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名师魅力 寻数学之美—锦绣小学数学教师外出培训学习总结

池池池
创建于2023-11-05
阅读 49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11月3日——11月5日,第34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在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教育创新能力,提升教育理念、教育能力和教育意识,切实提升教师执教水平,锦绣小学派出了部分教师参加了这次培训。

两天半的学习活动安排如下

两天半的主讲教师如下

为我们带来第一堂课《整十数乘整十数》的是朱国荣老师

  朱老师的这节示范课,为今后在教学中如何体现算法算理的一致性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新思路。学生能想到20×30=600,知道在6的后面加2个0,但并不表明学生已经清晰地理解了算理。朱老师引领学生利用图表表征和符号表征,通过圈一圈、画一画等方法感知计数单位个数累加和转化的过程,即20×30=(2×10)×(3×10)=(2×3)×(10×10),因为“10×10”是1个百,所以这里的6就是6个百,从而深刻理解2个十乘3个十实际是6个百的道理。继而拓展到除法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以计数单位变与不变来研究数与运算的一致性,借助点子图层层递进,数形结合的思想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乘除法的计数单位改变,加减法计数单位改变的算理。最后又将运算扩充到分数的数域,真正实现了大单元教学。


接下来是南京长江路小学的丁爱平老师带来的《分数的意义(1)》

  丁老师充分利用“一个物体”“一个计数单位”“一个整体”三个主题图,并在此基础上从多角度出发,进行深度挖掘和整合。

1.将“一个物体(月饼)”的“涂色部分”延展到“缺失的一角”,转换各部分与整体的观察角度,理解“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的关系;

2.将“一个计数单位(1米)”延展“分数单位”,理解份数累加得到不同分数的过程,也就是分母相同,分子不同;

3.将“一个整体(鸭子图)”中“每一份(一个戴帽子的鸭子)”随着单位“1”变化,,分数就不同,也就是分子不变,分母变化的过程。

      学生经历分数意义理解、分析、比较、归纳的过程后再进行自主表征,借助操作、交流、概括,迁移,应用,推理,实现分数意义的深度学习,并借助数轴贯通分数整数是计数单位累加和细分的过程,呈现给学生“分数”认识的完整过程。

      丁老师带自己班的这节课让我深刻的感受到,真正的互动交流,不仅有知识点的讨论与思考,还有情感的交流与联动,更有价值观的树立和引导。

贲友林老师带来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贲老师的课堂围绕“四会”我会听、我会想、我会说、我会做,让学习真正发生。让学生成为问题的质疑者,思考者。通过学生自己之间不断的质疑和思考,最终自行得到问题的答案。通过学生学习生成的过程,让学生发现了整理信息中化多为少,化繁为简的优势和必要,使学生的整个认知过程水到渠成。

徐斌老师带来了《小数四则运算(单元整理课)》

  徐老师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整理单元整体知识,接着通过计数单位与小数的关系,又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要统一计数位”、“小数乘除法要转化成整数”,最后通过练习,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所谓数学来源于生活。

牛献礼老师带来了《埃及分数》数学阅读课

  牛老师的数学阅读课让孩子们耳目一新。课一开始,长达十几分钟的安静的阅读时间让孩子们沉浸在阅读的快乐中,并进行认真的思考,完成有趣的探究任务。从一个小故事追溯到数学阅读问题,从数学语言中知道埃及分数只使用分子为一的分数,学生从分两个图来分析埃及分数的特点,让学生知道,与我们原来学的分数有区别,从“埃及分数”中知道它的优点,学生对每句话都有很好的理解。分享交流环节,牛老师注意提醒孩子们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倾听,不要急于表达,并通过展示学生的作品,对比交流,让学生学会更简洁优化的表达方式。课程结束了,思考仍在继续,启发式的课后思考问题将会让孩子们产生新的思维火花。

强震球老师带来了《常见的数量关系》

  强老师巧妙地用同一个线段图表示速度、时间、路程和单价、数量、总价的意义和关系。通过对比联系,理解今天新认识的数量关系,其实就是之前每份数×份数=总数“长”出来的,都是乘法数量关系。引导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把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强老师是为学生的理解而教。

