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有所见,学有所获——2023年秋日研学活动第一站 -寻根客家/湖心坝客家围屋

🍀漫步
创建于2023-11-07
阅读 78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11月6日,东莞市东华初级中学A级师生到翁源县开展研学活动,探寻翁源的文化历史。活动主要为现场研学,结合创新式、体验式、沉浸式的方式,让学生们在研学过程中能有所感悟、凝聚共识、增进感情。

  秋高气爽,艳阳高照,心情美丽。在学校的精心安排下,整装出发喽。

00:12

导游给我们讲了注意事项。

杨老师将同学们分成5个小组,接下来的用餐啊,剧场啊,都是以组开展。

00:18

同学们都拿到了剧本,自行分配了角色,激动兴奋之余,更多了份期待。

00:15

终于,我们来到了研学的第1站,翁源湖心坝客家群楼。位于广东省翁源县江尾镇南塘村,始建于明朝正统年间,有着550多年的历史,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

排队等候中,主持人已上场,村长已到位,老师也举好了相机……期待接下来的行程。

溯源之旅开始啦:清末广东籍诗人黄遵宪有诗云:“中原有旧族,迁徙名客人。过江入八闽,展转来海滨。”这首精悍的小诗,记载了客家民系的历史来源。回看客家人的历史,是一部迁徙的历史,更是一部漂泊与扎根的历史。千百年来,客家人在探索中生生不息,在漂泊中枝繁叶茂。其迁移次数之多,迁移人数之广,迁移面积之大造就了今天的客家文化丰富而多彩,客家人的基因也遍布世界。

俗话说“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在悠悠历史长河中,长期迁徙令客家人发展出“溯本思源、精诚团结、吃苦耐劳、崇文重教”的精神,客家人民和谐相处,中原文化与当地文化相互交融,独特的生活环境与生活习俗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多元的变化。

我们今天研学的翁源湖心坝客家群楼建于明朝正统年间,是一处古老而又神奇的客家人聚居地,至今仍保存着明、清时期建造的古代客家围楼,犹如在茫茫田野上构成一幅立体的《清明上河图》。

01:05

瞧瞧我们的造型,猜猜我们的角色?

你知道客家人与客家文化吗?可以追溯到哪个年代?请跟随我们的脚步穿越到秦朝、南越国吧。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派兵60万人在将领屠睢的带领下开始“南征百越”。南下的秦军,克服各种苦难险阻,最终一统“百越”之地。公元前214年,为了守好好不容易打下的“百越”江山,龙川县令赵佗上书秦始王要求再派50万兵丁“南戍五岭”(今两广地区)。这些兵丁长期“戍五岭,与越杂处”,两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当地,成为首批客家人。此后,唐、宋,元各个朝代都有大批中原人因躲避战乱陆续南迁并最终定居下来,这就是客家人的由来了,韶关也因此成为了南迁人的必经之路,广东的客家人也从韶关开始分布到梅州、河源、惠州等地。

公元前204年,赵佗建立南越国,为了解决复杂的“民族问题”,为此,他提出了“和辑百越”的民族政策。首先是让越人参政,任用当地有威望的越人首领。其次是遵从当地习俗。赵佗公开宣称自己是“蛮夷大长老”,他脱掉汉族的正统官服,采用越人的服饰,还剪发结髻。在赵佗的带领下,其他南下的中原汉族官吏也纷纷接受了越人的风俗习惯。第三是鼓励汉越通婚。最后是让越人“自治”。在其统治下,岭南汉、越等民族和谐共处,中原和南越土著文化风俗、语言、饮食等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慢慢形成了独属于客家人的“客家文化”。

01:53

我们去组第一出场,请跟随我们的脚步穿越到194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但日本帝国主义仍负隅顽抗导致盟军出现大量官兵伤亡,美国为了尽快结束战争,于8月6日和9日,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小男孩和胖子,那一刻原子弹这头怪兽第一次在人类面前亮出了它强大而恐怖的獠牙,原子弹爆炸点广岛和长崎更是惨不忍睹、生灵涂炭,犹如人间地狱,核辐射的污染更是困扰了日本几十年,造成日本近40万人直接或者之后几十年简接死亡。

