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镜头去学佛------五台山文殊菩萨及其他

李文勇
创建于2023-11-06
阅读 190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文  字:李文勇

图  片:李文勇

      世人都知道五台山是佛教名山,殊不知,在东汉以前,五台山还是道家道场。那么,五台山后来又怎么成为佛教四大名山的呢?这事说来话长,得从东汉一件公案说起------

     迦叶摩腾和竺法兰是东汉明帝请来的两位印度高僧。他们根据《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记载,认为佛祖释迦牟尼说的,瞻部洲东北方大振那国的五顶山,就是五台山。于是,通过实地考察,又听传说五台山是文殊菩萨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两位印度高僧遂产生了在此建寺的想法。但因当时五台山是道家的地盘,道家认为,在道祖李耳的《道德经》里,就有称五台山为紫府山的记载,并且道家曾经在此建有紫府庙。这些从西天来的洋和尚,突然来道家地盘兴建寺庙,道家从上到下,肯定不会轻易地允许。于是,一个要建,一个不让建。双方扯过去,吵过来,一直把这一件事扯皮扯到汉明帝那里。

     大家知道,中国在两汉时期,朝野上下一直信奉黄老之术。到了东汉明帝时期,印度佛教徒,开始跨越帕米尔高原来到中土传播佛教。当时,汉明帝是一个思想开放的主,并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面对佛、道两家为了建寺庙喋喋不休、互不相让地争吵,作为一国之君的汉明帝,有心偏向佛教也不敢明说。按说,理在道家这一边,佛家想喧宾夺主,在别人家的地盘上建寺庙,本来就是不可能的事。可是,汉明帝心知肚明,就是不表态,不置可否。明帝知道,这事处理不好,势必引起一方众怒。正在汉明帝左右为难之际,印度高僧迦叶摩腾想出一个办法,大致的意思是说,既然佛、道两家祖师爷都在其经典上记录,“五顶山”(五台山)是本教的,那就请陛下约期焚经赛法,烈火不烧者为胜。于是,在永平十四年正月十五日,明帝召集道、佛两家信众,到白马寺赛法。在明帝的主持下,双方达成了“赛法”协议,即约期焚经,以别真伪(相传焚经地点在今洛阳焚经台)。其结果,佛教经文却“烈火不烧”。从此,印度二高僧就获得了在五台山建寺的权利。迦叶摩腾、竺法兰建设的第一座寺庙是“大孚灵鹫寺”,也就是现在五台山第一大寺显通寺。

    从此,佛教信众在五台山兴建寺庙的态势一发不可收。特别是进入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本来是外来宗教的佛教,在统治阶级推崇下,佛教深深的根植于中土,吸收道、儒文化精髓,从而,为佛教中国化创造了条件。加之,五台山是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交汇区,佛教的兴起,道教的淡然退出也成为必然。唐代是五台山佛教最为鼎盛的时期,据《古清凉传》统计,唐德宗贞元年间,全山寺院多达三百所,僧尼达万人之多,名僧辈出。同时,五台山是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并重的佛教道场,是中国唯一青庙(汉僧所住)和黄庙(蒙藏喇嘛所住)交相辉映的佛教道场,青庙和黄庙相互比邻,共同发展,这在四大佛教名山中是独有的现象。

      五台山五座台顶合围的地区,称为台内,其外围则称台外。从五台山整个山势看,五峰环抱,顶无森林,如垒土之合,峰顶平坦如台:东台望海峰、南台锦绣峰、西台挂月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据资料介绍,台内以台怀镇为中心,最低处海拔仅624米,最高处北台顶海拔3061.1米,素有“华北屋脊”之称。据了解,现存寺庙台内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等39座,台外有佛光寺、南禅寺等8座。这些寺院建筑形态各异、风格多样,既有汉传佛教的禅静肃穆,也有藏传佛教的神秘大方,大雄宝殿金碧辉煌、钟鼓楼气势恢宏、壁画彩绘精美细腻,让人感受到佛教的博大精深。

     由五座山组成的五台山,佛家赋予其深层含义,他们认为,五台山的五个台,分别指代着文殊菩萨头上的五个髻,也代表着文殊菩萨的大圆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等五种智慧,如今,这里早已成为世人公认“文殊祖庭”。

     在佛教中,文殊菩萨是智慧的化身,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并称“华严三圣”。佛教菩萨中,以文殊菩萨的加持最大。文殊菩萨以大智慧为本愿,以其慧行,断无始无明之根,故被称为大智文殊菩萨。对于文殊菩萨的生平,佛经记载的不是那么详细,只说他出生地在古印度的舍卫国一个叫多罗聚的地方,是落婆罗门族人,父亲名字叫梵德。传说文殊菩萨从母亲右胁出生,出生时,屋宅化如莲花,全身成紫金色,堕地就能说话。还说他如少年天子一样,有七宝盖,随复其头上。并说文殊菩萨天赋异禀,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与佛相同。

