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教师读书篇】腹有诗书气自华—七里初中教师阅读分享

车轮
创建于2023-11-06
阅读 67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新教育理念强调师生阅读,希望教师通过对书籍的聆听、梳理、批判、选择,在反复对话中,将书籍中有价值的东西吸纳、内化到自己的结构之中,从而使原有的知识结构得到丰富、优化或者重建。师生通过共读共写才能拥有共同语言、共同价值和共同愿景。让阅读成为师生最日常的生活方式,进而推动书香校园的形成。

    本期我们来聆听陈向向老师和杨晓玲老师的阅读分享。

 陈向向老师—徜徉于教育的幸福中

    自2002年参加工作以来,时光匆匆,转瞬即逝,回顾这二十多年的教育教学之路,有坎坷,有困惑,有收获,更有幸福和满足,是学生带给我无限的欢乐,我热爱他们,感激他们, 是他们的欢乐与真诚、问题与好奇、成长与提高,让我体会到了我的职业的魅力和 工作成就带来的欢乐。

    我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一书,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必定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但这种情感,不是装模作样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甚至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资”,而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诚的感情。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牵动了我内心深处那根细细的弦,也让我更深刻的意识到教育的本质——爱与智慧的事业。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我不断前行。

    朱永新倡导“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想在这二十余年的爱与公平理念的熏陶下,我的教育教学生活是幸福的。

   杨晓玲老师—将阅读融入到课堂中

     好书犹如夏日里的一阵微风,清爽舒适,吹走心头的烦闷;它更像黑夜里的一盏明灯,明亮耀眼,指引方向。闲暇之余我再次捧起《给教师的建议》,通读下来,我发现章节多以设问开端,联系事例,最后得出可行之法。虽然没有读完整,但读后收获满满,感觉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很多疑惑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真的是受益匪浅。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共有一百条建议,书中讲的最多的就是读书,他讲到教师的每一节课都应该是用终生来备课,那么怎么进行这种准备呢?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他讲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不想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就要多读学术著作,这样,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古人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可见读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那么作为我们教师来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首先得有一桶水,这就要求我们每天不断地阅读,还要有目的、有计划的阅读,边读书边思考。丰富自己的知识,扩宽自己的知识面,博学多才,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始终站在知识的最前沿,从书中汲取智慧,完善自己,并且要将好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灵活的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当中去,在学中教,在教中学,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读的过程中还有一条建议让我印象深刻,他说“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苏霍姆林斯基指的是那些很艰难、很缓慢地感知、理解和识记所学的教材的学生:一样东西还没弄懂, 另一样东西就该要学了;刚刚学会这一样,另一样就已经忘记了。这不正是我现在遇见的困惑吗?班里有个别的孩子语文基础差,理解和读、写都跟不上,要怎么办呢?读完我明白了,不能光紧扣课本里的字词和古诗文,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我决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阅读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放手让学生自己多读多思,也许想看到结果比较漫长,但总不会更坏。

    读完这一条建议后,我才真正明白“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豁然开朗,因为它此刻就发生在我身上,也更让我坚信:作为教师,一定要多读书,多读学术著作,它们会在我迷茫的时候指点迷津,让我重新看到前路。

编辑:高鹏飞

审核:陈旺乾

阅读 67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