4日进行了第二天的学习

李政涛教授的报告《让课堂深下去,融起来》

  李教授独特新鲜的报告方式令人眼前一亮,手脑并用,讲授从容,一边讲授一边在空白的文档上直接打出关键词、核心问题。让我明白,教育教学的出发点一定要为学生去务实付出,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求实。

黄爱华老师带来了《怎么把画挂正?》

  黄老师从讨论生活中的问题《怎么把画挂正?》师生互动,生指挥,师挂画,顺势引出该如何挂正?如何选择合适的工具?从而得到一个不歪的长度,延伸到数学知识——垂直线段的长度——点到直线的距离!正如黄老师所说:只有当知识能够帮助你做实际决策的时候,它才是你的知识!

俞正强老师带来了《认识速度》

  俞老师带领孩子们从生活经验出发,逐步走进数学课堂。逐步理解“相同时间比距离”“相同距离比时间”“时间不同,距离不同时,把距离变相同或者把时间变相同”。层层深入后得出结论:速度就是“一个时间单位的距离”或者“一个距离单位的时间”。在俞老师一次又一次的追问里,学生不仅思考问题的答案是什么,答案的来源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来源......溯本追源,在一次次的追问中提升了孩子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能力。

罗鸣亮老师带来了《三位数乘一位数(拓展)》

  罗老师带来了一节有烟火气的数学课堂。

    “数学是有讲究的,得看过程”——舌战群儒的小朋友。淘气对还是不对?看过程还是看结果?罗鸣亮老师用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任务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并触发探索和思考。

     去掉单极化的教学方式,释放数学课堂说理的场域。整节课罗老师仅提供话筒,穿针引线,课堂是孩子们的主场。我们为了培养孩子们的一种思维,而不是禁锢孩子们的思维,很多时候我们太过于保守,过于依赖教材,而忘却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算法只是知识,选择才是智慧”值得我们深思。

徐长青老师带来了《多边形的再认识》

  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展示了数的精确和形的直观,灵活交互式的教学媒体让数学课堂更加惊艳。徐老师引导学生用身体形象地表示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之间的联系,既然它们是“一家人”,能不能用同一公式解决这5个图形的面积计算呢?万能的梯形面积公式!徐老师抓住平面图形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为我们以后上复习课打开了一个新视角。

吴正宪老师带来了《小数除法》

  不够分了怎么办?小数是整数的细分,把大单位转化成小单位,吴老师课堂上孩子主动抓住学习机会,经历学习过程。利用“元、角、分”这一抓手,细化小数除法计算,解决问题,感悟整数除法和小数除法运算的一致性。

5日上午开始了第三天的学习

郑毓信教授带来了报告《小学数学教学的几个“关键点”》

张冬梅老师带来了《认识加法(一)》

  张老师通过让学生从看图、看方格、看算式中说故事,从说图片故事过渡到说自己的故事,学生在表达中思考、观察,发现有说不完的关于2+1=3故事,紧接着通过一个个看图写算式总结出加法的特性,师生达成共识;过程中教师的适时引导,突出原来,后来,最后的语言模型,有效帮助孩子建立加法模型,教师教法自如,注重养成教育,善于发现,给予每个孩子不同的肯定和赞许。

刘德武老师带来了《认识钟表(一)》

  刘老师的课实在,设计的教具新颖别致,实用性强,操作简单,利于学生观察,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深入浅出,步步为营,环环相扣,更注重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在教学的路上,“和优秀的人在一起会变得更优秀”。本次培训,既有理论高度,又有精彩实例,非常感谢专家为我们带来的精彩的讲座和示范课,收获满满。教无涯,学不尽,学校给了这次学习培训的机会,让我们能博采众长,仰望星空,相信老师们在之后的教育实践中,必能践行新理念,探索新方法,赋能新课堂,实现新突破,做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阅读 49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