     文殊菩萨具体生年不详。据佛经记载,文殊菩萨以前在中国修行,他预知释迦牟尼佛将在伦比尼园出世,考虑到当时尼泊尔(加德满都)还是一片荒凉沼泽地,于是文殊菩萨以慈悲为怀,不避艰辛,提前二十余年,率领弟子数十人,由五台山至尼泊尔,移山填沼建造城池,以迎接伟大的佛陀降临人间。这说明,文殊菩萨应该早于佛陀出生,年纪要比释迦牟尼佛大。

    依照佛教典籍所记载,文殊菩萨是过去世无量诸佛的老师,曾经引导无数的修行者修得佛果。在《放钵经》中,佛陀也说:文殊师利“本是我师”、“文殊者佛道中父母”,并且说,他能得以成佛,都是文殊菩萨的恩德!还说,过去无数诸佛,也都是文殊师利弟子,未来当成佛者,也都是文殊菩萨威神力所致。佛教信仰生死轮回,说通俗一点说,就是说文殊菩萨和释迦牟尼等众佛,在前世是师徒关系。文殊菩萨本来是佛陀的老师。而今世,文殊菩萨为弟子,前世今生,师徒次序互换,成为佛陀胁侍之一。虽然是因为“二尊不并立”的缘故,没有把文殊菩萨和释迦牟尼放在同一地位,但是,由此可见,文殊菩萨在诸佛之间和佛教中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

     文殊菩萨形象则为仗剑骑狮之像,代表着其法门的锐利,以右手执金刚宝剑,断一切众生的烦恼,以无畏的狮子吼震慑魔怨,并震醒沉迷的众生,这是文殊菩萨的基本形象。文殊菩萨是佛教四大菩萨之首,世人公认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这里香火旺盛、梵音袅袅,喇嘛、和尚们为了一个共同信仰,穿梭于寺庙和五台山间。初次来到五台山,感觉是到了人间佛国,没有过度商业化的寺庙,让人感觉这里还算是一块净土。普贤菩萨峨眉山、观音菩萨普陀山、地藏菩萨九华山三大菩萨道场,都不同程度被私人旅游公司承包经营。为了吸引游客,这些旅游公司不惜重金,极力粉饰寺庙,都建起几十米,甚至上百米高的菩萨雕像,打着修庙积德的幌子,目的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给普通信众的宗教信仰带来了诸多不便。

     佛教信众认为,烧香拜佛不仅要找对菩萨,还要找对地方。到五台山烧香拜佛,殊像寺是一定要去的。殊像寺建于东晋初年,历史悠久。该寺多次毁于大火,又多次修缮,至今香火不断。其次这座寺庙塑着总高9.87米,五台山最大的、闻名遐迩的文殊骑狻猊像。其中,狻猊高3.05米,莲花座高1.6米,文殊菩萨像高5.1米。狻猊背披锦垫,上置莲花瓣宝座,花瓣分上下两层,共108个花瓣,每个花瓣都塑有一尊小佛像。文殊菩萨右腿盘屈,左脚踏着莲花半跏趺坐其中。菩萨头戴五佛冠,身披袈裟,手执如意,身后背光图案饰吉祥花卉、珍禽异兽,有三层火焰。身右为善财童子,左为修罗天王,身后还有四尊胁侍菩萨。文殊像两旁还塑有佛陀波利、圣老人、于阗王。供桌两边,列着两尊护法神,一为韦驮菩萨,一为多罗天王。据了解,这组雕塑创作于明代弘治年间,代表了明代雕塑的艺术风格。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皇帝为殊像寺的文殊骑狻猊像题匾:“瑞相天然”。从此,殊像寺名声鹊起,一跃而成了五台山的五大禅寺和十大青庙之一。

      民间一直传说,清朝入关后第一个皇帝顺治,曾经到五台山出家,事情的真伪至今没有定论。但是,顺治皇帝一个妹妹三公主,确实在五台山殊像寺出家过。按辈分,三公主还是康熙的姑妈。据说,清廷为了笼络降将吴三桂,便将三公主嫁给吴三桂之子吴应龙。后来,吴三桂叛清,康熙下令将吴应龙及其子吴世霖绞死,三公主因为身份问题侥幸未杀,奉旨到五台山殊像寺出家。无巧不成书,当时寺内有个精通佛教经典的年轻和尚,常与三公主在“善静室”研讨经文,时间长了便有了流言蜚语。康熙听说之后,龙颜震怒,以为有损皇族声誉,于是派人偷偷放火,试图将三公主与年轻和尚一起烧死在殊像寺里。大火烧了三天,寺庙成为灰烬,惟独三公主与年轻和尚的“善静室”却安然无恙。康熙认为这是文殊菩萨证明他们之间没有苟且之事,是自己错怪他们了。于是,下旨拨巨款重建殊像寺。

