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研愈磨愈精彩,如切如磋入佳境
王恩双
和美谐振课堂,精髓在“关系和美、心灵谐振”。师生共赴一场课堂智慧之旅。通观郭晴老师的课堂,如行云流水,在思维的碰撞、精彩的分享中,核心素养潜滋暗长。
一、磨课:愈磨愈精彩
一节好课,反复打磨为精益求精。一名教师,经磨砺历严寒,终获剑利梅香。一节好课不是即兴的创作,也不是虚假的表演,是教师生活阅历和教学研磨之花。研磨即反思,研磨即成长。
《清朝的鼎盛与危机》一课的研磨过程,见证了郭晴老师厚实的文化底蕴,充足的专业知识储备,认真的钻研精神,谦虚的学习态度。也见证了一节课是如何从教材内容的搬运到知识的生成迁移,如何从教“知识”到培养素养,如何从平淡到走向精彩。
郭晴老师对本节课的认识和把握经历华丽的蜕变。从朦胧的创意,到深入课标、教材的挖掘思考,再到走出教材内容高屋建瓴的知识重构。
磨课不是要表演给谁看,更不是花拳绣腿。学生为主,不是简单的由老师讲改为学生讲,由老师表演变为学生表演。磨课也不是为了上好这一节课,而是要确立落实上课的基本规范,是为了上好常态课。磨课的过程,是研读把握课标、教材的过程;是优化点拨引导,由繁到简、通俗易懂的过程;是驾驭课堂举重若轻的过程。收获的是课堂的优化,教学的站位,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教师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磨”成一节课,树立新认知。
二、教学:如切如磋入佳境
磨课,让课堂教学真正发生变化!
学生在行动:“生本课堂”的依据是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学生在“做中学”、在实践中探究才能涵育素养。学生不是一个静等老师用知识填充的容器。本节课的知识不再是静态的知识,而是清朝时空的再现,是对清朝真实问题的思考解决。
学生在实践:课堂中学生依据教师的设计梳理教材知识,提升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小组合作,讨论分工,进行角色扮演,依据史实为角色设计台词,在活动中学习了知识,培养了合作能力、组织能力、了解了作为接待者、作为使团成员的身份定位,培养了素养。
学生在思考:本节课设置情境、以问题引领。清朝统治下的人为什么对皇权顶礼膜拜?该如何对外交使团介绍清朝疆域之盛。外交使团眼中的清朝又是一幅什么样子,哪个才是真实的清朝。清朝统治之危又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统治者面对时代差距而茫然无知?我们当如何面对时代潮流,应对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学生在思考一个一个模拟的真实问题中获得对清朝统治的真实感知。
教师在让位:学生走向讲台,教师退居幕后。学生在分享,教师在倾听。学生在讨论,教师在旁听答疑。本节课,郭老师大胆放手,充分让学生活动展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释放。在展示分享环节中有不少超出预设的精彩瞬间,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教师在铺路:教学的本质是教什么?怎么教?知道学生学的如何?教什么?是对教学内容的正确判断?怎么教?是对教学策略和教学活动的科学设计。知道学生学的如何?就需要科学的设计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探究和答案展示中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功夫在课外,在对课标的研读、对教材的重组建构、对活动的精心安排、对问题巧妙设计。本节课之所以成功,根源就在于郭晴老师的充分备课,在于一次次的课例研磨。
教学架构新颖:本节课郭老师设计新颖巧妙。一明一暗两条线,明线是马戛尔尼作为使节出访清朝。暗线是清朝的鼎盛与危机。明线为情境创设、内容过渡衔接、趣味增设问题引出。暗线为学习内容,清朝行政管理措施的变动及其作用。清朝鼎盛盛在何处?清朝盛世之危有何表现,通过使节马戛尔尼的视角进行呈现,更具真实感,能够有效的将学生引入历史情境之中思考解答问题。
问题设计巧妙:问题的难度大小,不再问题本身,而在于教师是否有效的搭建“脚手架”,帮助学生从简单问题,走向重难点问题,本节课郭老师对问题的设计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对皇帝像的膜拜,让学生思考皇权强化措施的影响。通过角色扮演,帮助学生掌握清朝疆域及其治理措施和治理效果。通过阅读教材归纳标注危机表现,通过马戛尔尼的和皇帝的礼单思考中英的时代差距,理解清朝已经落后于时代大势。
郭晴老师的这个节课,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本位。余文森教授提到:“评判教学是否得法的依据(应教尽教)核心素养!” 据此评价,郭老师的这节课是一节精彩、成功的课。不仅如此,本节课的价值立意鲜明,从对膜拜皇权的否定,到对鼎盛与危机的辩证认识,再上升到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何面对时代潮流,引发学生的深层思考。
若想教学有进步,课例尚需认真“磨”。
偏毫厘不敢安,千万“磨”成一课
立标人 郭晴
“拂面春风好借力,正是扬帆远航时”,要想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必须充分利用好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课堂。学校开展的“和美谐振”课堂改革,正是顺应了这一形势。作为立标人,能够亲身经历这一过程,在各位领导和历史组老师们的指导和帮助下,磨有所长,磨有所得,我感到十分幸运。当然,在这次活动中我也有了很多感悟,对“和美谐振”课堂教学有了更切实的认识。
一、学习者本位——相信学生会开出自己的“花”
