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传染病  预防我先行
——西峡县城区第一小学秋冬季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

齐久
创建于2023-11-07
阅读 93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秋冬季是传染病的高发季节,随着天气的转凉,各种传染性疾病的高峰期也接踵而来。为增强师生对秋冬季常见传染病的防控意识,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保证师生的健康,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秋冬季常见的传染病和预防保健小知识吧!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

传播途径:

       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主要症状:

      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咳嗽等症状。

预防措施:

       接种流感疫苗已被国际医学界公认是防范流感的最有效的武器。由于流感病毒变异很快,通常每年的流行类型都有所不同。因此,每年接种最新的流感疫苗才能达到预防的效果。另外,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在流感季节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等等,也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措施。

普通性感冒主要表现:

       咽喉痛、鼻塞和流鼻涕、流眼泪、打喷嚏、轻度发热、头痛和咽痛,很少出现发高热和全身酸痛的症状,发病周期短。

流感和普通感冒的防治:

       1.要注意随温度变化选择衣物,注意保暖;

       2.增加户外活动,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3.多饮水、多吃水果,适当补充维生素C;

       4.注意通风,居家和教室每天开窗通风半小时到一个小时;

       5.尽量避免出入公共场所;

       6.要注意个人卫生,要勤洗手。

诺如病毒感染性胃肠炎

  诺如病毒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病毒,感染后引起病毒性胃肠道疾病,全年均可发生,易在学校等人群密集场所引起传播流行。主要临床表现为呕吐(儿童多见)、腹泻(成人多见)。  

传播途径:

       可以通过摄入污染的食物、水,接触病人排泄物或呕吐物,接触污染的手、物品或用具等方式引起传播。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俗称“痄腮”、“大嘴巴”。

传播途径:

       早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病原体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和飞沫传播,接触被唾液污染的衣服、食物、玩具等物品也可被传染。

主要症状:

       本病大多数起病较急,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等全身不适症状。患者一侧或双侧耳下腮腺肿大、疼痛,咀嚼时更痛。并发症有脑膜炎、心肌炎、卵巢炎或睾丸炎等。整个病程约7-12天。

易感人群:

       多见于5到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一次感染后可获终生免疫。

预防措施:

       及时隔离患者至消肿为止。接种腮腺炎疫苗。

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

传播途径: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病人的眼结膜、鼻、口、咽等处的分泌物(如眼泪、鼻涕、痰等)以及尿和血液中都存在着麻疹病毒。

主要症状:

      麻疹的潜伏期为10-11天,开始时症状像感冒,但同时出现眼红、眼皮发肿、流泪、怕光、打喷嚏、咳嗽等更严重的症状。第4天起从耳朵后面开始出现玫瑰色的斑丘疹,2-3天内皮疹遍及全身,随后疹退,脱屑。其他症状也逐渐消退。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婴幼儿,但近年来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接种,发病年龄有后移趋势。

预防措施:

      尽量减少和患者及其患者家属接触是预防麻疹的关键。做好保健工作,按时接种麻疹疫苗,室内空气流通,流行季节少到公共场所,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

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播途径:

       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先天性风疹的患儿。风疹病人出疹前1周到出疹后2周的上呼吸道分泌物都有传染性。病人鼻咽部分泌物(如鼻涕、痰等)、血及尿中均带有病毒,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一年四季均可传染得病,以冬春季为多。

主要症状:

       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低热、上呼吸道轻度炎症、全身散布红色斑丘疹及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病程短。

易感人群:

       好发于1-5岁儿童。

预防措施:

       风疹的预防与麻疹、水痘等出疹性传染病不同,其对象不仅仅是儿童,同时还应当包括育龄妇女。预防风疹最可靠的手段是接种风疹疫苗。在春季风疹高发期,尽量少带儿童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商场、影院等地,避免与风疹病人接触。保持室内开窗通风,空气流通,增加户外活动,加强体育锻炼,讲究个人卫生。

水痘

  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

传播途径:

       水痘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

主要症状:

       水痘病毒感染人体后,经过大约2周的潜伏期,患者可出现头痛、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下降等前期症状,继而出现有特征性的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再发展为水疱、常伴有瘙痒,1-2天后开始干枯结痂,持续一周左右痂皮脱落。皮疹躯干部最多,头面部次之,四肢较少,手掌、足底更少。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常见于2-10岁的儿童,一次发病可终身获得较高的免疫力。

预防措施:

       接种水痘疫苗是最有效、最经济的预防措施。流行期间小孩子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经常开窗通风等也很重要。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播途径:

       大多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而感染。

主要症状:

      最初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多数病人无明显症状,随后病人突然寒战,高热体温可达40℃,头痛、呕吐反复发作,早期皮肤上可见出血点或淤斑, 1-2日内发展为脑膜炎,高热持续不退,头痛剧烈,频繁的呕吐,伴有惊厥,甚至出现昏迷。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发病率高。

预防措施:

      免疫接种是预防流脑的主要措施,接种对象为1-15周岁儿童。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由肠道病毒70型或柯萨奇病毒A24型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眼病。为我国法定丙类传染病,传染性极强,人群普遍易感,常造成大范围爆发流行。

