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mor chen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寻访金蚕足迹 传承耕读文化——城关一小三年级(5)班

创建于2023-11-05 阅读2407

  今天,我们终于迎来了没有口罩的第一个研学之旅,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此次的研学主题是“寻访金蚕足迹 传承耕读文化”。

   在老师跟班级家委的组织下,孩子们有秩序的坐上了去往金蚕小镇---池河的大巴。

  

瞧!这一群可爱的小朋友🥳

就像一只只出了笼的小麻雀,叽叽喳喳的跟邻座分享着喜悦。

经过10几分钟的车程,我们到达了金蚕之乡。下车后,年级刘主任及学校负责人晏老师强调了安全问题,随后余老师把此次活动流程跟大家做了介绍。

首先是带孩子们了解蚕桑文化。在余老师的带领下先参观鎏金铜蚕文创产品展销中心,由谭福全爷爷之女谭可菊老师给孩子们讲解鎏金铜蚕的前世今生及献宝之路。

鎏金铜蚕是84年12月20日,谭福全爷爷带子女在河水中淘金时发现的,铜蚕通长5.6厘米,腹围1.9厘米,胸高1.8厘米,首尾9腹节完整无缺,呈昂首吐丝状,制作精致,造型逼真。当时谭爷爷并不知道这是文物,为了弄清楚铜蚕的来历,谭爷爷借款去了西安,历经波折,最后被考古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之后便陆陆续续有人到谭爷爷家想出高价买走铜蚕,谭爷爷都一一拒绝了,最后将铜蚕无偿捐给了陕西历史博物馆。谭爷爷的这番举动,让很多人无法理解,但是他的行动告诉我们什么叫爱国,什么叫无私奉献!这是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的榜样。

鎏金铜蚕不仅仅是文物,它也是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纽带作用的标志,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养蚕缫丝技术和丝织品贸易在汉代中医贸易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怀揣着对谭爷爷的敬佩之情,我们又跟随常老师参观了金蚕之乡展览馆。最为显著的是子午古道,它有“秦岭六道,子午为王”之美誉。也是京城长安连接东南西北方向的一条重要通道。

常老师讲解了蚕乡民俗,鎏金铜蚕精神(爱国精神、奉献精神、奋斗精神、超越精神、传承精神、工匠精神)并让孩子们轮流朗诵了鎏金铜蚕精神,我想在孩子们嘹亮的诵读声中,他们也会把这些精神继续传递下去吧。

一首《鎏金铜蚕》之歌,让孩子们热血沸腾,虽然没有学过,但是依然跟着节奏一起大声的唱起来,心中不免感慨,童年真好啊!

下个地点,我们来到了鎏金铜蚕出土地——池河镇谭家湾村。余老师给大家讲解了丝绸之路的起点,终点。

了解完鎏金铜蚕的故事后,孩子们终于乘坐上了心心念念的托马斯小火车,出发去千亩桑田地——桑海沧田。一路上孩子们异常兴奋,开心的唱起了歌,有英文歌曲,儿童歌曲,网络歌曲,你还别说,还真挺好听的👍

00:13
00:13

第一站到达的是:桑品种园。

在镇园之宝“泉桑一号”母树下,老师为我们普及了桑的品种,用途。本园有2080种桑,排名全球第二,而“泉桑一号”也是一棵以石泉命名的桑树。接下来就让孩子们到园里认识桑树,了解桑树。

桑树有:观赏桑(用来观赏)、果桑(可以食用,味道鲜美)、药桑(营养价值高,是珍贵的保健水果)、业用桑等等。

桑树浑身都是宝,桑叶可以养蚕、食用,桑枝可以祛风除湿,桑皮可以泻肺平喘、行水消肿,桑树根可以清热定惊、祛风通络。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另一个浑身都是宝的动物,梅花鹿。

第二站:体验抽丝剥茧。

让孩子们观看视频了解蚕宝宝的一生,蚕一生要经历四个阶段,分别为:1.蚕卵。刚从卵中孵化出来的宝宝黑黑的像小蚂蚁,我们称为“蚁蚕”。2.幼虫。蚕蚁出壳后约40分钟即有食欲,这时就要开始喂养了。3.蚕蛹。蚕宝宝以桑叶为生,不断吃桑叶后身体变成白色,一段时间后开始脱皮。4.蚕蛾。约10天后,羽化成为蚕蛾,破茧而出。蚕宝宝的一生,也象征着执着、坚持不懈、奉献等精神。有一句诗这样写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们身边也有很多具有蚕宝宝精神的人,比如我们的老师,她们把全部的热情跟精力都无私奉献给了学生。比如我们的警察同志,他们把全部的时间都放在了工作上,节假日休息的时候,他们为了我们的安危,还要坚守在岗位上。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举不胜举!下面就轮到孩子们自己体验抽丝剥茧了,面对桌上的蚕茧,抽丝机,都很新奇,每个人都想去试试,当抽出长长的丝时,不约而同的发出惊奇的叫声,觉得太神奇了。

第三站,天空之境。也是我们此次研学的最后一站。孩子们站在纯净的玻璃栈道上,露出可爱的笑容,我用镜头定格下这美丽的瞬间。

通过这次的研学旅行,我想每个孩子都受益匪浅,这不仅仅是一次研学,也是一次成长。让我们期待一下下次的研学之旅吧!

阅读 240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