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莉敏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人间最美是金秋,集体教研尽风流——记高一语文组11周教研活动

创建于2023-11-05 阅读690

凉风起,枫叶红,人间最美是金秋。落叶之秋,微风徐来,所有美好不期而至。周二下午高一语文组,齐聚一堂,共话教研。

主题:

1政治理论学习

2导学案使用反馈

3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主持:谭梦男

主讲:邹小青

主评:周娟娟

主编:刘莉敏

教研在谭梦男老师娓娓动人的主持下拉开了序幕。


主讲邹小青老师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展开她的发言:

一、政治理论学习

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文章中指出浇花浇根,育人育心。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

学习完这篇文章,她认为对于作为新时代教师的我们有以下几点启发:

(一)更新观念,终身学习

教师要不断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念,不断充实自己,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做到博学多才,与时俱进,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对所教学科,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抓住要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自如,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勇于探索,与时俱进

教师要勇于摒弃旧事物、理解新事物,要敏锐地了解新思想,认真地研究新理论,主动地、迫切地学习新知识,开拓进取,更新观念,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三、爱岗敬业,加强师德修养

教师要时刻注意自身道德情操的修养,经过言传身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为人的道于、帮忙学生塑造健康人格,为他们今后美满人生铸造坚实的基石。

二、导学案使用反馈

新课改和高效课堂要求我们必须彻底转变旧的教育观念和思维定势,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高效课堂要通过课堂重构及转变质量增长方式来实现。导学案介入课堂是很好的突破方式。“导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

邹老师在使用导学案过程中,可能还是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说,在教学任务较重的阶段,导学案教学要想真正的让学生体会理解课本,需要教师的耐心和不可吝啬的时间。其次,对于导学案使用时间没有一个很好的把握,导学案若放在课前与作业相加又会增加学生的负担。最后,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学生自学的内容,往往恰是在考试中较容易失分的地方。

所以我们要注意,导学案应该是“教”和“学”之间的一个纽带,而不是一个枷锁或者镣铐。课堂教学应该充分发挥导学案灵活性的优点,而不是“戴着镣铐跳舞”。

三、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

关于《乡土中国》教学,我们可以围绕“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教设计梳理、分类、对比、归纳、探究五类任务,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深入思考中国乡土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并形成自己阅读学术类著作的方法,积累阅读经验。

《乡土中国》的教学设计主要可以分为六个部分,下面我为大家一一介绍。

第一部分:研究“概述”板块。

先设计思维导图“如何分析一本书”。然后搭好框架,引导学生“添枝加叶”,做到快速且自主地梳理包括写作背景、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目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学术价值等在内的问题,明确阅读“预期”。再阅读这本书的总论,即第1章《乡土本色》,理解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性所具有的特征。

第二部分:研究“语言文字”板块。

内容包括:第2~3章,即《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学习作者如何反驳乡下人“愚”这一偏见,既掌握驳论方法,又印证本章结论。可依托经典作品如鲁迅的《故乡》,比较闰土和迅哥的“未来”,并联系社会现实,思考文字下乡”给乡村带来的改变,深入理解“文字下乡”的前提条件和作者理论的预见性。

第三部分:研究“人际关系、道德”板块。

内容包括:第4~5章,即《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对比“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认清乡土社会的结构格局。可问题激趣,如“微信朋友圈算不算是差序格局的一种表现”等,让思想沟通书本内外,体会“差序格局”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刻影响。

第四部分:研究“经济”板块。

内容包括:第6章《家族》、第7章《男女有别》、第12章《血缘和地缘》。

对比西洋家庭的结构,分析、归纳乡土社会“小家族”的功能,了解乡土社会在经济方面的特征。可设置情境,通过设想“新客”李土根在异乡将如何谋生,来体会乡土社会的经济形态是怎样逐渐发生变化的。

第五部分:研究“政治、法律”板块。

内容包括:第8~11章,即《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

联系当今法治社会,对比、探讨乡土社会为什么是一个“无法”的社会。可举例曾子易箦、子路结缨、殉葬、希腊人和印度人葬父传统迥异等文化事实,勾连历史文化,扩宽阅读视野,分析、讨论、归纳“礼”的性质、生成条件、作用和存在的土壤等。

第六部分:研究“社会发展”板块。

内容包括:第12~14章,即《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

从经济形态、思想观念和人类行为动机的角度,探求从乡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可积极参与当代文化,对当今乡土社会出现的很多新变化(如新农村建设、乡村企业、干群关系、外出打工、子女教育、医疗保险、天价彩礼、环境保护等),选择感兴趣的方面,多途径调查、分析。

主评娟娟老师提到:单元学习任务群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乡土中国》这本书主要探讨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一问题,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当时对于理想中的中国应该选择怎样的道路、未来会有怎样的变迁和转型的思考。要理解中国,这是绕不开的一本著作。将这本书列入必修课程,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整本书阅读要扩大阅读视野,关注非虚构的作品,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类论著。难点:学术论著难读,学生读不懂怎么办?建议:比《乡土中国》更好读的严肃、经典的学术著作并不多。但即使是这样,学生也很有可能并不能完全读懂这本著作,所以,在进行整本书阅读之前,要有合理的预期。概括整本书阅读预设目标:读起来、读下去、读完它、有点感悟、有点思考、重点:《乡土中国》篇幅不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用长文阅读的办法,把原书的十多个部分适当组合,分别围绕各个“群组”的主要论题、核心概念、主要观点等展开阅读明确课标(1)在阅读过程中,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重视学习前人的阅读经验,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学生在反复阅读过程中,每读一遍,重点解决一两个问题,有些地方应仔细推敲,有些地方可以略读或浏览。阅读要有笔记,记下自己思考、探索、研究的心得。(2)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价等资料,深入研读作家作品。知人论世在阅读过程是很重要的,在教学时要补充这块内容。(4)联系个人经验,深入理解作品;享受读书的愉悦,从作品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自己的语言撰写全书梗概或提要、读书笔记与作品评介,通过口头、书面形式或其他媒介与他人分享。

多位老师对《乡土中国》的教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李鹏老师认为,现阶段学生读《乡土中国》,仅限于“读”即可,无须深究。课堂上可以和同学们研读一下几个章节,关键在于调动学习兴趣。

周想水老师对阅读与阅读的分享一直在路上,他联系学生来自农村的实际,认为学生理解《乡土中国》应有一定的经验,并注重疏理思维导图,结合身边事实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郑志敏老师也认为《乡土中国》于学生而言较难,关键是提升学生的兴趣,并提出可以结合生动的视频进行教学。

徐少文老师结合周练中的论述类文本,谈到多读深奥的书对学生益处颇多,老师上课可以通过沟通引导的方式展开。

岁岁黄叶落,今朝又岁末。拾起昨日穗,为求来年果。一中的教研只有在各级领导关怀和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才能让我们的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学生的未来努力奋斗!

阅读 69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