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在这个充满收获和希望的金秋时节,来自河南省各市、各县学科骨干教师齐聚许昌学院,共同参训为期九天的“国培计划(2023)”——农村骨干教师能力提升市级骨干教师培训。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无可替代。为切实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夯实思政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今天将进入“国培计划(2023)”农村骨干教师能力提升培训小学道德与法治培训的第二天。
中国农耕文明,恰如一部厚重磅礴的歌诀,从远古吟咏而来,研究中国农耕智慧,珍藏农耕记忆,弘扬传统文化,教育子孙后代,传承中华美德。11月7日上午,由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原农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许昌学院关工委副主任汪庆华教授为我们讲授《讲好农耕故事,读懂厚重中国》。
中华民族自古就以农立国,耕读传统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汪教授首先给我们讲述了农耕文化的迫切性与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汪教授在说三农时,特意把农民放在前面,旨在强调农民才是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伟大力量,这是多么深遂的学术理论。让我们这批学员受益匪浅!
最后汪教授讲到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的四大部分,讲得栩栩如生,声情并茂,通俗易懂,用极富专业的术语,与学员分享自己的成就,让我们大开眼界,连年来传承文化的硕果让中国文化更为厚重。
“预知华夏农耕事,且看中原稼穑图”。10点30分,大家跟随汪教授参观了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踏进农博馆,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我们仿佛穿越了千年的中国历史,体会着农耕文化的厚重与魅力。
许昌学院农博馆,藏有展品3500多件(套),设有18个室内展厅,分列千秋基业、农耕源流、农耕器具、农耕风貌、时令节气、收获储存、五谷粮菽、粮食加工、纺织衣饰、家居生活、炊事饮食、食品制作、传统习俗、休闲娱乐、乡村工匠、农副生产、地方特产、交通运输、水利灌溉、村镇民居、农耕嬗变、未来之光22个部分,室外设“传统文化园”图片展区。馆藏数千幅传统农耕时代的老照片和大量书籍、账册、视频等资料。真正的做到了“中”“近”“深”“全”“真”。“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稳民生的战略产业。
自古以来,农耕文明的进程,一直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脚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深深扎根于农耕文化之中。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抢救性收集、存留、研究和展示中华民族传统农耕生产生活用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珍藏农耕记忆、弘扬传统文化、教育子孙后代作出积极贡献。一部世界史,半部在中国,一部中国史,半部在河南,以河南为主要区域的大中原,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感知农耕,追根溯源,追寻心灵的家园。
11月7日下午,秋意浓浓,随着梁峰组长的讲话,我们用热烈的掌声迎来许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周教授,他为我们带来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讲座。
周教授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文化软实力、国际影响力等显著提升,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在新的历史方位上继续前进拥有了更为强大的底气。
在培训现场,所有的学员都认真地聆听,周教授讲解非常生动,每个学员都在认真地记录着笔记,以便后续的复习。
周教授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四个阶段进行解读,指出毛泽东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中国化的成果,他们都是习近平哲学思想的重要源泉。
每一次经历都是一笔财富,每一次学习都是一次提升。今天,我们又做回学生,带着欢愉的心情学习,收获满满。期待明天的学习。
相遇,最美的开始
学习,一场渐行渐远的修行
知无涯,学无境
“国培”不是终点,而是起航
让我们捧着一颗火热的心
在教育的战线上轻舞风扬
国培二组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