浪漫的风韵。

南街尽头是古城中心的过街楼——星拱楼。星拱楼通高11米,由城楼与基座两部分组成。砖石基座呈正方形,高6.3米,四面开门,分别通往古城的四条主街。木楼为亭阁式,重檐歇山顶,飞檐高翘,俊秀挺拔,十分上相。

星拱楼左侧的西街只有100多米,正对着文庙的东门。巍山文庙的规模很大,正门向南,前设照壁,现存建筑包括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兴文词等。这座文庙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后几经扩建,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解放后,文庙一度改作中学校舍,部分殿堂遭到破坏。2007年,巍山一中整体迁离文庙,经过7年的恢复、修缮,2015年文庙正式对外开放。在云南,现存的府、州、县各级文庙有几十座之多,其中被列入全国文保的就有建水、安宁、石屏、宾川、景东、楚雄、江川等七、八处,对于这处市级文保单位我的兴趣并不很大,匆匆看过就赶往下一处景点。

文庙西侧的蒙阳公园是最能体现巍山气质的地方之一。这处公园建于1938年,当地人喜欢叫它“大公园”,公园东部原为文庙的一部分,西部则是解放后逐步扩建的。公园不大,却绿树成荫,亭台错落,曲径池塘,相映成趣,显得十分古朴优雅。公园东部的文源亭为单檐歇山顶牌楼式建筑,斗拱飞檐,装饰华丽,中间以圆门贯通,造型精巧别致。西部的奇嘉阁为北社学遗存,重檐歇山顶,面宽三间,楼上四面开窗,一层檐下的彩绘木雕十分精美。中部的“南诏棋院”始建于民国时期,红色砖墙之内是保存完好的孔庙建筑明论堂,很是幽静清雅。

蒙阳公园是古城居民最主要的文娱场所。早晨,这里是爱鸟人的乐园,无数只鸟笼挂满了枝头,在此起彼伏的画眉叫声中,老人们开始了每天的晨练。白天,公园迎来了更多的游客,打牌的、下棋的、喝茶的、聊天的,各有约定俗成的地盘,其乐融融,互不干扰。在这里,你看不到广场舞、大合唱等扰民的现象,有的只是鸟语花香,轻声笑语,一派祥和。傍晚,公园南侧的儿童乐园热闹了起来,那座灰色的大象滑梯,留下了多少人美好的童年回忆。入夜,公园西侧图书馆的灯光依然闪耀,那里是爱书人的精神港湾。

值得一提的是,公园的北门正对着县政府所在地“巍山官署”,官员和百姓之间仅隔一条窄窄的小街,现如今,这样和谐的官民关系实在并不多见。

返回星拱楼,继续北行是古城的北街。北街的南北两端分别坐落着古城的两座标志性建筑:“星拱楼”和“拱辰楼”,是游客必到的打卡胜地。这里也是古城最繁华的核心地段,石板铺就的街道宽阔、整洁,两侧密集地排列着各种门店,特色小吃、手工竹陶、酒馆商铺、民宿书屋,应有尽有。这里的建筑显然经过了精心的维护与修缮,比古城其他的路段要整齐、漂亮了许多。

穿过进士牌坊,向右一拐就进了古城的后所街。后所街是当地人习惯的美食集中地,街两侧有许多著名的餐馆和小吃店。相比之下,文庙旁的小吃一条街,主要面对的是外地游客,平常要冷清得多。

南诏博物馆位于后所街的东段,由国家级文保单位等觉寺改建而来。博物馆以南诏文化为主线,全面介绍了巍山从远古到现代的发展历程,展示的文物包括:陶器、青铜器、石刻、木雕、书画和民族服饰等。作为一个县级的博物馆,能够拥有3600多件文物,足以令人骄傲。

等觉寺又名报国寺,始建于南诏(唐),明清两代多次维修,咸丰年间大部毁于战火,仅存太阳宫、双塔等处。位于博物馆南侧的双塔,外观并不出奇,但却是古城中少有的高层建筑。洁白如玉的塔身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玉树临风、俊秀挺拔。

出后所街东口,向北步行100米就是另一处国家级文保单位——文华书院。与文庙一样,这里也曾经被中学占用,2011年文华中学整体搬迁,经过历时10年的清理、修缮,去年才刚刚对外开放。文华书院由萧公祠、文华书院和玉皇阁三组古建筑群组成,三组建筑沿东西向三条轴线,自北向南依次排布。

