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的病例约95%为5岁以下儿童,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病。秋冬季为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发病的高峰期,具有很强的传染性。随着季节的变换,疱疹性咽峡炎及手足口病已进入高发期,但对于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的特点及如何区别和预防它们,宝妈、宝爸们却不太了解。下面请看专家的详细介绍。
如何区别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呢?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主要侵犯5岁以下儿童,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病。咽痛、厌食、发热,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出小疱疹或皮疹是主要的症状。病毒主要通过密切接触、飞沫传播,以及粪口传播等方式传播。
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咽峡炎是表亲,来自同一个大家族,二者症状与传播途径极为相似,但又有所区别。
疱疹性咽峡炎也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其中最常见的是A组柯萨奇病毒,EV-71和其他肠道病毒也会致病。
与手足口病不同的是,患儿的疱疹一般仅局限在口腔黏膜上,手足和臀部没有疱疹;同时也会伴有发热、咽痛、厌食、流涎等症状,部分孩子也有可能会发展成为手足口病。少数手足口病患儿可由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危急生命,近年来每年均有死亡病例。因此,从并发症来说,手足口病要更重些、危险些。
疱疹性咽峡炎的主要表现是什么样呢?
多以突发高热开始,24~48h可达高峰,伴头痛、咽部不适、肌痛等,婴幼儿可有呕吐、流涎、拒食,甚至发生高热惊厥。口腔、喉咙、舌下等部位起1~2mm的疱疹溃疡。病程约为一周。
手足口病的主要表现?
多以急性起病,反复发热,可伴有头痛、咳嗽、流涕、咽痛、拒食、流涎,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臀部、肛周出现斑丘疹、疱疹,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左右痊愈,预后良好。一旦发现孩子患病,家长不必太慌张,可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同时注意休息,轻症的居家隔离,重症的需要住院治疗,并适当补充液体及维生素等,大部分宝宝会在一周左右治愈。手足口病的隔离期为两周,期间不能再去学校或课外班等小朋友聚集地。孩子患病期间,家长要随时关注孩子的病情变化,当孩子出现体温持续高于39℃,常规退热效果不佳,精神差、嗜睡、易惊、呕吐等症状时要立即就医。
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1)接种疫苗可有效减少重症手足口病的发生。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很多种,但通常引起重症和死亡的主要是EV-71型病毒。对于6月龄至5岁的小朋友,可以考虑接种EV-71疫苗,对由于EV-71型病毒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保护效率可达90%以上。
注意:接种疫苗不是一劳永逸。由于肠道病毒种类较多,孩子感染后只能对其中的一种病毒型获得免疫力,所以还有可能再患此病,但是患重症的风险大大降低了。
(2)生活口诀记心间及良好的个人和环境卫生是最重要的预防措施,关键是家长和儿童要做好“四个行动”。
一是“洗手行动”,家长在接触患儿前、处理粪便的、呕吐物后都要肥皂或洗手液及流动的水洗衣手。外出归来、饭前便后都要给儿童洗手。
二是“清洗行动”,要及时清洗、暴晒、消毒衣被;经常清洗、消毒儿童使用的餐具、玩具和其他物品;可用高温(>56℃)、漂白粉或紫外线照射进行消毒。
三是“开窗行动”,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窒内空气清新。
四是“保护行动”,做好自我保护,幼儿在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应尽量少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到医院看病时尽量戴口罩。
如果家里有孩子感染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要特别注意什么?
1.要注意不让生病的孩子接触其他儿童。
2.孩子的唾液、痰液等分泌物要用卫生纸包好丢到垃圾箱,孩子的粪便要收集好,消毒后丢入厕所,不要随意丢弃,同时要消毒便盆。
3.看护人接触孩子后或处理孩子粪便后都要洗手。
4.生病孩子的衣服、玩具、餐具、枕头、被褥等要保持卫生,孩子的日常用具要消毒。
5.要勤开窗通风。
6.如果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得病,还应及早告诉老师,并不要着急让孩子去幼儿园,要在全部症状消失一周后再去,防止传染其他孩子。
正确洗手,预防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
供稿 李 莉
初审 徐健飞
终审 陆双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