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学习  方能心安

王林可
创建于2023-11-07
阅读 31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上周在武隆出差,接到莫校长的电话,问我本周是否愿意参加一个培训活动。我想都没想,十分干脆地回答——愿意!没有问学多久,也没有问学什么。对于此刻的我来说,学习最为迫切。越是成长,越是感到自身学识的匮乏和能力的不足,越是朝前走,越是担忧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唯有学习方能心安。

  回校后拿到文件才知道是中小学骨干教师科研创新能力提升专题培训,周一报道,看到学员手册,课程安排,发现请的专家都是大咖级别的。到了周二开班仪式才知道原来这是一个市级培训,我不禁感恩,不禁庆幸,感恩自己遇到一个愿意给我机会出来学习的,欣赏我的领导;庆幸本次县级培训无形中升级为市级培训。像这样的幸运,人生能遇着几次呢?

           开班仪式结束后是陈华平老师的讲座《寻找教育初心的11个维度》,陈老师的课让我随时提醒自己,教育的路上,别忘了要去哪儿。随时回望、审视教育的初心。

随时记住,教书是为育人服务的。

一、追求教育的长度

不论是作为孩子的父母还是教育者,我们要追求教育的长度,教育要有长跑意识。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却眼睁睁地看着孩子倒在终点线前。在长跑比赛中,无法冲到终点,等于白跑。

教育要有生态意识。做到外部求和(与其它行业和谐共生),内部求长(呼吁+顺应;严禁课间圈养;给学生讲清底线)

双减,减的同时要理解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认可只有能吃苦,能受累的学生才能适应未来的社会。孩子最讨厌的是没有盼头的苦,没有结果的累,没有意义的忙。作为教师要改变教育的方式,学会变着花样的重复,放低目标要求,提升学生内驱力。

二、提升教育的高度

为谁办教育?

党的教育方针说得很清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教育就是要有功利性,就是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不仅要培养能干人,而且要培养忠诚可靠的能干人。毫不避讳、毫无含糊!

如何办教育?

所以我们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那就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我们教书育人的价值取向,那就是做“四有好老师”、做“四个引路人”。正在推行的中小学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就是在从程序设计上落实全面加强党对教育的绝对领导。这是教育的立场,也是教育的站位,更是教育的高度。

三、延展教育的宽度

知识要宽广

教书育人首先要教会学生怎么读书:要教会他们读“死”书,因为恒心毅力韧性这些东西都是非常重要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也要教会他们读“活”书,注意培养学生的创商、情商、感商、逆商、钝感力和正念,让他们知责任、懂感恩、会合作;让他们能经风雨、不惧挫折,享受奋斗的乐趣。

心胸要宽阔

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一个圆,心胸是半径,半径越大,世界越宽阔。我们的教育要引导人多欣赏、多发现身边的美好,少一些自以为是,多一些“由衷佩服”、“引以自豪”,培养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胸怀、迂回的艺术和善交朋友的人缘。遇事多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少从别人身上找问题,少问别人为什么?多问自己凭什么?

四、涵养教育的厚度

理性的厚度

教育是厚积薄发的事业,所以说家国情怀要涵养。涵养也是蓄养,地表的一点点泉水叮咚,流水潺潺,地下面是满满的源头活水。我们既要能看到现象,还要能看穿现象,看到本质。学生表现的每一个异常,背后肯定有他合理的原因,如果我们只有一味地埋怨、批评、指责、甚至是谩骂,那我们的教育便是肤浅的教育。

思维的厚度

蔡元培讲,“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未来教育强调“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教育经济学强调“成本思维、合作思维、均衡思维、边际思维”,这些都要求我们要突破思维定势、行为惯性和路径依赖,教育才有自己的厚度。知识是表层的,总是要过时或被忘却,越有厚度,沉淀的人格越厚重。

五、彰显教育的气度

不小肚鸡肠

长度、高度、宽度、厚度,都是几何尺寸,而气度是他们的立体呈现。有气度就是要有胸怀。心眼小事情就大,心眼大事情就小。领导要有胸怀,要装得下事、容得下人,能承受压力、能管理情绪;教师要有风度,拿得起放得下,赢就赢得舒舒服服,输就输得干干脆脆,不纠缠,不拖泥带水;认同优秀,虚心好学。

不纠缠过往

这世界最好的放生就是放过自己。放过昨天,因为昨天已经过去;放过现在,因为明天还要继续。教育人不能小肚鸡肠,要以大爱、大德、大情怀、大格局滋养大教育。

六、追求教育的亮度

质量是底色

“学校靠质量生存,教师凭数据说话”,它既是理性的选择,也是无奈的选择。教学竞争的残酷,社会对于教育的高期待,让我们永远绕不过数据而凭空臆断教育质量的高与低。就好像是,质量是1,其余0,1存在时,越多的0才有意义。有了教育质量,放屁都有道理;没有了质量,再有道理都是放屁!当然,这里的质量,必须是全面的育人的质量;这里的数据必须是基于动态、基于发展、基于科学的数据。

