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地头闻稻香,劳动体验促成长”——三街小学四2班劳动实践活动

添添睿睿
创建于2023-11-04
阅读 204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导读: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落实立德树人、增强综合素质、坚持知行合一,都离不开实践教育。

袁隆平爷爷说: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

走在乡间的田垄上,风吹稻浪起,微风中夹杂着稻香。

我们在田间奔跑 草堆打滚,稻田探险,尽情撒欢。

懂得珍惜粮食,尊重劳动,热爱自然与土地,  感同身受农事的乐趣。

倾听耳边的鸟鸣虫叫,风吹稻谷的窸窣声,感受“农村娃”的快乐童年。

2023年11月4日,三街小学四年级2班的同学们,走进“京西稻保护种植区”,他们识稻谷,闻稻香,割稻谷、脱稻粒、扎稻草人,体验丰收的喜悦心情!

京西稻简介

京西稻:史称御稻米,属于优质粳米,米粒椭圆丰腴、晶莹透明,米饭富有油性、黏而不糯、软硬适中、清香有弹性。因在北京西部种植而得名,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由皇帝培育栽种,供皇室专用的“御稻”,距今已有 320 多年的历史。

公元 1692 年,康熙在南巡后,将带回来的稻种在玉泉山试种,这是京西水稻种植的开始。一天,康熙在巡视稻田时,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稻子,它“高出众稻之上” ,而且颗粒已经成熟。这使康熙喜出望外,把它作为种子加以收藏,到第二年试种,果然又于六月早熟。史载,这种早熟的新稻米色微红,气香味腴。因为产在宫内,又是康熙皇帝亲自发现和培育出来的,所以称为 “御稻米”。

京西稻历经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 130 年的经营,形成了京西稻特有的品质和声誉。

2010 年,京西水稻种植技术登记了海淀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5 年,京西稻作文化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016 年,京西稻通过“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创建”验收,地理坐标为: 东经 116°09′35.71″~116°14′06.18″,北纬 40°04′46.99″40°09′34.34″,只有在这个特定区域生产,并且过程符合农产品地理标志质量控制技术规范的水稻,才能叫作地标京西稻。

参观京西稻种植园博物馆

割稻、打禾、脱粒......

这些祖辈们流传下来的传统农耕智慧,对于久居城市的孩子们来说,普遍都是陌生的。在研学老师的带领下,他们一起走进博物馆,了解农耕工具的名称、作用以及使用方法,同学们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实在是了不起!

体验丰收的喜悦

拿着镰刀,深一脚浅一脚走在田间,捡起散落的稻穗,感受粒粒大米的来之不易,享受农耕的快乐和“粒粒皆辛苦”的真谛!

当一名小小生产队员,抱着收割下来的稻穗,用传统的方式打下稻谷。在农事劳动中锻炼手脚协调能力和力量,体验稻谷脱粒方式的神奇。

扎稻草人

脱粒完成的稻子秧,也是很有价值的材料哦!同学们三三两两的一起制作稻草人,我们一起来欣赏下同学们的创意吧!

野餐时间到

此刻的同学们,共同享受着美食,他们开心地吃着、幸福地笑着!

创意画草帽

小画笔,画呀画,画出五彩斑斓。

活动目标

1、践行劳动教育。通过割稻、脱粒、拾穗等劳动实践,学习劳作技能,提升劳动能力;

2、学习农耕知识。学习农耕历史和农作物的种植技术的知识,探寻农业的科学和趣味;

3、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通过劳动实践,学习“不怕苦、不怕累”的劳动精神,体验劳动的艰辛;

4、培养热爱劳动的意识。通过实践检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真理,感受劳作收获的快乐;

5、培养珍惜粮食的良好习惯。亲身下田割稻,感受农作物的来之不易,懂得节俭和珍惜粮食;

6、提高自身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割稻、体验脱粒,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动手能力;

7、走进自然。了解水稻生长的地理特点、跟着节气去探究农作物生长规律,学习与自然和谐相处;

8、培养生态循环的思维。再利用稻草、秸秆等创作DIY稻草人,在实践中增长知识。

阅读 204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