     佛教节日中,除释迦牟尼佛的出生、成道、涅盘为历史事实之外,其余都是祖师大德及后人所定的,目的是借此方便接引众生,以入佛正见。佛界公认文殊菩萨诞辰纪念日是农历四月初四,出家纪念日是农历十月二十日,成道纪念日是农历腊月二十二。久而久之,约定俗成。每年文殊菩萨出生、成道、涅盘这一天,各寺庙的佛子们,纷纷举办佛事活动,信徒们也从四面八方赶过来,以香花灯烛茶果珍肴供养文殊菩萨像,顶礼膜拜,以示对文殊菩萨的尊重和敬仰。

      文殊经里说,“若人闻此五台山名,入五台山,取五台山石,踏五台山地,此人便有福报,积累功德,超四果圣人”。更加助推信徒们潮水般地涌向五台山。因此也才有“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之说,可见其在佛教徒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事实上,佛祖释迦牟尼住世时足迹并未到过中国,但是,佛祖亲口说出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说法道场,不仅让信徒深信不疑,同时,也给五台山增加了许许多多神秘色彩。自从五台山成为佛教道场以来,文殊菩萨的化身常常于此示现。由于有关文殊菩萨在五台山显灵应迹的事迹传说很多,五台山的名气随之也越来越大。如唐代,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化身不修边幅、狂放不羁的寒山拾得;还化身终南山的杜顺和尚;在宋代,则化身披穿着草蒲的童子,为太尉吕慧卿说法;还有照顾因朝拜五台山而病倒的虚云老和尚的乞丐文吉……这些都是告诉人们,文殊菩萨为教化众生,不拘一格,示现种种身相。不可思议的是,在“文革”期间,林彪为了在五台山建造私人宅邸,用炮炸掉了三座寺庙,一位记者想要拍下轰炸过程,结果照片洗出来后竟有一张菩萨显灵的照片。据说,这一张珍贵的照片,现在就放在大显通寺的一座用金箔包裹的铜殿里。更让人称奇的是,常修文殊菩萨法门,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功德。据《清凉山志》记载:古代有一名太监,名字叫刘谦之,他笃信佛法,厌倦世俗,不喜尘劳。后来在五台山上住了下来,专志修行,持名阅经,日颂文殊菩萨名7万遍,后竟长出胡须和男根,复得大丈夫相。

此图片来源于网络

     自从佛陀创立佛教以来,无数信众虔诚修行佛业,从不同法门修成正果者数不胜数。修行文殊法门,大概要做到以下几方面:要做到一行三昧,勤修禅定,要孝敬奉事父母,以清净心教导众生,善于弘扬佛法,爱护和供养一切贫穷弱势的人。亲力亲为帮助他人,得福的时候也要施舍帮助别人,无有贪心。心要朴实纯洁,行善聚德,修福修慧,时常出资修建桥道,要有广宽胸怀等等------

     说到修行文殊法门,最难理解和做到的是“一行三昧”。那么,什么是一行三昧呢?一行三昧,最初出于《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一行,就是行住坐卧,任何的状况,都保持实相的、智慧的心。三昧,是佛教的修行方法之一,意为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平静。如何集中精神?按照佛家的理解,可分为两种:一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即“生得定”,另一种是因后天的努力而使集中力增加,即“后得定”。前者靠积德,后者靠修行得到。“三昧”,又称“正定”,这个定,是有智慧的定,是真正解脱的定,不是外道的强迫、压抑的定。

     同时,修行文殊法门要时时刻刻默颂“嗡 嘛 智 牟 耶 萨 列 德”八字真言。依据《宝光经》书里记载,常颂“八字真言”具有三十二种功德:出离轮回、中阴解脱、忏悔恶业、意念解脱、听闻解脱、进门解脱、携带解脱、长寿无病 、求子得子、拦截诅咒、救命救难、良药治病、阻挡恶魔、战胜恶人、远离灾难、救度畜生、心愿天成、消失言障、清洗脏罪、佛喜生足、往生极乐、预防疾病、子孙平安、引导佛界、开光吉祥、增加福报...... 

    文殊菩萨是智慧的化身,在四大菩萨中,文殊菩萨是掌管智慧的,智慧可以帮助人们获得解脱。同时,佛经也说,“一切菩萨当中,文殊菩萨的加持最大”。往往人们只知道拜佛求佛,却根本没有理解“加持”的含义。那么,什么是加持呢?我查了一下百度,百度上解释说:加持,是佛教,尤其是密宗派行者常用的一个术语。简单地说,“加”是佛菩萨把他们善良的祝愿,或者成就的功德、福报给予我们。“持”,好比我们用手接过来,捧起来,保持住。佛菩萨用他们的慈悲智慧功德,给予我们各种祝愿和帮助,我们也用心承受他们的好意。佛所说的“加持”,更多强调的是用我们的心和佛菩萨的心能够相通,发生了相互感应也才能起作用。许多人拜文殊菩萨以求智慧通达,事业有成,还有很多家长朝拜文殊菩萨,希望保佑孩子金榜题名。但是,往往事与愿违。究其原因,只在“加”方面下功夫,而自己没有“持”住,或者仅有“持”没有“加”,这就不可能发生福报作用。

     

阅读 190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