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行前路、不负韶华,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23信工小伙伴们
创建于2023-10-24
阅读 117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致23级信工的同学们

李义 

同学们,大学的时光已经悄然流逝50天了,这期间通过军训、开学第一课、培养方案解读、社团招新、专业教育等系列活动,大家对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体会,恭喜同学们都顺利、平稳地度过了第一个适应期。

 当我们对大学的这份新鲜感与好奇心逐渐淡化,学习与生活都步入正轨后,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发生了,比如:早自习迟到、上课玩手机、遇到学习困难就退缩、不注重宿舍卫生、缺少集体荣誉感、在班干部多次动员的情况下仍不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等。每次看到这些情况我脑子里总会闪现开学报到时的情景,想起当时那一张张朝气蓬勃、稚嫩而又充满期待的面孔;那一个个拖着行李箱、拎着大包小包的活力少年还有父母那一次次依依不舍、担心又开心的回眸。

那天的情景与现在的对比,让我想到了“初心易得,始终难守”这句话。美好理想、远大目标是容易树立的,但是树立目标以后的路很坎坷,能够守住初心,克服过程中的困难,坚持美好理想,从而善始善终却非常难,就像现在的我们。

大学是人生当中最充满青春活力和理想激情的时光,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正如习总书记所说,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最近在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感触颇多、受益匪浅,做为新时代青年如何读一个有意义的大学,为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阅读本书,从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的经历中得到了启发,刚好就专业内出现的问题从以下几点和大家共勉。

一、勇敢走出自己的舒适区,遇见更好的自己

每位同学来读大学,都是希望成就更好的自己,让自己变得更优秀,然而这并非空想就能实现的,还需要我们主动的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做出改变。比如很多同学家庭生活条件比较优越,上大学后是第一次住集体宿舍,难以适应;一些同学课堂听不懂只想被动等老师来帮助、不会自己主动钻研;一些同学只沉溺于自己的小世界,不愿融入集体中。在我们进入新的环境新的人生阶段,遇到了一些困难和不想做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时就要给自己心理暗示:要勇敢的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在舒适区里太久,精神上必然缺乏追求和闯劲,陷入一种简单层次上的自我重复,很难有进步和改观,一旦遇到挫折就会束手无策。

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中不满16岁的习近平刚到陕北梁家河要过四关:饮食关、跳蚤关、劳动关、思想关。面对遇到的困难,青年习近平没有被吓倒,迎难而上,在困境中完成了一次蜕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1974年习近平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修建沼气池,解决了村民的燃料问题;带领村民打井,解决了吃水问题;给村里办了一个铁业,增加村里收入;还带领村民打坝、办代销店、搞河桥治理等,为村民办了很多事实,也为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管在哪里,困难都是会存在的,关键是我们面对困难的态度,“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困难是砥砺青春的“磨刀石”。我们从习近平的知青经历中学习到,要不畏困难,经受考验,在努力实干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

二、求知若渴、尚学乐道,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

大学时候是精力最旺盛、思维最活跃的时候,是发奋学习的黄金时期。看到现在的你们我也会经常回忆自己的大学生活,现在很多的工作技能都是大学时打下的基础,当然也会遗憾没有充分的利用大学时光广泛涉猎去扩展知识面,也会后悔没有学好学精专业知识,导致工作时感到本领恐慌。当今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快,社会分工细化,未来的工作需要知识去支撑,只有学习,让知识成为力量,才能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

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中有一段的描写让我印象深刻,总书记到陕北插队,只带了两个行李箱,里面装的全是书;“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广泛涉猎了历史、政治、哲学、文学、外交、传统文化等领域的大量书籍,在窑洞的时候,习近平就在炕桌上、炕沿上写字,天气暖和的时候,他就搬一块石头,坐在石头上,趴在磨盘上写。他读书注重分析对比,会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找出很多相关的参考书籍来阅读比较,从不同的侧面去了解分析这个问题。他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也会跟别人进行讨论。在那个年代,书很少,很多时候是有什么书就读什么书,现在,我们有丰富的阅读资源,学校的图书馆,慕课,同学们书想读什么书就有什么书,但同学们想一想自己有多久没有读一本书了,短视频、游戏、流量,让我们的学习越来越快餐式、碎片化,越来越不喜欢思考。青年时期所养成的不倦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方法,以及通过学习所养成的思维能力,可以伴随人的一生,对后来的各个阶段依然起着作用、发挥影响。希望同学们养成爱读书、善读书、会学习的生活方式,勤奋刻苦,发自内心的对知识的渴望,在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中打牢自身成长的根基。

三、志存高远,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

最近在和申请入党的同学谈话,我问其中一位同学:你为什么要入党?这位同学回答我:我以后想考公务员,入党对我考公有帮助。这个回答让我有些失望却并不意外,因为功利性入党这个问题一直都存在,在我之前带过的学生中也有部分同学抱着功利的目的申请入党,甚至有些同学在成为党员后渐渐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在《党课开讲啦》节目的第一期《党的光辉历程》中,主讲谢春涛回答青年提问“怎样看待年轻人功利性入党问题”时表示,“今天入党不见得就意味着牺牲,但是今天入党意味着奉献。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动机,入党之后党都会通过严格的教育、管理、监督,只要在党一天,就得像个党员的样子,就得按照党的要求去做,如果做得不好甚至不做,党也有办法通过组织处理,让这样的人离开党。”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意味着选择艰苦奋斗,选择无私奉献,大家在申入党时要考虑好为什么入党这个问题,要经得起时间和群众的考验,只有敢担当、能做事,为集体着想,起模范带头作用的同志才会得到组织与群众的认可。

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中习近平总书记的入团、入党之路可以概括为曲折而又坚定。因为特定历史原因,无论他工作多么上进,入团、入党的希望都非常渺茫。出生于革命家庭的习近平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第一份、第二份、第三份入团申请书……不停地写着。他坚信自己的父亲是好人,自己也是好人。第八份入团申请书递上去后,终于获得了批准,他成了一名共青团员。在入党上,他反反复复写入党申请书,交到组织上很多次,但每次都遭到冷遇,但他没有放弃,凭借自己的努力工作和政治表现获得了群众的好口碑,获得批准,这种执着、坚定的信仰值得我们学习。

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时代的发展为每个人的成功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和机遇,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我们这个时代也涌现出很多青年榜样,如不忘初心、一心为民,心系扶贫一线的黄文秀;婉拒剑桥大学百万年薪,选择回国奉献自己的知识和力量的刘名侦;以高山为家,与村民为伴,将自己的青春都奉献给了海嘎村的杨波……我们国家,正是因为有一批这样的人,他们热爱这个国家,愿意穷尽毕生为她而奋斗,中国才会有这么快的发展和进步。

希望同学们拓宽自己的认知,不要局限在自己狭隘的世界里,多读书多实践,志存高远,将自己的发展与国家命运和自己所处的时代通向同行、共同进步。

     






阅读 117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