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的教研既能贴地飞行,又能仰望星空。
一、曾经的教研尴尬与困惑:
教研与教学脱节,成了“孤独的舞者”——上课表演化、评课“好好”化、研课碎片化、活动负担化,成果单一化……
二、对“真教研”的期待和向往:
教研需要做在根基上。我们在教学中难免遇到各种教学难题,我们期待的教研是团队能够聚焦于现实的疑难问题进行探究用专业的眼光发现问题,用专业的思维探讨并解决问题,进行贴地飞行的研究。同时,我们需要团队的发力,要有开放的团队氛围、明确的管理制度和众人真心的参与。
三、二十中的教研实践与跨越
我们的教研坚守“在实践中和向实践学习”的原则,以“教·研·果”一体化教研形式展开。用教研目的打开交流模式,用教研主题激发观念碰撞、用教研方法破解课堂“黑箱”、用教研成果促进教师成长。
1. 上课不再成为“句点”,而是给教师播一粒种子。
一周一节的校内或组内“展示课”需要做课教师参考大量课例、查阅大量资料、收集大量素材、甄别大量方案、细品教材内容、深解课标要求……逐渐走向“理论加持与生本实践结合”的生本实践课堂,真所谓“成如容易却艰辛”,这样的课更需要也更值得我们去再思考、再加工。只有对这样的课进行观课议课,教研才有深度,教研才会成为一粒种子,在每位教师心中生长新智慧。
2.观课不再成为“盲点”,而是给教师找一面镜子。
“发现”才是观课的重要价值所在。教师以旁观者的角色去观课,其实就是给自已找一面镜子。带着谦卑心,聚焦教研组设定的核心问题进行观议,用科学的课堂观察改变“有色眼镜”看人的现状,完成师与本、师与生、生与本的深度对话。这样既可以借鉴执教者课堂教学的成功之处,又可以在别人的教训中反思、改进自我。对比教师自己上课,关注点往往放在学生身上,不容易意识到自身问题,也不易突破自身的模式。观课可以让我们更真实的发现自身的优缺点,还能拉动教研组的集体备课、磨课、改课等系列研究活动。
3.议课不再成为“装点”,而是给老师树一面旗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真诚交流,思维碰撞,借助“第三只眼睛”总结提炼更新、更全、更准的观点。议课要抓住着力点(从讲授的技能/提问的技能/倾听的技能/观察的技能/点拨的技能/情景创设技能/课堂调控技能等):主题突出,方向明确,注重理性分析、重视以学论教。
二十中青年教师谢荣翔说:“校本教研让我拥有了像坚韧的小草那样的生命姿态,让我对课堂充满自信、充满热爱、充满期待”。
高质量教研,承载着对教育教学理性的展望和期待,犹如涓涓细流,不断为教育教学工作注入清新的力量,让教师成为有思想的行者。
善思、善研、善行——二十中的教研之路。
结语:
教育——生命的觉醒,教研——教育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