南路的萧公祠又称江西会馆,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现存建筑为清末重建,由三进两院及花园、水池等组成。大门已毁,现仅存中厅、大殿及南厢房。中厅及大殿,皆为单檐硬山顶,举架高大,风格质朴。

北路的玉皇阁始建于明代,现存建筑为光绪年间重建,由大门、前殿、中殿、大殿一进三院及厢房组成。大殿建于高台之上,前有月台,左右为八字墙,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上下檐皆饰以七踩斗拱,下层装有透雕八仙过海格子门,高大雄伟,气势恢宏。

文华书院位于玉皇阁和萧公祠之间,始建于光绪元年,因地处文华山麓而得名。书院由大门、二门、泮池、雁塔坊、魁星阁、藏书楼等建筑组成。魁星阁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下层四周设廊,抬梁穿斗式木构架。藏书楼建于高台上,面阔20米,重檐歇山顶,无斗拱。整组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整,堪称清代建筑的精品。

全面修缮后的文华书院保留了古建筑原有的质感,配之以精致的园林小品,显得既古色古香,又典雅温润,处处洋溢着浓郁的书香气息。游客在这里不仅可以看书、喝茶,还可以体验活字印刷、展示琴棋书画,充分体现了巍山“文献名邦”的迷人魅力。

走出文华书院,已是中午时分,匆匆赶往后所街的“苏老三一古面”。当我赶到这里时,刚过12点,一古面已经售罄。好在巍山最不缺的就是美食,不远处的北街上,老王过江饵丝同样是地方名吃。小店面积不大,只有两间门脸,屋内有四五张方桌,临近饭点,老板又搬出几张桌子摆在街边。与一古面不同,这里的顾客以外地游客为主,虽然热闹却不十分拥挤。所谓过江,就是把饵丝、肉汤、扒肉,配菜分开盛放,吃的时候再将饵丝从清汤碗里一点一点挑到带佐料的扒肉汤中,口感香而不腻,细腻回甜。

巍山是中国小吃之乡,“吃在巍山”是大理人的口头禅。巍山小吃以品种丰富、做工精细、风味独特、价廉物美而著称,有100多个品种。除了过江饵丝,一古面,著名的还有粑肉饵丝、元师羊肉粉、青豆小糕、锅巴凉粉、凉卷粉、烤饵块、稀豆粉、牛打滚等等,蜜饯、咸菜、牛干巴等名特食品也令人赞不绝口。与剑川清一色的白族不同,巍山的民族成份比较复杂,汉族、彝族、回族、白族都有一定规模分布,而外来的汉族、回族又分别来自江南和塞北,饮食风格交汇南北,杂糅东西,比较容易被各地游客接受。

一古面

一古面

过江饵丝

粑肉饵丝

元师羊肉粉

青豆小糕

锅巴凉粉

凉卷粉

烤饵块

稀豆粉

牛打滚

巍山果脯

晒面条

北街尽头就是巍山最雄伟的建筑“拱辰楼”了。拱辰楼原为蒙化卫城的北门城楼,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原为三层,明末改为二层。拱辰楼是巍山古城的象征和灵魂,也曾是云南现存最早的古城楼之一(另一座为建水的朝阳楼)。2015年,拱辰楼起火被毁,经过两年的抢救、修复,于2016年12月重新开放,恢复了昔日的风采。

拱辰楼为重檐歇山顶建筑,面阔五间25.76米,进深15.7米,高16米,共有两层,楼下为城门洞。这座建筑由28棵合抱大柱支撑,四面出厦,两侧设有廊房,建筑用料粗大,风格古朴雄浑。城楼南、北两面分别挂有“魁雄六诏”、“万里瞻天”巨幅匾额。登上城楼顶层,可以俯瞰整个巍山坝子和周围的山水风光。

拱辰楼继续向北,依次为日升街和月华街,本地居民的衣食住行多半都在这里。比起热闹的北街,这里明显要清净许多,街道两侧除了民居就是些为本地人服务的小店,石板路上多是些步履缓慢的老人和嬉戏打闹的孩童,老街坊们相遇总免不了驻足寒暄,临街的店主或是躺在椅子上闭目养神,或是聚在一起下棋聊天,来了顾客,叫一声才缓缓地走向柜台。这里没有车水马龙的喧闹,也少有匆匆来去的过客,有的只是一种慵懒、随意、有些古旧的生活气息,让人想起几十年前的北京胡同、成都小街,禁不住慢下脚步,放松心情。

