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秋冬季节的到来,早晚温差明显增大,小朋友抵抗力弱,适应能力差,极易受到流行性传染疾病的侵袭。初秋时,气温较高,即“秋老虎”天,一些肠道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高发,甚至可能爆发流行;到了晚秋,气温逐渐下降,风大干燥,这时是一些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时节。因此,我们应做好各项保健措施,加强对幼儿身体健康的呵护,共同助力幼儿健康成长。
常见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甲型多见,易变异。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是流感的主要流行季节。随着气温下降,进入11月份以后,流感病例数可能增加,同时幼儿园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可发生暴发疫情。
临床表现:急起高热、畏寒、头痛、头晕、全身酸痛、乏力等症状。
传染源:流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发病3天内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空气飞沫传播为主,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手、日常用具等间接传播。易感人群:普遍易感。三型流感之间、甲型流感不同亚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可反复发病。
潜伏期:潜伏期为数小时-4天,一般为1-3天。隔离期:1周或至主要症状消失
红眼病
医学上称为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是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眼病。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可分为细菌性结膜炎和病毒性结膜炎两类。
临床表现:潜伏期短,起病急,自觉症状明显,可双眼先后或同时出现症状。有剧烈的异物感、眼红、眼刺痛、畏光、流泪等刺激症状。
传染源: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患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眼部分泌物及泪液均含有病毒,部分患者的咽部或粪便中也存在病毒。
传播途径:主要由细菌或病毒通过直接和间接,接触了病人眼分泌物或泪水沾过的物件(如毛巾、手帕、脸盆、水等),与红眼病人握手或用脏手揉擦眼睛等,都会被传染,其中游泳池的水如果被病毒污染后传染性很强。易感人群:各年龄段人群都可发病。
潜伏期:传染性强,一般在接触感染1—2天内双眼先后发病。
隔离期:5至7天,以主要症状消失为解除隔离标准。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
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发热、头痛、厌食、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手、足、臀部、臂部、腿部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手足部较多,掌背面均有。皮疹数少,几个多则几十个。消退后不留痕迹,无色素沉着。
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为该病流行的主要传染源。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在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主要经粪口途径,其次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比如患者的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水杯、牙刷、玩具等通过日常接触可经口感染,主要通过受患者的粪便污染的食物而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隔离期:对于确诊且症状明显的患儿,家长应将其隔离留在家中,直到体温正常、皮疹及水泡结痂消退,一般需隔离两周。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腮腺非化脓性炎症、腮腺区肿痛为临床特征。
临床表现:体温升高、头痛、肌肉酸痛等。腮腺肿大常是本病的首发体征,持续7——10天,常一侧腮腺先肿,2——3天后对侧腮腺亦出现肿大。
传染源:早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病毒存在于患者唾液中的时间较长,腮腺肿大前7天至腮肿后9天约2周时间内,可从唾液中分离出病毒,这两周内有高度传染性。
传播途径:通过飞沫传播。其传染力较麻疹、水痘为弱。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潜伏期:流行性腮腺炎潜伏期14-25天,平均18天。
隔离期:隔离期一般认为应从起病到腮肿完全消退为止,约3周。
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咽痛、咽峡部黏膜小疱疹和浅表溃疡为特征。
感染后常见的症状
疱疹、溃疡:孩子的咽喉部会有灰白色的小疱疹,随后这些疱疹会爆开形成溃疡,呈化脓性的白斑。除了孩子的咽喉部之外,软腭、舌头等其他口腔部位也会出现这些疱疹和溃疡,由于这些病症非常的疼痛,有些孩子会有不愿意吃饭的情况,严重的也会出现呕吐、厌食的情况。
发烧、流口水:如果孩子突然之间发高烧,体温上升到39℃-41℃,同时伴有咽痛、流口水等症状,有些孩子还会伴有呕吐、抽搐的现象,那么这时候家长一定要注意,孩子可能患上了严重疱疹性咽峡炎,需要尽快送医院就诊。
