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一党支部十一月主题教育微党课

汀汀妈
创建于2023-11-06
阅读 36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强化理论思维,提升思维能力

00:00
08:16

自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要增强思维能力。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把“提升思维能力”和“提升政治能力”“提升实践能力”一起作为“增智”的要求提了出来,强调“提升思维能力”是要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自己的科学思想方法,使之成为我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这对于我们强化理论思维,锻造科学思想方法,不断提升思维能力,完成党所肩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提升思维能力对于提升政治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意义


首先,提升思维能力对于提升政治能力有重大意义。在这“三大能力”中,“政治能力”位于首位。历史和现实反复告诉我们,政治正确、政治能力强,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才有用武之地,甚至能创造历史性的辉煌;政治错误、政治能力弱,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虽然也能发挥作用,但其结果不是酿成历史性的悲剧,就是一事无成。因此,提升思维能力必须以提升政治能力、确保政治正确为前提和根本。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政治能力”和“思维能力”不是截然分割的,真正有大智慧的人,都是有“政治思维能力”的。在这个意义上,提升政治思维能力又是提升政治能力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这就是“政治能力”与“思维能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其次,思维能力是政治能力和实践能力之间相联结的枢纽。在这“三大能力”中,上有“政治能力”定向把关,下有“实践能力”践行实施,中有“思维能力”联结转化,通过科学思想方法把领导决策转化为社会实践。事实上,不仅正确的政治决策离不开健全的政治思维,任何正确的决策从形成提出到领会贯彻直到实施落地,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健全的科学思维,离不开科学思想方法。唯有通过科学思想方法提升思维能力,才能在领导决策与社会实践之间架起一座相互联结的桥梁,把提升政治能力形成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亿万人民的伟大实践;才能在把握事物本质、把握发展规律、把握工作关键、把握政策尺度的基础上,增强工作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


再次,提升思维能力对于提升实践能力也有重大意义。在这“三大能力”中,提升政治能力和思维能力最后都要落脚到实践上。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更是认识的目的,还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思维是对是错,思维能力是强是弱,最后都要由实践来证明。同时,实践也有能力问题,实践能力之强弱必定影响实践成效之大小。“思”之“花”要结出“行”之果,必须提升“行”之能力。但是,“思”和“行”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思”对“行”具有根本的依赖性,“行”对“思”也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如同古人所说的“行成于思”。这是因为,“行”即我们所说的“社会实践”,不是无目的的自发行为或随心所欲的蛮干,而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因此,人类的社会实践能力,也是具有思维能力的人的实践能力。而人的思维能力之强弱,又和人的思想方法之科学与否密切相关。正因为如此,我们说锻造科学思想方法以提升思维能力对于提升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或缺的重大意义。


二、提升思维能力是完成新时代新征程历史使命的迫切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如此强调“提升思维能力”,不仅是因为思维能力的提升对于政治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上述功能和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要完成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面临极其复杂的局面和斗争,迫切需要全党和各级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自己的科学思想方法,不断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


三、归根到底是要强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理论思维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在今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理论思维的集中体现。在新时代新征程强化理论思维,就是要从党的科学理论中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就是要在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魂的同时,努力把这一创新理论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自己的科学思想方法,不断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用好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这把“总钥匙”,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深入推进动力变革 实现高质量发展重大突破

00:00
09:2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为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是摆脱当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和有效应对各种外部风险挑战的“杀手锏”。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突破,关键是深入推进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发展领域、发展质量变革。这里推动发展动力变革是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没有发展动力的根本变革,高质量发展就会面临量的合理增长与质的有效提升的“重大瓶颈”,从而无法逾越关口。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最重要的是动力变革,伴随动力变革是效率变革与质量变革,三大变革的完成,便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长效动力机制。


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内在动力变革包括两大方面,供给与需求,即我们常讲的“供给新动能”和“需求新动能”。高速增长时期的供给动能与需求动能,主要是靠各种要素投入的快速增长和投资驱动,要素动员能力越强、市场竞争越充分,投资增长率就高,经济增长速度就越快。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要素投入和投资驱动促进经济增长的能力和效果都会递减,甚至完全消失。此时,在工业领域,大量产品的产量就会出现峰值(产量极限),经济发展无法再靠量的扩张来实现,如2023年《中国统计摘要》的数据显示,在32个主要工业产品中,可确认达到产量峰值的产品有23个,其中有4个疑似达到峰值,6个接近峰值,未达到峰值的只有汽车和空调,而且峰值出现的时间主要集中在2014—2015年间和2020年前后。因此,当前经济困境不仅仅是疫情所带来的“疤痕效应”,更主要的原因是传统产业已达到了量的增长极限,速度递减与效益递减叠加。