月华街的最北端为群力门,是上世纪50年代,为了纪念巍山群众协力修筑关蒙公路而建。群力门外是古城的文献广场,这里有一座漂亮的彩绘牌坊,写着“文献名邦”四个大字。类似的牌坊在云南见过很多,远不如朴素的群力门更让人印象深刻。

出了古城,我决定打车前往大小寺。大小寺位于县城东南3公里的东山之上,要走一段盘山路,开车需十几分钟。

大小寺的门口有一个宽阔的停车场,再往里走就是被俗称为小寺的玄龙寺。玄龙寺原是一座道观,名为玄珠观, 明朝时毁于一场大火,之后在圆觉寺僧人的资助下得以重修,改名玄龙寺,成为一处佛道一体的场所。巍山有句俗话,叫做“大寺不大,小寺不小”,小寺的规模其实比大寺还要庞大,整座寺庙依山而建,层层叠高,中轴线上建有山门、石牌坊、四圣殿、玉皇大殿,两侧则是三官殿、吕祖殿、关圣殿、财神殿、弥罗宫、芭蕉楼、禅堂等建筑。玄龙寺山门为单檐歇山顶牌楼式样,宽三间,前后檐下施以如意斗拱,斗拱制作精细,彩绘艳丽,尤其是檐柱上的木雕飞龙和斗拱两侧的云纹昂头,其精美程度更是令人叹为观止。玉皇大殿建于2米多高的台基上,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前为走廊,檐下施以七踩斗拱,整个建筑气势雄伟,庄重华贵。总的来看,玄龙寺虽名为佛寺,但从供奉的神像到殿宇的名称,道教的成份显然更多一些。

小寺东面有一个侧门,可以沿山路直接前往大寺。大寺的真名叫圆觉寺,距离小寺只有一里,整座寺庙建在山坡之上,外面没有围墙。山门对面有两座宝塔,若隐若现地掩映在树丛之中,十分古朴、神秘。圆觉寺的山门挂着县佛教协会的牌子,后面依次是天王殿、真如殿、后殿。这座寺庙的匾额十分有趣,天王殿上挂的是“诚则灵”,后殿则是很有禅意的“山还是山”。寺院中轴两侧有许多小院,里面供奉着观音、文昌、地藏、伽兰、财神等各路神灵,小院内古木扶苏,亭台掩映,十分清雅幽静。相比之下,大寺的建筑规模不如小寺,但地势更高,布局更巧,寺院园林融为一体,景致反倒比小寺略胜一筹。

回到小寺旁的停车场,发现这里竟成了当地人的一处户外休闲场所。停车场的远端有一排临时搭建的茶棚,贩卖的物品包括盖碗茶、瓜子、饮料与各种零食,旁边还有一个烧烤摊,冒着滋滋的热气。停车场的另一侧有许多粗大的树木,人们三五成群的围坐在树下,磕着瓜子,喝着清茶,悠哉游哉,显得十分惬意。其实大树下不仅有凉亭,还有许多坟堆,看碑刻多为军人和烈士之墓,但人们似乎毫不忌讳,自顾自的享受着平静如水的美好时光。

直到此时我才发现,大小寺虽然不远,但没有公交车,出租也很难打到。无奈之下,只能搭车回城。开车的大哥得知我来自北京,热情地向我介绍了巍山的各处景点和小吃,并一再回绝了我付费的请求。

回到城里,看看时间尚早,我一头扎进了密如蛛网的小巷。古城的街巷普遍较窄,大多只能步行,保存完好的古宅并不多见,偶尔遇到,也大多变成了饭店或宾馆。真正让人心动的是这里无处不在的烟火气息。看似杂乱的小巷中散布着老式的小茶馆、杂货铺、理发店,老板与顾客悠闲地唠着家常,一株老树,几盆鲜花,树下坐着乘凉的邻居,一切都是如此的熟悉,却已那么的久远。古城中居住着2万多居民,不可谓不密集,但在这里,你看不到争吵,听不到喧闹,有的只是幸福平和的面孔,安之若素的微笑。

巍山,一个有文化、有美食、更有人间的烟火的地方,让你忘却都市的烦恼,得到心灵的抚慰,静下心来享受生活的一半烟火、一半诗意。

阅读 29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