曾经有一则公益广告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作为教师,你有多相信学生,学生就有多少惊喜送给你。以问题驱动课堂教学,我最担心就是学生:担心学生导学案预习的不充分,担心学生在小组合作时不积极主动,担心学生思维过于发散等等。第一次试讲时,我发现,虽然有些学生比较腼腆内向,没有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但是上台展示时,也能够抒发己见,有所收获。这恰恰表明,学习本来就是学生自己的事,只有当学生有所尝试、主动探究时,才能锻炼思维、提升能力。立标课时,我大胆放手,充分相信学生,学生也给予了我最好的反馈。小组讨论时,气氛热烈,上台展示时,自信满满。其他小组在认真倾听后,也积极提出疑问、交流想法。学生在“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展示交流——质疑补充”的过程中达到了思维共振、情感共鸣。这两次课堂实践也使我明确感受到,学生不同,课堂的表现和生成是不同的。学生的思维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也就不一样,要想充分利用问题驱动教学,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有效学习,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达,在恰当的时候精准点拨,控制好课堂节奏,真正让课堂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进行思维碰撞,达到理想状态。
二、充分备课——集思广益出成“果”
本节课以乾隆时期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的所见所想为线索,设定了三个问题驱动式任务,通过两个小组合作的环节,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清朝前中期的盛与危。在确定打磨《第13课清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这一节课后,我就开始研究教材、教参以及《课程标准》,点灯熬夜的制作教学课件及导学案,反复思考教学思路及方式,前期得到了李继香老师、王恩双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在初步定稿后,我进行了第一次试讲,虽然效果还可以,但是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参与磨课的李校长和各位前辈老师提出了优化史料、优化问题、优化教学语言的建议,让课堂变得更有条理、更有活力,也让我“拨开云雾”,得以不断优化和完善教学设计。有一位特级教师曾说“磨课、磨人”。在团队磨课的过程中,不断试讲、倾听、评议,修改、否定、重构,让我充分领会了“和美谐振”课堂的价值理念,对于我是一种历练,也推动着我成长。
行远自迩,笃行不怠。今后我将继续努力,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育教学方式,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服务者、合作学习的指导者,问题探究的“隐导者”,不断锤炼自己,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寓教于乐讲历史,和美谐振显优势
学标人 甄枫煜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老师教书育人的初心不会变,但授课方式可以不断优化,进一步改善,从而更好的适应新课标要求,更好的让学生在课堂中学的充实,学的开心。“宝剑锋从磨砺出”,真正的优质课堂是不断打磨出来的,也是不断雕琢出来的。通过交流协作互相积累教学经验,集中力量做课程,众人拾柴火焰高。
郭晴老师的备课有条有理,也更独具特色。在课前,磨出目标,指明方向。通过导学案点出重点,让学生率先对课程做出详略得当的整体把握,了解重要概念。预习导航模块中根据教材出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深入课本,吃透知识。带着问题参与课堂,主动出击,促进思考。在课堂中,以马戛尔尼访华作为小切口贯穿整个课题,通过借助外来视角剖析中国内部,视角新奇,磨出新颖。课中多设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升学生课堂参与感,激发讨论积极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不仅要学会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研究方法,主动探索。学生们在课堂中积极作答,深刻讨论。既可以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也可以增进与老师之间亦师亦友的关系。课堂最后通过课堂小结和题目巩固模块,突出认真听讲的重要性,掌握知识的必要性。让学生更好掌握课堂中学会的方法论,增强学生的唯物史观,从而在答题实践中如鱼得水,成功得分。最终将学过的知识环环相扣,构成体系,完美掌握。
这次磨课我收获颇丰,使我懂得一个真正充实的课堂,需要在备课阶段做足准备,交流意见,充分讨论。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寓教于乐,用不同的视角传授知识,点拨重点。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参与课堂的学习效果,通过引导式教学,打破常规,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用以交流互鉴,互相学习。课后注重巩固,把知识相衔接,实现历史学科的延续性,开放性。方能实现传授知识,点化教学的目的。我也将珍惜这次机会,总结经验,认真对待教学。
践行和谐共振 领悟课堂之美
学标人 韩婷
作为一名刚入职的新老师,对“和美谐振”这几个字感到很陌生,但经过郭晴老师的磨课,我深切地理解了这个词的含义,也深刻了解了和美共振课堂的过程。“玉不琢,不成器”,一节课要想成为一节好课,必须要经过打磨。在参与了我们历史组郭晴老师的磨课之后,我深刻地明白了这个道理。当然,通过参与这次磨课,我也收获很多,先将我的所思所想总结如下。