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推动发展动力变革,提高产业产品的创新能力,扭转报酬递减趋势,形成新的报酬递增,即从传统产业质的提升上要增长和效益,通过增加新供给来促进经济增长,实现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转变——主要依赖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来促进经济发展。新供给与传统产品提质增效就是新供给动能。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长在需求端动力转换的规律是,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下降,投资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增强创新能力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上。即未来30年经济总量增加主要靠消费而不是投资,消费决定经济增长速度,投资决定经济增长质量,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源于不同的发展机制。估计未来30年消费与投资两大内需的增长潜力,主要是根据现代化一般规律——人均GDP达到高水平后经济结构趋同的原理倒推。我们推算,未来我国消费需求有年均7.3%的增长潜力,而投资或资本仅能增长2.3%左右。总之,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动力变革包括在供给动力机制上形成创新为第一动力、发展主要依赖于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新模式,在需求动力机制上,主要依靠扩大消费促进经济量的合理增长和全面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


集中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是全面提高我国创新能力、建立创新驱动型经济的核心任务,更是推进发展动力变革的头号重大工程。在许多重要领域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是摆脱传统产业报酬递减规律约束、形成新的报酬递增曲线的关键,同时,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立于新技术新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是创造新供给动能,把握国际竞争主动权的最有效的策略。一是要运用系统观念,着眼于全产业链和全创新链来推动创新发展,补短板、强弱项。把教育、科技、人才的发展与创新发展紧密结合,着力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三个第一”“三大战略集成”“三大目标”。“三个第一”即“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战略定位。“三大战略集成”则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使其有机联动,一体设计、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三大目标”即加快实现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二是加强基础研究,激发更广泛的原始创新潜能,为新动力变革提供强大的基础理论支撑。基础研究是科技体系和科学创新的源头,基础研究能力决定了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底蕴和后劲。要有力有效地落实国家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着力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的人力资本优势,使科技创新的重点更加注重于“从0到1”的原始创新,着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三链”深度融合。尤其要着力深化教育与人才体制改革,打通各种限制人才资源优势发挥的主要体制机制堵点,形成崇尚创新、尊重知识、注重人力资本价值及激励机制完善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创新文化。三是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进一步提高重点行业的研发强度特别是基础研究的投入强度,尽快在各重点行业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

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00:00
11:09

今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我们一直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现在我们又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对于我们科学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不是硬凑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比如,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的社会追求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相通,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与人民至上的政治观念相融,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担当与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相合。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把握人的本质,中华文化也把人安放在家国天下之中,都反对把人看作孤立的个体。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者,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深刻认识和把握这种契合性,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同时,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中国特色,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

“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首先是社会主义,这是从马克思主义那里来的;同时,中国文化中朴素的社会主义元素也为中国提供了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基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的道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坚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说明了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和成就的重要保证,也说明了“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生长、成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而且扎根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土壤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每前行一步,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我们党始终坚守文化自信的立场,独立自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的文化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行增强了信心、勇气和动力,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文化底气,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本身就是创新,同时又开启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正是这一创新使我们党经过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习近平总书记说:“更重要的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我们党通过“两个结合”,在百年历史进程中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思想主动、历史主动和文化主动精神,将文化的强大优势作用于道路、理论、制度,使道路、理论、制度在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求的基础上更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因此,“第二个结合”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贵资源的充分运用,表明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推进党的理论创新要坚守好魂脉和根脉

00:00
03:07

今年6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我们党关于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既是对党在百年奋斗中坚持理论创新的历史经验的总结,也为新时代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一、党的理论创新要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供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中国共产党人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中国的前途命运。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旗帜。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党的鲜明品格和独特优势,是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实践证明,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


二、党的理论创新要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譬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价值观念,世世代代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思想,至今仍然具有重大价值。作为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支撑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重大优势,成为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力量的重要来源。



三、党的理论创新要把坚守魂脉和坚守根脉结合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不动摇,坚持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停步。


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回看中华文明的演进历程,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延绵至今绝非一帆风顺,而是几经挫折、饱受风雨。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次迸发出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是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实践。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必然要求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不断把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有机结合;必须坚持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甄别中华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全面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集的重大宝贵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新征程焕发更加蓬勃的生机。

