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润心,与智同行。心灵的荒芜往往是因为知识的贫乏,读书,可以从他人的视野中增长见识,从而开阔自己的视野;读书,亦能够从他人的经验中获得启迪,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读书,还能够在喧闹的生活中还给自己心灵的沉静,用停一停想一想的方式告别“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急功近利,让心灵“归零”。 读书也是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的精神成长需要高品位阅读的滋养,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经典、专著的引领。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文化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邢庄学校教师每月一书读书交流会,于2023年十月第四周在校如期举行。
各组老师结合自身的读书实践,从不同的角度畅谈自己的读书收获、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和感悟,让在场每一位教师都享受了一席有滋有味的精神盛宴。
语文组
英语组
数学组
综合组
各组推选教师代表围绕着读书的精彩内容,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和生活体验,从不同的角度畅谈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尽情分享自己读书的收获与快乐。
方丽花老师分享的书籍是《孩子,你是在为自己读书》。方老师指出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学校应该是允许学生犯错的地方。但作为班主任老师的我,却总希望孩子能把一切事情做得很完美,以至于稍一出错,就不能忍受。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我在思考如何培养孩子时,觉得自己被缠上了重重枷锁,束缚的不仅是自己曾经的雄心万丈,还有孩子那越来越脆弱的心灵。在一次又一次的苦口婆心再次无果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换位思考一下:在我还是十岁不到的孩童时,能做得那么完美吗?这样一想,心里就平衡了许多。再遇到这样的事情,我就常常这样安慰自己:“别急,慢慢来,孩子还小!”
夏倩老师分享的是《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独特而珍贵的种子,需要得到我们正确、细心的浇灌和呵护,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身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善于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因材施教,还要看到孩子们内心的需求。如果只一味地对孩子们的错误行为进行教育和纠正,可能会导致师生关系变得紧张而疏远,而课堂上的行为问题却得不到解决。
石丽阳老师分享的是《一个人的朝圣》。这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小说。它不仅带给我心灵的震撼与感动,还让我深刻地思考了人生与成长的意义。这部小说教会我们要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珍惜当下,关爱他人。我相信在这部作品的陪伴下,我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朝圣之路。
李志刚老师分享的是《低头找幸福》。李老师在交流会上谈到读书可以怡情,读书可以博彩,读书可以长智。苏霍姆林斯基说,“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变成教师的精神需要”。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要教好书,就得读好书。很难想象一个不爱读书的教师能教好书。读书应该是教师的一项工作。读书更是教师发展的动力源泉。通过持之以恒的阅读,教师的各种教育素养才能得到提高。
张澳珠老师分享的书籍是《钝感力》。什么是顿感力呢?直译为迟钝的力量,渡边淳一在《顿感力》里面曾说:“我对别人的评价和嘲讽没那么敏感,我只关心我自己进步了没有”顿感力其实是一种迟钝的心态,也是一种能力,是可以接受失败的能力,是接受失败还能够继续努力的能力...钝感力是一种能力,需要不断学习培养,有句话叫百般算计,不如一颗单纯的心,我认为这便是《钝感力》的核心。钝感力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也是一种处世态度。我们要对很多事情不要那么敏感,不要那么着急去做判断。培养好钝感力,就像拥有一个抵抗外界的盾牌,让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秋敏老师分享的书籍是《班主任工作漫谈》。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同时也学到了许多实用的教育方法。比如,在制定班级工作计划时,可以采用“懒人管理法”,即通过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来提高工作效率;此外,书中还提到了许多实用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比如“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等等。这些理论不仅可以帮助班主任更好地了解学生,还可以帮助班主任更好地制定教育计划和方法。
分享会上,老师们从自己的阅读经历出发,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声情并茂地畅谈了自己的读书所得。有的抒发了自己在读书中感悟、成长、享受的喜悦,有的叙述了在教育大师的引领下,自己教育观念的更新、精神的洗礼,有的反思了自己过去工作中的遗憾,精彩发言引发了参会老师的共鸣。
共建书香校园,同享读书之乐。此次读书分享活动,进一步点燃了我校教师读书的热情,坚定了立德树人的信念。日渐长,风正暖,在每一个氤氲着浓浓书香的日子里,希望大家都能爱读书、善读书、读好书,享受读书的乐趣,做一个快乐的读者。我们的生活将因为阅读而精彩,我们的校园将充满书香而更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