品位是亮色

办“三园”、“三好”、“三心”的学校,不失为一种教育理想。“三园”,指公园、乐园、家园,是教育的空间属性。公园是物理的空间,追求舒适和漂亮;乐园是心理的空间,追求高兴和快乐;家园是精神空间,追求理解和超越;“三好”,指好人、好地、好事,是教育的情感属性。好人:学校是培养好人的地方,这是教育的最低目标,也是最高目标;好地:学校是教育圣地,教育必须是一方净土;好事:要让学校成为不断产生美好故事的地方。“三心”,指责任心、同情心、敬畏心,是教育的价值属性。责任心是做人的本色;同情心是做人的底色;敬畏心是做人本份。

七、调试教育的温度

情怀要暖

“做有情怀的校长,办有温度的教育”,是众多校长的理想和追求。在新加坡,我有幸见到了这样的校长。在他的教鞭举起和落下的过程,我看到了太多的温暖和关爱。《中国教育2035》提出了教师新基本功:消化不良情绪的能力;处理不同意见的能力;解决结构不良问题的能力;与问题和平相处的能力。这样的教师,才是有温度的教师,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温度的教育。

关系要好

一是学校和上级之间的关系要亲,不要太工具化,少威胁、多鼓励;二是学校和老师之间的关系要顺,不要搞成雇佣关系,学校没有“老大”、没有“老板”,教师才把学校当家;三是老师和老师之间的关系要和,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建立理性融洽的竞合关系;四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要对。朋友关系,亲情关系,互助合作关系,当好教育的引导者、促进者。教育最大的失败是包办。教育最大的悲哀,你最引以为傲的人,他却对你不以为然。所以,欲信其道,先亲其师。有时,好老师标准,“性格、颜值、学识”,也有一定道理。

八、把握教育的尺度

掌握好火候

这是教育的时间尺度,讲教育的时机。有时,教育要及时,适时介入,费事小,效果好;时间过了,事情过了,你再来提“陈谷子烂籽麻”、纠缠过往,会招人反感。有时,也要“学会晾晒”,有所为,有所不为,是为也。有些问题,一下找不到答案,我们可以试着晾一晾,放一放,时间换空间,办法自然就来了。

拿捏好分寸

这是教育的空间尺度,讲分寸。一味地批评指责是不对的,古语讲,“亲上生罪,辱下无亲”;过分相信好学生都是表扬出来的也不对,社会不是温室,不经历风吹雨打,我们也就剥夺了学生经历挫折甚至苦难的机会,也就剥夺了他们历练生存能力的机会。教育还得要“软硬兼施”。硬的是立规矩守规矩和不拿原则交换;软的是有爱心、有耐心,是静待花开。很多时候的“点到为止”、“恰到好处”、“恰如其分”,是技术、更是艺术。

九、保证教育的照度

照见每一个学生

照度,是物理学领域的专业术语,指的是单位面积的光通量。教育的照度,就是要照见全体学生,一个都不能少。谢家湾小学“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摘得了中国质量奖的最高奖。而他们所践行的面向全体又全面发展的理念,渗透到了教育的每一个细节。某地承办重庆市小学数学赛课决赛,刘希娅坚持让每一个学生都上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静待每一朵花开

每一个孩子都值得期待,这是最该成为教师的思维惯性和骨子里的认知的东西。每一个孩子都不放弃,既是一份教育责任,也是一份教育理想;每一个孩子都不放弃,既是一份教育任务,也是一份锻炼机会,没有疑难杂症,哪儿来名医;每一个孩子都不放弃,既是教育付出,也是教育回报,差生也是围绕教师转的卫星。每一张无辜的笑脸都不容错过,每一双信任眼神都不容辜负。观照自己的内心人的视力有两种:向外,无限宽广的拓展世界;向内,无限深刻的发现内心。我们的眼睛总是看世界太多,看内心太少。保证充足的照度,内心便不会有阴影。

十、留足教育的灰度

教育的卸妆

有时不被关注也是一种放松。人生不能天天都是霓虹灯下的高光时刻。那样会很累。有时也需要歇一歇做回普通的平凡的自己。就像是美女卸妆,素面朝天的这一面不一定愿意让每一个人都看到。而我们的教育往往盯得太紧、盯得太死,照得太亮,不让人打盹、不让人走神,不给喘息的空间和时间,其实也剥寺了焕发生机的机会。

教育的守望

这样的看似简单的道理,在我们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往往做得不好。《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词语,叫“守望”。守望不是手把手不放,不是越俎代庖,不是撒手不管,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可控的范围内,给你留足自由的空间,给你内驱的动力,让你自己去生长。