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

00:00
08:06

思想就是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无数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尝试之所以都归于失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没有先进科学理论作指导,看不清楚中国问题的根源和实质,也找不到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和办法。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让我们党能够领导人民完成中国其他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面对新征程上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和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提出的新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我们要坚持好、运用好“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科学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是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理论创新必须讲新话,但不能丢了老祖宗,要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不动摇,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不中断;创新,就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继续推进“两个结合”,既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也是文化和文明的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使原本诞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在万里之外的中华大地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成果。要进一步找准结合的契合点,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使之聚变为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巨大优势。要坚持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注入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加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进行全面挖掘和阐发,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共同问题。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给我们提出的新考题比过去更复杂、更难,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提交答案。我们要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贯通历史、现在、未来,贯通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领域,是一个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系统全面、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丰富拓展并不断体系化、学理化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这一科学理论进行体系化、学理化的工作不断向前推进,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用“六个必须坚持”概括阐述其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进一步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工作,要持续在体系化、学理化上下功夫,研究深、阐释透这一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和原创性贡献。要重点研究阐释其中的原理性理论成果,把握相互的内在联系,用富有中国特色的范畴、概念、话语、表述,讲清楚这一重要思想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一步体系化、学理化,帮助广大干部群众深入领会和牢牢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体系,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必须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注重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提炼出新的理论成果,着力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亿万人民心中,成为接地气、聚民智、顺民意、得民心的理论。

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

00:00
08:08

理论学习是坚定理想信念的根本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如何进行理论学习提出具体要求。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学习理论最有效的办法是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强读强记,常学常新,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这一要求指明了党员干部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的方法和路径。在当前开展的第二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继续坚持好运用好这一理论学习方法,是高质量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的内在要求。


读原著,重在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手资料,特别是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只有系统研读原著原文,才能了解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过程,了解其世界观和方法论,体会其如何做到言之有据、论从史出、严谨求证,才能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真谛。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贯通历史、现在和未来,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领域,是一个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系统全面、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全面系统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及思想精髓,必须认真研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党章、《习近平著作选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等重要文献。通读精读原著,目的在于系统把握著作的框架和篇目,认清主题、专题和篇章之间的层次关系,把握每一篇文献的时代背景、问题导向、观点结论、工作要求,全面领会这一思想的科学体系、核心要义、实践要求,悉心体悟习近平总书记的历史主动精神、非凡理论勇气、卓越政治智慧、强烈使命担当。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就各领域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及对各方面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我们都要将之放在整个思想体系中来认识和把握,既要在不同领域之间寻找联系、相互贯通,把零散的感性理解上升为系统的理性认识,又要从纵向上把握某一领域思想观点从提出到不断完善的演进过程,理解其背后丰富的历史逻辑。总之,应当做到整体把握、系统运用、一以贯之。


学原文,重在强调文本学习的原汁原味。学原文,就是原原本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和理论文章。一是精读细读原文。逐篇逐段逐句学,感知文献内容的问题导向和现实观照,领会其所包含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把握其精髓,做到知其言更要知其义,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二是结合实际学原文。在自身的职责对照和工作落实中深入领会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把自己的思想、工作、职责摆进去,与文本蕴含的理念、论断和要求相对照,认清自身的不足,找到努力的方向,让理论学习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特别是当遇到思想和工作的困惑时,应当有针对性地精研细读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从原著原文中领悟做好工作的思路、举措、办法。三是及时跟进学原文。学原文不仅仅是学现有著作里的原文,习近平总书记近期的讲话、谈话、指示、批示、书信等,需要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途径及时跟进学。结合自身工作领域,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新表述新观点进行归纳整理,与原有的文献融会贯通。


悟原理,重在强调领悟文本中蕴含的规律性认识。学贵心悟、守旧无功,理论学习贵在勤思和细悟。学习原著原文的根本目的,不是死记硬背、熟记教条,重要的是掌握其中的基本原理。例如,“两个结合”重大论断,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和内在规律,为我们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更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重要遵循;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破解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引领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变革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悟原理是知行合一的过程,不仅需要悟深悟透这些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让精辟思想、经典论断、严密逻辑在头脑中扎根,更需要将从经典著作中获取的知识融入自身的知识框架、德行修养和能力系统,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原理提升为能力,将学习成果汇聚于行,在具体实践中领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蕴含的真理力量,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的效果,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方法遵循,是一个有机统一的逻辑整体。读原著原文是领悟原理的基础,通过长期学习、反复阅读,真正体会文本的深刻意蕴,领会新观点新论断的形成背景、核心要义、实践指向,一定能更好悟规律、明方向、增智慧、学方法。

阅读 36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