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掉一个人最简单的方法:让他去吃低级的苦

古装男孩
阅读 20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美国专栏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想研究一个问题:穷人为什么困在底层?

她选择了六个城市,揣着1000美元在不同地方、不同行业打工。

她做过售货员、清洁工、老人服务等6种工作,每一份工作都吃尽了苦头。

租破烂的房子,夜以继日地苦干,但不管怎么努力,她永远存不下来钱,看不到任何出路。

最后,她终于明白:穷人吃的都是一些低级的苦,这使他们陷入了“穷忙”的恶性循环。

生活的累与苦有千万种。

无意义的苦只会徒劳地消耗一个人。

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一个新名词:working poor。

指整日奔波劳动、遭各种罪,却始终无法摆脱贫穷的人。

他们就像一头被拴在石磨旁边的驴,干着比别人累的活,可最后只能在原地疲劳打转。

巴菲特提起过公司一位财务的事情。

他忙碌了一天后,等下班后还要去开三小时的专车,赚点钱来贴补家用。

到了周末,他又去兼职各种小时工,从早九点一直忙到晚九点,直到深夜才疲惫地下班,第二天又要早起去公司上班。

工作强度这么大,他一个月连一天都不休息。

可这样的拼命,并没有改善生活。

巴菲特一针见血地指出:他只顾着埋头苦干,却从没想过提升效率和精进技能。

苦,未必是进阶之石。

一直低头赶路,忘记抬头看天,就容易掉进人生路上的深坑里。

一个大学生毕业之后考进了武汉的一家银行,当起了柜员。

她抱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想法,一头扎进岗位中。

上班时,她从早到晚应付着各种客户,有时忙得水都来不及喝一口。

偶尔有休息间隙,就在死记硬背一些基本业务常识和各种工作流程。

每天下班回家还要做点钞练习,手数得抽筋。

对着镜子练习微笑,练得两腮发酸。

练习五笔打字噼里啪啦到深夜,逼得舍友来强制她休息。

这样的努力,的确让她深受领导喜欢。

可是等几年之后,银行工作不再是香饽饽,她想换份工作时,却发现被套牢在这个岗位上了。

她这才醒悟过来:点钞也好,熟悉基本业务也罢,是一个柜员该具备的能力,但不应该把全部的精力和时间都死磕这些没价值的事务上。

如果当初借银行这个平台,去琢磨金融互联网,去研究下新兴的业务,是不是会有更多选择?

如果考一些含金量高的金融证书,未来是不是更开阔点?

她追悔莫及,觉得自己把功夫下错了地方。

就像媒体人古典说的:“我们亲手搬砖把自己围起来,勤奋却低效,挣扎却无路可走。”

说到底,吃苦受累,不一定是向上的推力,也可能是向下的牵引力。

作家张德芬把受苦分为两种。

一种是无知的、无明的苦。这样的苦百害而无一利,让人得不到成长。

另外一种是有觉知的苦。这种苦是改变命运,扭转人生的契机。

很多人只吃前一种苦。

他们无休止地重复着机械劳动,熬着最狠的夜,加着最晚的班。

把一块钱掰成两半分开花,租最破烂的房子,吃最便宜的饭菜。

可这些劳力的苦、身体的苦,不过是最低级的吃苦。

稻盛和夫说过:吃苦真正的本质,是一种自控力,自制力,坚持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苦有高低之分,吃一些高级的苦,我们才能有收获,人生才能被重塑。

一位企业家问过自己一个问题:为何行业顶尖的人不到千分之五?

直到他拥有一家超过10万人的公司,观察众多员工才明白:大部分人为躲避思考,愿意做任何事。

然而真正懂“吃苦”的人,深入研究问题的根源,如此行动才能事半功倍。

吴军在写《全球科技通史》这一本书时,并没有急着通宵达旦地奋笔疾书。

他花了很多的时间琢磨如何写好这本书。

他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吴军看过很多关于科技史、科学史的书籍,发现都存在两个缺陷。

要么就是晦涩难懂,要么分门别类介绍过细,更适合做参考书。

所以,他就想用科技视角串联历史,以能量和信息两条主线,系统阐述了人类文明的演进。

他思考的第二个问题,要讲究素材的运用,不能什么素材都拿来就用。

因此,吴军有的放矢地学习了一些相关课程,不远千里与大学教授交流探讨。

一个个底层问题列出,一个个去寻找最佳答案。

他经常一个人案前冥思苦想许久,不断地推翻,不断地重建,直至把这些问题想清楚了。

最后,《全球科技通史》一经问世,便备受好评。

吃高级的苦,就是要吃深度思考的苦。

一个肢体勤劳而懒于思考的人,做事往往收效甚微,只能囿于底层。

但若思考有了深度,人生便有了高度。

美国计算机专家德雷福斯兄弟俩,曾提出过一个“德雷福斯模型”:

人们对一项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可以分为新手、高级新手、胜任者、精通者和专家。  

一个人处于什么技能阶段,在社会上就处于什么层次。

20世纪80年代,中国打工女皇吴士宏是一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护士。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看到IBM(中国)的招聘信息。

她立刻投递了一封求职信,很快收到了英语笔试通知。

由于她坚持每天学习英语,笔试顺利地通过了。

但接下来的口语考试让她犯难了,她只会哑巴英语,只会写,不会说。

她一咬牙,立即报了一个口语培训班,规定自己每天背500个单词,学50种句式,没日没夜地操练口语。

除此之外,她利用工作和生活中的一切机会,主动跟外国人交流,最终通过了IBM口语考试。

通过口试之后,她才知晓这项工作还有可能涉及打字。

回家之后,吴士宏借了200块钱买了一台打字机,开始疯狂地死磕,一敲就敲好几个小时。

有时,她练得吃饭连筷子都拿不稳,但她依旧没有停下来。

就这样,她以最快的速度学会了打字,被IBM正式录取了。

所有风光背后,都是日复一日的苦练。

不断地增值自己、打磨自己,我们往更高阶层跃升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

罗伯特·清崎曾提出一个概念:老鼠赛跑陷阱。

人们好似铁笼里的老鼠,小毛腿蹬得飞快,铁笼子轰隆隆地转,可第二天醒来,却依然被困在笼子里。


因为瞎忙,没时间停下来思考,没时间沉淀自己。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拼命苦干的人,但低级的苦让人麻痹,让人沉沦。

只有那些有价值的苦,可以化为丰沛的能量,让人深深扎根,枝繁叶茂。

                                    转载《洞见》

阅读 20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