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秋风萧瑟,难挡名师汇聚一堂,长安虽远,难却玉成人追寻真知的脚步。11月2日,在学校领导的精心安排下,我们一行4人有幸赴西安参加了“融合创新,质量共生”——名师之路第25届小学语文(中高段)教学观摩研讨会。会上,专家们科学、巧妙且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简单、务实、高效的教学活动,切适、有效而不失趣味的课堂激励评价,深厚的教学素养自然地展示于课堂,赢得在场教师一次次掌声,一次次的感动,一次次的心灵震撼,使所有教师享受其中,受益匪浅。两天半的观摩研讨会是短暂的,而留给我们的思索却意味深长。他们对新课标准确深入的领悟、对教材独特而细致的理解、对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探究,深入浅出的课堂让我们看到了新课改的又一次华丽的转身,看到了语文教学融合创新,是如此有趣,有魅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需名师指路。此次去西安“取经”,收获是丰硕的,领略了名师的风采,感受了他们对学生、对教育那深情的爱,感受到了他们身上所透露出来的无穷的知识力量,感受到他们对学生身心发展以及教育了解之广、钻研之深。
11月3日,各路名师专家就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口语交际与创意写作等版块展示交流。课堂上他们用独具磁性的声音、充满激情的动作、风趣幽默的语言,把课堂掀上一个又一个高潮,也让我们一线老师呼吸到了语文教学的新鲜空气。灵动的课堂,亲切和谐;活跃的学生,真诚自然。与其说学生在学语文,不如说在享受语文。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王崧舟教授执教的《致敬鲁迅——走进晚年鲁迅》,他一身黑色着装,面容肃穆,声音低沉,显然已为课堂奠定了基调。王老师以六年级上册27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为引子,以《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为贯穿主线,通过对晚年鲁迅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转换等,形成鲁迅先生就是“第二种人”的正确认识,进一步增强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爱戴之心。尤其是对第二种人的反复诵读,就是在一声声呐喊,鲁迅先生心中有爱,有人民!
课后,王老师分享了讲座《基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单元统整教学探索》,以《致敬鲁迅》为课例,围绕怎样定位任务群,如何设计学习任务群,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任务群,让我们理解了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定义,任务群的类别以及甄别方法,重点讲授任务群的实操六大步骤,可谓是理念先进,创意新奇,操作性强。
何夏寿老师领衔的口语交际与表达,课堂气氛活跃,趣味性强,令人耳目一新,如春风化雨般柔润且又不失风骨。老师们在课前创设这种轻松愉快的谈话,拉近师生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老师们用聊、唱、猜、玩的方法,尽可能的了解学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奠定基础。此刻,使我深深认识到想让孩子们喜欢上你的课堂,前提就是要孩子们喜欢上你。如:何老师在课前让学生唱儿歌,与老师对唱儿歌,以此来拉近与学生距离。课堂教学用富有趣味的情境引领孩子们从聊童话、玩童话、写童话,到评童话,寓教于乐,丝丝入扣,完美呈现了童话写作教学的途径。学生在专家老师的引导下,敢于交流,礼貌回应,乐于写作,可谓是“出口成章,落笔成文。”
11月4日,华应龙老师领衔的跨学科学习令人惊叹不已,他倡导“化错教育”,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出错,犯错,华老师以“错”为切入点,然后点化错误,让学生明白错误背后是真知。他说:“要把数学课上成语文课。”华老师执教的《中国人的十二生肖》,既回归传统文化,又让学生在一次次尝试中获取知识,学会判断生肖,计算岁数。课堂上学生们思维活跃,想法奇特,通过数生肖圈、“掐指一算”等方式验证自己的生肖和年龄,实践性很强,趣味性十足,前来学习的老师乐此不疲,收获满满。跨学科学习是新课标提出的重要内容,名师专家已给我们探明前行方向和可行路径,数学不仅仅是计算、数量关系......,还是传播民族文化的载体。
课后,三位老师共话新课标理念下学习路径优化,张立军老师立足新课标,提炼出老师应具备的三个素养,要善于给学生搭舞台,搭架子,搭把手,他主张还课堂于学生,老师是引导者,倾听者,关键时候才是帮扶者。刘飞耀老师倡导多元化教育,建立在分数之上的适应学生发展的路径,也可以塑造成功的人。
4日下午,三位老师执教的古诗,风格迥异,润物细无声,悄然间学生会读古诗,会听古诗,理解古诗,根据诗人所在的时代背景,进而身临其境,感悟诗情。特级教师赵志祥以古诗《题临安邸》展示他“沉浸式”古诗文教法,吟唱古诗,节奏分明,一板一眼,洒脱自然,犹如舞台上唱戏一般,赵老师用丰富的表情、肢体语言,声情并茂的解读,收放自如,学生很快就能熟读成诵。结合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加上张力十足的教学风格,所有的聆听者仿佛身临其境,更加愤慨南宋皇帝的昏庸无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11月5日,吴忠豪教授的讲座《依托统编教材,把新课标新理念落到实处》,指出了语文课改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即语文教学陷入“高耗低效”的死结,为此新课标指出语文课堂不再是单一的语言知识积累,而是实践性语文课程,它包括语文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读者结合强化写作、语文综合性活动等四种类型,整体来说,极其重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运用。基于此,语文不仅是学科,而且是科学。学习任务群作为语文新课标中的重要新理念之一,为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打开了新思路。现下语文学习任务群解读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乱花渐欲迷人眼”。究竟什么是任务群?吴忠豪教授《语文学习任务群解读与实施建议》关于任务群的讲解,可谓是接地气,为我们一线教师指点迷津,让我们真正了解到什么是任务群。吴教授在讲座中指出:学习任务群就是结合学生生活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设计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以任务驱动方式开展进阶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实践活动中,领会学科知识,获得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语文核心素养。聆听吴忠豪教授的讲解,我明白了任务群的意义是让学习不只是学习知识,更加指向问题的解决,知识的运用。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让学生真正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这十几位老师,都是在学生展开朗读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并且读的形式多种多样,让人深切感受到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新定位并有效运用。老师们诠释了教学不是“告诉”而是引导。从阅读文本入手,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去发现,去感悟。虞大明老师引导孩子们积极阅读,认真思辨,感悟朋友的三重境界,他指出“思而不辩是枉,辩而不思是妄”的思辨关系,倡导培养“小外交官”式气质少年。
本次西安之行收获满满,名师之路的学习让大家的精神在思想中得以洗涤。“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很多东西要慢慢回味,在工作中慢慢体验、总结、运用。要上好课,需要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博学的知识积累。在今后的教学中向专家看齐,向同事学习,以专家和同事的引领、辐射,不断充实自我,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聚焦核心素养,改善备课方式,优化课堂结构,逐步探究实践性语文课程的教学策略,融合创新,质量共生。
图片:牟彩霞 刘涛 王志军
文字:田智刚
初审:谈启风
终审:李锦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