多发季节:4-7月份或秋冬季节;
传播途径:通过粪便、呼吸道飞沫、接触等途径传播,传染性强,传播快;
易感人群:1-7岁儿童易感,5岁以下幼儿高发;
病程周期:自限性疾病,一般病程4-7日,重者可至2周;
是否免疫:同一患儿可重复多次感染本病,系不同型病毒引起。
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起病急,可有轻、中度发热且出现皮疹,皮疹先发于躯干、四肢近端,躯干最多,其次为头面部,呈向心性分布。皮损呈现由细小的红色斑疹→丘疹→疱疹→结痂的演变过程,脱痂后不留疤痕。水痘多为自限性疾病,10天左右自愈。
传染源:人类是该病毒唯一宿主,患者为唯一传染源,自水痘出疹前1~2天至皮疹干燥结痂时,均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播。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易感儿童接触后90%发病。病后获得持久免疫,但可发生带状疱疹。潜伏期:12~24天,多为14-16天;
隔离期:全部疱疹结痂为止或出疹后14天。其污染物、用具可用煮沸或暴晒法消毒。
诺如病毒性肠胃炎
诺如病毒主要有两个特点:
一是传染性较强,通过接触、水源、食物、呼吸均可传播;
二是以群发为主,好发于幼儿园、学校等人群集中的地方。不过,诺如病毒本身具有自限性。其之所以在幼儿中更突出,原因在于幼儿感染后出现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较成人更强烈。
临床表现:与其他病毒性胃肠炎相似,起病突然,主要症状为发热、恶心、呕吐、痉挛性腹痛及腹泻。可单有呕吐或腹泻,亦可先吐后泻。成人腹泻较突出,儿童呕吐较多。
传染源:隐性感染者和患者。
传播途径:
(1)食用或饮用被诺如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2)触摸被诺如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然后将手指放入口中;
(3)接触过诺如病毒感染患者,如照顾患者、与患者分享食物或共用餐具。
易感人群:所有人群均易感。
潜伏期:潜伏期为24-48小时,一般不超过72小时。
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避免受凉
初秋季衣服的增减要适当,并且及时根据天气状况调整。注意孩子运动后出汗较多容易着凉现象。
优化环境
家居要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每次不少于15分钟,使空气清新清洁,减少病菌,预防疾病。
补充营养
注意多补充些鱼、肉、蛋、奶等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水果,多喝水,提高抗病能力。
生活规律
充足的睡眠能消除疲劳,调节人体各种机能,增强免疫力。
加强锻炼
体育锻炼可增强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
个人防护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
减少接触
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以减少可能与患病人群的接触机会。尽量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平时要佩戴口罩。
及时就医
当自己或周围的人出现发热、咳嗽、出疹等一种或多种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告家长书
为确保幼儿健康,我园将切实加强秋冬季传染病防控工作,严格落实园所消毒工作,同时也请家长配合做好以下几点:
1.对于晨检中或在园期间发现体温在37.3℃以上、或有咳嗽、出疹、结膜充血等其它症状的幼儿,请家长及时接回,并到正规医院就诊。
2.在家密切关注幼儿的身体状况。如发现发热、出疹、头痛、乏力、腮腺肿痛等现象,请及时带幼儿就诊,确保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报告,早隔离”。如因病缺勤,请家长及时主动与本班老师联系,如实告知幼儿身体状况,便于园所做好相关防控工作。
3.如幼儿被诊断为传染性疾病,应在病愈后到桂林卫生院开具复课证明,方可返园。
4.外出回家、到园后,以及在公共场所接触公共物品、接触动物或垃圾后都要及时洗手;洗手时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洗手,揉搓时间不少于15秒。
5.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患者在家或外出时佩戴口罩,以免传染他人。
6.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7.节假日尽量不带幼儿到人群密集场所,如果必须到商场、超市等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时,要科学佩戴口罩,与他人保持一米以上的社交距离。
8.做好居家环境卫生。居室每天室内开窗通风至少三次,每次不少于15分钟,保持空气新鲜。
9.接种疫苗是保护幼儿远离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家长可以本着“知情、自费、自愿”的原则到预防接种门诊为幼儿接种相关疫苗,为幼儿建立有效的保护屏障。
虽然秋冬季节传染病种类繁多,但只要我们重视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就可以有效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让我们一起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让幼儿健康、快乐、茁壮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