流行病学特征:

       1.潜伏期:数小时至48小时,一般为12~24小时。2.传染源: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发病后2周内传染性最强。3.传播途径:通过眼→手、物、水→眼的途径接触传播。4.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5.隔离期限:一般为7天,到症状消失为止。 

主要症状:

       1.潜伏期短,起病急剧,自觉症状明显,双眼先后或同时患病。2.有剧烈的异物感、眼红、眼刺痛、畏光、流泪等刺激症状。3. 早期分泌物为水性,重者带淡红色,继而为粘液性。

预防措施:

       1.及早发现病人并严格隔离急性患者,减少接触传播的机会。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搞好个人卫生及家庭卫生,特别是手卫生,做到“勤洗手,不用脏手揉眼睛”。3.流行发生时,家庭内一定要做到分巾分盆,病人接触过的物品应擦拭消毒(75%的乙醇是有效的消毒剂),煮沸或开水烫。

肺结核

    结核病过去俗称“痨病”,是由结核杆菌主要经呼吸道传播引起的全身性慢性传染病,其中以肺结核最为常见,称为肺结核病。结核菌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和致病性,可能侵入人体全身各种器官,也可侵犯脑膜、肠道、肾脏、骨头、卵巢、子宫等器官。

传播途径:

       活动期的排菌(也就是痰涂片阳性或者痰培养阳性)肺结核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结核病的传播途径有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黏膜接触,但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

主要症状:

       咳嗽、咳痰症状持续2周以上,痰中带血、低烧、夜间出汗、午后发热、胸痛、疲乏无力、体重减轻、呼吸困难等。

预防措施:

       1.保持心情愉快,加强营养,均衡饮食,合理膳食,保证充足的睡眠;

       2.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抵御疾病的能力;

       3.养成开窗通风的习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降低空气中细菌浓度,勤晒衣服和被褥; 

       4.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不随地吐痰,在咳嗽、打喷嚏时用手纸捂住嘴巴和鼻子,避免结核杆菌通过飞沫传染给他人;

       5.与肺结核患者是密切接触者,又出现连续两周以上的咳嗽、咳痰等可疑症状时,应及时到定点诊治医院结核病门诊就诊;

       6.出现肺结核可疑症状或被诊断为肺结核后,应当主动向学校报告,不隐瞒病情、不带病上课,以免传染给他人。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经消化道和呼吸道飞沫传播,或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

传播途径:

      主要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

主要症状:

      先出现发烧症状,手心、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

易感人群: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成人感染后一般不发病,但会将病毒传播给孩子。

预防措施:

       勤洗手、勤通风,流行期间避免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支原体肺炎

  支原体肺炎是指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可以累及支气管、细支气管、肺泡和肺间质。支原体肺炎是儿童常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

主要症状:

      以发热、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头痛、流涕、咽痛、耳痛等,发热以中高热为主,持续高热者预示病情重。咳嗽以刺激性的干咳为主,干咳少痰,而且夜间咳嗽比较厉害,部分患儿有喘息表现,以婴幼儿多见。 

预防措施:

       1.少给孩子吃高蛋白、高脂肪、高糖的食物,多吃多汁的水果,少吃反季的水果,更不要吃快餐及油炸等垃圾食品。

       2.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注意室内通风,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

       3.合理膳食,保障睡眠、保持运动,让孩子养成正确的运动和生活习惯,增强免疫力并提高体质。

新型冠状病毒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政策,是β属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

流行病学特征:

        1、潜伏期:为1-14天,多为3-7天。

       2、传染源:主要是新冠病毒感染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

       3.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和暴露于病毒污染的环境可造成接触传播或气溶胶传播。

主要症状:

      感染病毒的人会出现程度不同的症状,有的只是发烧或轻微咳嗽,有的会发展为肺炎,有的则更为严重甚至死亡。

易感人群:

      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能被感染,被感染的主要是成年人,其中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人似乎更容易被感染。儿童和孕产妇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易感人群。

预防措施:

      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环境自然通风,若身边出现新冠感染者,佩戴口罩保持距离。如有发热或出现上呼吸道症状时,应该尽早就医,有利于早期诊治。

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1.根据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以免受凉。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饭后勤洗手。

       3.保持均衡饮食,增加营养,多饮水。

       4.注意劳逸结合,加强体格锻炼,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5.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6.免疫预防,可进行相应的预防接种,如:流感、肺炎、麻疹、流脑等疫苗。     

       7.如果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检查治疗,并报告班主任老师。当发生传染病时,应主动与他人隔离,非必要不去公共场合,若外出时一定要佩戴口罩,防止传染他人。

     希望每一位家长提高认识,严格履行监护人的职责,加强对自己孩子的监管力度,并积极配合学校,以有效的方式教育孩子,共同做好孩子的安全教育管理工作。    

       秋冬季传染病虽然种类繁多,但只要我们重视预防工作,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就可以有效地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让我们一起提高传染病防范意识,强化传染病预防知识水平,共同守护自身健康安全,一起为孩子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阅读 93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