01:02

穿越,我们是认真的。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内战爆发,以美国为首的盟军出兵干涉,朝鲜被打的节节败退,生死存亡时刻,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向中国救助,中国领导人毛泽东再三权衡利弊后决定出兵朝鲜,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志愿军发动猛烈进攻,把敌人打得节节败退,溃逃了四百多公里。杜鲁门这位曾经下令向日本投下了两颗原子弹的总统,产生了可怕而危险的念头,并很快公开了他的想法。他对新闻记者说,要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包括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武器,挽回朝鲜战局。这一条带有爆炸性的新闻轰动了全世界,引起西欧各国的恐慌。英国首相艾德礼立即飞往华盛顿会见杜鲁门,陈述利害。杜鲁门向中国人扔原子弹的威胁才缩了回去。面对美国不断对中国进行的核威胁,中国发展核力量的必要性愈加紧迫。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说:“我们还是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01:51

看过来,我们剧组穿越到了1954年,走进原子弹的研发背景,理论设计方案从萌芽到落地。

经历了抗美援朝美国的核威胁后,1954年毛泽东对来访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提出,能否在制造核武器方面给中国以援助。直到1957年10月,中苏两国终于达成协议。苏联承诺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和图纸数据,并派专家到中国帮助研制。1958年,毛泽东正式表态:“那么好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有十年功夫完全可能。”中国的核工业正式上马了,新中国原子弹的研制正式拉开了序幕。可是,由于中苏两党之间出现政治分歧,在协议进行了一年多之后,赫鲁晓夫开始违背协议约定,声明不再向中国提供技术援助。1960年夏季,赫鲁晓夫不但撤走了全部苏联专家,还带走了重要的图纸数据,就连设备都不提供了。苏联当时放话说:“中国没有苏联援助,20年也研究不出原子弹。”面对这种情况,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一致认为,现在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搞出原子弹。接着,核武器研究院很快行动起来,把任务分别交给邓稼先,钱三强,王淦昌等人,由他们带领的各个研究小组开始实施自力更生造原子弹的计划。经过科学家的努力工作,1963年3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宣告完成。

02:25

请跟上我们的脚步,切换到1963年–1964年,了解我国核工业的发展史。

1963年7月,苏联、美国、英国三方在莫斯科举行核裁军首脑会议,随后签订了部分禁止核试验的条约。企图阻止中国的核试验,并且污蔑中国要发动核战争,还说中国是个战争贩子。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科技工作者们奋发图强,不断在核武器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研究重点就是研制原子弹的核心材料--铀235。科研人员先探矿、选矿,然后开采。接着多家工厂参与进来,原料经过粗加工、细加工、再到精加工。接着是一步步的筛选,一次次的提取,最后提出高浓铀,每一道工序的技术都要求相当严格。终于1964年1月14日,第一批合格的浓缩铀235被生产出来。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被锁定在了1964年10月16日北京时间下午2时59分40秒。主控制站技术人员按下决定历史的电钮,十秒钟后,自动控制系统进入自动控制状态,倒计时从十到零点顺序跳动。就在这十秒内,原子弹从雷管点火,炸药起爆开始,随着惊天动地的爆炸声,火球与地面冲起的尘柱连成一体,形成一朵壮观的蘑菇云,翻滚而起,直上蓝天。我国首次进行的原子弹爆炸试验获得了圆满成功。原子弹爆炸实验成功的消息传出后,举国欢庆,世界为之震惊。这意味着,中国独立掌握了核技术,铸就了国家安全和大国地位的基石。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我们研发出了原子弹,但中国政府向世界郑重宣布:中国绝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由此,我国也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做出如此承诺的有核国家。

02:34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这次研学活动第一站,同学们对客家人、客俗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我国的核工业发展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探寻翁源的文化,现场研学,结合创新式、体验式、沉浸式的方式,让学生们在研学过程中能有所感悟、凝聚共识、增进感情。也更加坚定了担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信念。

阅读 78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