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2023年11月3日至5日,石人乡中心小学数学教研组来到南京参加“第34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
首先朱国荣老师为我们带来三年级观摩课《整十数乘整十数》,朱老师这节课以小接口乘法口算引入,讲乘法加法、除法减法整合教学,以计数单位变与不变来研究数与运算的一致性,借助点子图层层递进,数形结合的思想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乘除法的计数单位改变,加减法计数单位改变的算理。最后又将运算扩充到分数的数域,真正实现了大单元教学。
接下来由丁爱平老师带来五年级观摩课《认识分数》,课堂伊始,丁老师通过研究一:我会联想,你想到了哪些分数就像一颗小石子扔进了平静的水面,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各个层次的学生留足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个有弹性的设计,让学生生成了很多精彩,教师引领学生对单位“1”的认识走向清晰,也正是这样的过程,自然而又巧妙地诠释了本节课的第一个重难点。
第三节课贲友林老师给我们带来四年级观摩课《解决问题的策略》,贲老师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整理,很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把时间交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在学生分析问题遇到困难时,贲老师耐心等待,结合学生集体的智慧,引导生完整说出思路,感受到课堂的真实性,也体现出学生的真学习。
11月3日下午第一节课,是由徐斌老师带来的五年级观摩课《小数四则运算(单元整理课)》,徐老师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整理单元整体知识,接着通过计数单位与小数的关系,又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要统一计数单位”、“小数乘除法要转化成整数”,最后通过练习,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所谓数学来源于生活。
接着牛献礼老师带来六年级观摩课《埃及分数》,“数学阅读”并不是指纯粹地阅读数学文本,而是指解读、理解并分析数学信息和概念的能力。牛献礼老师借用“埃及分数”传说,融入分数规律的探索过程,在阅读、比较、归纳后分析、思考,在语言、符号等多元表达后展示、交流,实现“文字”与“数理”的沟通,开启“阅读”与“表达”的畅通,“心灵”与“智慧”的流通。
第一日最后一堂课是由强震球老师带来的四年级观摩课《常见的数量关系》,强老师巧妙地用同一个线段图表示速度、时间、路程和单价、数量、总价的意义和关系。通过对比联系,理解今天新认识的数量关系,其实就是之前每份数×份数=总数“长”出来的,都是乘法数量关系。引导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把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强老师是为学生的理解而教。
11月4日李政涛老师报告《让课堂深下去,融起来》,李教授独特新鲜的报告方式令人眼前一亮,手脑并用,讲授从容,一边讲授一边在空白的文档上直接打出关键词、核心问题。让我明白,教育教学的出发点一定要为学生去务实付出,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求实。
随后黄爱华老师四年级观摩课《怎么把画挂正?》,幽默风趣的黄爱华老师从讨论生活中的问题《怎么把画挂正?》师生互动,生指挥,师挂画,顺势引出该如何挂正?如何选择合适的工具?从而得到一个不歪的长度,延伸到数学知识——垂直线段的长度——点到直线的距离!正如黄老师所说:只有当知识能够帮助你做实际决策的时候,它才是你的知识!
在俞正强老师四年级观摩课《认识速度》中,俞老师的课堂生动有趣。让孩子畅所欲言,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引导者,这才是一节有效的课堂,融用的非常好,也让我知道,知识是不用教的,孩子心里面有,我们只需要把孩子心里有的知识拿出来整理,还回去就可以,就是这么自然。
罗鸣亮老师四年级观摩课《三位数乘一位数(拓展)》,在整节课里,学生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和交流,话不讲不清,道理不辨不明,在讨论与交流中孩子的表达能力得以提升,思维得到促进,智慧得到增长。
徐长青老师的《多边形的面积再认识》一课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师能最大限度的利用有效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吴老师执教的这节《小数除法》,内涵十分丰富,对我们理解运算能力、把握小数除法的数学本质、检视自身的教学能力,都提供了可以借鉴的重要参照,为教师走进孩子的世界指明了可以遵循的努力方向。
11月5日郑毓信老师报告《小学数学教学的几个关键点》
紧接着张冬梅老师一年级观摩课《认识加法》,张老师通过让学生从看图、看方格、看算式中说故事,从说图片故事过渡到说自己的故事,学生在表达中思考、观察,发现有说不完关于2+1=3故事,紧接着通过一个个看图写算式总结出加法的特性,师生达成共识;过程中教师的适时引导,突出原来,后来,最后的语言模型,有效帮助孩子建立加法模型,教师教法自如,注重养成教育。
三日观摩研讨会最后一节课是由刘德武老师带来的一年级观摩课《认识钟表》,刘老师的课复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动手做一做开始,到同桌之间说一说,指一指。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
三天的学习很快过去,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此次南京之行,收获颇丰。这些著名教师的教学理论,教学经验,教学模式等让我们受益匪浅。此次收获所得我们将应用在平时的教学实践当中。我们相信,每一次的学习都是一次心灵的行走;我们一起去探索、去寻找,当焦点定格在那一刹时,这一场心灵之旅已然启程。
编辑:余 军
审核:徐 盛
签发:冯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