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秋季,气温变化比较大,秋季正处于夏季和冬季之间,夏季和冬季的传染病都有可能在秋季发生,所以说秋季也是多种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初秋时,白天气温较高,一些肠道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高发,甚至可能爆发流行;到了晚秋,气温逐渐下降,风大干燥,这时是一些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时节。因此,秋季加强传染病的防治,对维护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常见秋季传染病简介
一、诺如病毒,又称诺瓦克病毒,感染者发病突然,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儿童患者呕吐普遍,成人患者腹泻为多,24h内腹泻4~8次,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无粘液脓血。潜伏期多在24~48h,最短12h,最长72h。感染者粪便和呕吐物中可以发现诺如病毒。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以对症或支持治疗为主,一般不需使用抗菌素,预后良好。
二、水痘:是由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强,好发于冬春季,潜伏期12-21天,一般为14-16天,临床表现分两期,前驱期可有轻度发热,头痛,全身不适,食欲减退,上呼吸道炎症等表现,一般持续1-2天后演变为出疹期,以躯干-头-面-四肢的顺序出现红色斑丘疹,迅速发展为水泡,约24小时后水泡变浑浊,易破溃,然后干缩结痂。确诊后需要隔离21天。
三、流行性感冒(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头痛、咽痛、流涕、干咳、发热、全身肌肉和关节酸痛不适,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传染期为一周,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
四、手足口病:手足口病多发生于5岁及以下儿童,高中生偶有发病,可通过与患者共同进食、接触患者飞沫、接触患者玩具、毛巾等物品感染。主要症状为发热,口腔、手、足及臀部等部位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接种疫苗是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措施;注意保持家庭和校内环境卫生,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在流行高峰期,尽量不要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已患病的学生,要留心观察学生的手、足、口、臀部等是否出现皮疹症状,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五、秋季腹泻秋季腹泻的病原体有多种病毒,主要祸首是轮状病毒,主要通过人传人,经粪、口或口、口传播,亦可能通过水源污染或呼吸道传播。表现为发热、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六、流行性腮腺炎病人在腮腺明显肿胀前6-7日至肿胀后9日期间具有传染性。患病初期可有发热、头痛、无力、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发病1-2日后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然后出现唾液腺肿大,通常可见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
如何预防秋冬季传染病
一. 要每天密切关注学生的健康状况和精神状态
如在家中发现孩子出现发热、咳嗽、咽痛、出疹、头痛、乏力、腮腺肿痛等现象,请及时带孩子就诊,并及时主动与本班班主任老师联系,如实告知孩子的身体状况,配合学校做好隔离等相关防病工作。
二. 要自觉配合学校开展晨、午(晚)检工作
对于在晨、午(晚)检中或在校期间发现体温在37.3℃以上、或有咳嗽、出疹等其它症状的学生,请家长及时接回,并到正规医院就诊,及时将就诊结果报告老师并按要求做好相关工作。
三. 要自觉遵守学生患病期间居家休息和治疗,不带病上课
如孩子确诊为传染性疾病,请自觉接受医院的统一安排进行检查和治疗,痊愈后携带病历或相关健康证明经学校校医(保健老师)检查核实后方可返校。
四.要引导学生不扎堆、少聚集
尽量避免孩子长期滞留在人群密集场所的情况。到商场、超市等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时,要科学佩戴口罩,与他人保持一米以上的社交距离。
五.要教育学生会用七步洗手法洗手
请教育孩子在餐前、便后、打喷嚏后、外出回家、到校后、去医院后、外出接触公共物品后、接触动物后、接触垃圾后都要及时用流动水和肥皂(或洗手液)按七步洗手法洗手,揉搓时间不少于15秒。记住洗手七字口诀:内-外-夹-弓-大-立-腕。
六.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要用卫生纸遮掩(来不及时用肘关节遮掩),用过的卫生纸不要随地乱扔,不随地吐痰;避免与他人共用水杯、餐具、毛巾等物品,不随便拿手搓揉眼部;养成使用公勺公筷和分餐制的文明用餐习惯。
七.要引导学生合理饮食,锻炼身体
多吃蔬菜、水果,保证营养均衡;多喝开水,促进机体的代谢功能,抵御病毒入侵;注意休息,保证良好的睡眠,加强体育锻炼,增加身体抵抗力。
秋冬季传染病虽然种类繁多,但只要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地阻断在校园的流行与传播。
让我们携起手来,筑起一道坚固的城墙,共同防控秋冬季常见传染病,全力保护孩子们的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