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备课组第十一周集体备课
周二上午科组会议后,初二语文备课组在五楼副校长办公室备课。
时间:2023年11月7日
参加人:文瑞芳 郭梅婷 任依群 潘志茹李茂莉 邓磊 许维 林虹
主备人:郭梅婷 潘志茹
主持人:文瑞芳
内容:
一、第二第三单元检测情况汇总,分析存在问题,思考探讨对策。
1.收集各班测验情况:
(1)学生答题情况
(2)各班第二三单元检测数据汇总:
100以上人数;90—99.5人数;72分以下人数。
2.各班分析各分数段人数得分失分原因,寻找解决的对策,为中段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段考复习工作推进。
备课组长针对测验人数的汇总情况,对段考的复习工作提出具体的对策:
1.针对各种题型得失分情况,进行专题训练。
2.加强基础知识的落实。
3.针对一部分长期不来的学生的复习如何去做。
三、备课
(一)《背影》主备人:郭梅婷
教学目标:
1.以“四次背影”为线索,体味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
2.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了解文章的叙事方式;
3.品味文章独具特色的语言。
课时:
2课时
教学设计
1、导语
这是一篇经典的写人记事散文,我们的语文教材几经更迭,但是这部作品屹然被入选。这篇文章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背影”本身也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一个经典形象。
2、以“四次背影”为线索,体味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
(一)“忆别”一-第一次背影
原文:“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思考:通过我读出来例子:通过“已二年”我读出来“我”在细细点数与父亲不相见的日子,表现了对父亲的思念之情。预设:通过“最”读出来情感的强烈;通过“背影”读出来下文主要是对父亲背影的回忆;开篇点题,引出下文的“背影”故事
(二)“送别”一一第二、三次背影1.问:在这一部分,主要讲了父亲送我踏上北归的车,相信同学们都能读出深切的父爱。那么这种关爱我们可以从哪些细节中体味到?预设:(1)虽然叮嘱茶房送我,但是父亲放心不下,最终亲自送我;(2)父亲穿布衣,却给我做了紫毛大衣;(资料助读)(3)家中经济紧张,但是父亲还要给我买橘子;(资料助读《阿长与山海经》,点出要学会“文本互证”读书不能孤立地读,更不能狗熊掰棒子,一边掰一边丢。)(4)父亲是一个胖子,但是不怕麻烦,去月台给我买橘子。(5)父亲反复叮嘱,“拣定”“讲定”“嘱”“又嘱托”,对儿子细致入微的关爱。
(三)“期盼”一-第四次背影
1.朱自清与父亲浦口分别是20岁,作者写这篇文章时是28岁,是清华大学教师,这是心智成熟程度不同的两个年龄,20岁心智还不够成熟,28岁就比较成熟了。刚才我们分析了当时作者的感受,那么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又有哪些不同的感受?
明确:“那时真是聪明过分”“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表现当年对不理解父亲的后悔;写到对父亲易怒的理解体谅,对父亲的思念,表现父子之间的隔阂消除。
2.最后一段的作用。
明确:与开头呼应。
写法赏析
1.为了做理性深入的分析,同学们思考“背影”产生的客观条件是什么?买橘子的货摊在什么地方?
明确:车厢与橘摊的空间位置构成了产生“背影”的客观条件,它增加了买橘人的行动难度。这给我们一个启示:付出较大努力得到的东西,会让人倍觉珍贵,更加爱惜。
2.父亲情况再来分析,如果父亲是一个四十几岁的壮年人,身体利落,穿着也利落,能轻快地跃身跳下,能轻快地纵身上跳,会有文中所写的“背影”么?
明确:父亲条件越差,上下月台难度越大,情感力量就更加集中和强烈。
总结:空间位置、人物行为与自身条件的矛盾性蕴含了浓浓的父子情。学会利用空间条件和实践相关元素的关系塑造人物,创造故事。比如,创作一个下河救人的故事,在黄河大桥下的波涛滚滚的河水中,与不到两米深的小河沟救人有区别么?但是我们在写故事时要合理。
4、品味文章独具特色的语言
朱自清的《背影》“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话,没有多余的字眼。
即使一个‘的’字和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一一叶圣陶
结合课后题。
(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主备人:潘志茹
(教案见截图)
图文:郭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