一、问题驱动,激发学生思考
郭老师在本课共设计三个任务,采用问题驱动的方式来进行讲解。郭老师依据课程目标,将教学内容分解为几个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逻辑相联,环环相扣。郭老师先是以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事件导入新课,接着以马戛尔尼使团的一节材料提出本课的第一个问题,在学生思考过后,郭老师让学生上台展示,在展示过后,郭老师让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第一个问题过后,本节课迎来高潮,郭老师在处理第二个问题时,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式,一个组的同学上台进行演示,他们每个同学扮演不同的角色,有问有答,赢得了满堂喝彩。在第三个问题时,郭老师将材料和视频相结合,既激起学生兴趣,又促进学生思考。在学生讨论过后,郭老师提问学生,学生回答有理有据,值得赞扬。在这节课中,郭老师设置问题进行教学,激发了学生思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这堂课得以圆满呈现。
二、小组合作,进行思维碰撞
郭晴老师在这节课中,把学生分为九个小组,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研究和合作,最后呈现他们的成果或答案。在小组内,学生承担不同的角色和任务,有的学生担任组长、有的学生担任记录员等等,以促进小组协作和团队建设。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分享知识,查缺补漏,相互教导,进行思维碰撞;讨论过后,郭老师鼓励小组展示他们的成果,同学们可以相互评价、提出建议,以促进更深入的思考和学习。小组合作的方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技能,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堂内容。
三、和美谐振,师生共同进步
听了郭老师的这堂课之后,我深刻地反思了自己,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在课堂教学中,我的问题设计得太过于生硬,并且过渡不衔接。那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注意此类问题。另外,我也要注意小组团队建设,在小组合作中,明确阐述任务目标,并为每个学生指定清晰的角色,以确保每个人都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并承担责任。鼓励学生分享意见、提出问题和积极参与讨论。充当引导者,帮助学生深入探讨课题。提供及时的反馈以帮助学生改进,并使用适当的评估方式来评价小组和个人的贡献。使用小组合作模式,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方式,打造“和美谐振”课堂,师生共同进步。
清史和旋律,国疆美如诗
李发宽
2023年11月1日—3日,高一历史立标课活动如火如荼。立标人郭晴老师执教了《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一课,我有幸聆听了郭晴老师的教学设计、试讲和达标三节课,感慨良多,分享如下:
首先,郭晴老师,作为一名入职不到三年的年轻教师,其素养之高,专业之厚,颇令人敬佩;她对本课的设计思路清晰,主线鲜明,视角新颖。其以英国使团访华为主线,给我们展现了清朝皇权之威严、疆域之辽阔、管理之完备以及对当今国家版图奠定的历史价值;同时,居安思危,以史为鉴,指出了盛世之下的社会问题及隐患,为我们今天国家的管理提供了很好地借鉴,培养了学生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堪称一堂经典大课。
其次,在为期三天的磨课、试讲和达标的过程中,学校领导、学科主任和历史组的同仁们,不辞辛苦,深入课堂、认真听课、磨课、析课、评课,给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既体现了学校对课堂改革的重视,又彰显了学科组的团结和课改决心。在参与的过程中,我切身的感受到当前课改之迫切趋势,同时也深深的理解了学校“和美谐振”的课堂改革精神,醍醐灌顶、如沐春风。
第三,透过磨课,我清晰的认识到,对教师来说,磨课的过程既是一个学习、探究、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合作交流、反思和创新的过程;更是一个专业素养提升的过程。在磨课的过程中,团队的力量是推动我们进步和教学水平提升的能源。每个老师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在交流中碰撞,激发灵感,进而触动心灵。经过磨课,我们也真正的认识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的引导和调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能够真切的感受到自己能够学、愿意学、能学好。
第四,教学永远是一门艺术,我们要尝试去改变、去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始终带着问题探索知识,结构清晰、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这样才能到达最佳课堂实效。长期坚持下去,才会教出更多让社会、让家庭满意的优秀学生。
总之,这次磨课促进了我们研究潜力的提升,提高了我们的专业化水平,对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更是培根铸魂。“磨课”活动虽然暂时告一段落,但我们的思考和研究将在新的起跑线上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