十一、转换教育的向度

天使的眼光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达芬奇画鸡蛋,可以画出几千个模样;一个圆环,平看是一个圆,俯看是一根线,侧看又是椭圆。向度不同,你看到的东西就不一样。同一个地方,穷人眼里是荒凉,富人眼里是天堂,诗人笔下是远方,游子心中是故乡。天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不断转换教育的向度,总会发现生活的美好。

自我的抚慰

你自己就不善待自已,怎么期望别人对你好?自我安慰不是自欺欺人。安慰是一种满足,可以了、不错了、行了,知足常乐;安慰是一种宽慰,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或者是比上比下都不足,我没有人家那么辛苦呀,对照自己的付出,够可以了。李诞在脱口中调侃自己,“改变世界的方式有很多种,把自己喝醉,是其中一种。”不是说真去喝醉,而是说,有些时候模糊一下注意力,不失为一种潇洒。教育要培养优雅的生活者,处处都是细节。

           下午是我最崇拜的黄绿鲜所长的讲座——《科学开展课题研究 高效驱动专业发展》听了黄老师的讲座让我感触最深的有四点:第一,黄老师对于课题研究的态度,当她说她曾经为了某个课题三天两夜不睡觉时,我感动了,甚至是热泪盈眶,我想是不断前进的动力和对课题的热爱支撑着她吧;第二,黄老师对于工作的统筹能力,当我看到她市级课题繁杂的研究体系和人事体系时,我折服了,不禁感叹那么柔弱一女子竟是如此智慧和强大,真是我辈学习之楷模;第三,黄老师对于工作的激情,不论是从别人口中听到的,还是自己眼中看到的,黄老师都是能量满满的样子,仿佛她永远不知疲乏,仿佛她永远都在我们身后指引着我们;第四,黄老师作为教研员的大爱,她用课题引领着年轻的乡村教师,引领着像我一样懵懵懂懂的青年教师,也引领着更多酉阳扎根一线的同仁们。她考虑的不再是个人得失,而是酉阳小语、酉阳教育前进的步伐……

她以自己的团队为例,向我们展示作为一名教师该如何成长,如何提升自己。她说:唯有做过研究,我们的论文才不空洞,唯有做过研究,我们的课堂才有灵魂,唯有做过研究,我们的内心才不空洞。或许正是一次次的研究让我们的黄老师如此丰盈和自信。

通过黄老师的课题研究展示,我学习到了课题研究的具体步骤,知道了具体做法,内心不再迷茫,并对未来的科研之路充满了力量。我将谨记黄老师的嘱托:积极申报课题,并让研究真实发生,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

  西南大学田晓伟教授在《教育研究的逻辑与表达》讲座中说:教育研究是提出教育现象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富有解释力、说明力或指导力的新观点。这种新的观点必须经过研究的分析、证明、证实等论证辨理方式,检验其真实性和正确性,才能表达新的教育理论意义、产生新的教育思想价值,才能扩展教育信念和教育知识。

        田老师让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在研究前要凝练和抽象出值得和可能研究的问题。同时还要把握问题来源:指导我们可以从教材使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学生教育等领域发现问题;从思维转向、视觉转换、学科交叉、两相比较等问题产生方式发现问题;从循前人之未境、驳他人之未善、循学界未涉之的领域中发现问题。教会我们如何辨别真问题和假问题,以及在课题研究中如何进行创新。

         听了田老师的课,我有些迷茫,似懂非懂,我想或许这就是田老师的目的吧,让我们去课题研究的实践中寻找答案。

  珊瑚中学教育集团徐慧校长《指向学习力提升的家校社共育》让我对家校沟通工作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他认为现在正是从学校教育时代进入全域教育时代的跨越,作为教育工作者要避免浅层的沟通,要构建学习型家庭。徐校长以她们学校为例讲解了作为教育工作者该如何与家长和社区合作开展活动提升学习力。我想这为我今后的家校合作指明了方向。

           沙坪坝教师进修学院的余华云老师以《教师作为研究者:意涵与进路》为题向我们讲解了教师作为研究者的概述,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背景,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理解,教师作为研究者的依据以及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进路五个方面。他希望我们主动走上教育研究这条路,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研究者,主动学习理解教育研究、认同内化研究范式、自主构建教育主张、持续改进教育实践,为“通透”教育而不懈努力。

  张军教授为我们讲解了基于拔尖创新人才的科学教育实施策略。

  为期一周的培训已经结束了,收获满满,动力满满,疑惑满满。我想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积极思考,找到教学过程中的真问题;用本次培训所学,认真探索实践做真研究;解决本次培训过程以及教学工作中的真疑惑。

         在专家的带领下不断前行,边做边学,做一个内心丰盈、自信安定的教育者。

阅读 31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