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四五”规划课题《小学古诗文数字化教育推广应用研究》自立项以来,在课题负责人的带领下,课题成员团结协作,认真钻研,按照预定研究方案,扎实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活动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为推进课题的发展,提高教师科研能力。11月9日,课题组开展了课题公开课研讨活动,由课题组成员贺萍萍老师在城北中心小学展示了一堂公开课。她围绕课题研究内容,执教的是六年级上册《浪淘沙》,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古诗,不能限于对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诗句意思的疏通,更应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贺老师在《浪淘沙》的教学中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加以解读,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课上,通过交流关于作者刘禹锡的资料以及古诗的创作背景等让学生对诗人一生为官之路的坎坷动荡有了深入了解后,更深入体会了诗人通过诗句所表达的感情。
本节课教学,贺老师从“九曲黄河万里沙”中“九曲、万里”入手,借助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充分感受黄河的曲折蜿蜒、绵延万里的壮观画面,还通过画图的方式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读出黄河的这种奔腾的气势。
后两句的教学,贺老师通过引入“牛郎织女”的故事,从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整堂课,老师通过读古诗,明诗意,悟诗情,诵古诗教学环节层层推进教学。
在听课期间,各位老师认真听讲,并对课上展现出的优点和不足进行记录。
教研评课
课后课题组内开展了评课讨论,授课教师阐述了课堂设计思路和课后的反思,听课教师也对本堂课开展评课活动,大家交流探讨。
刘小艳老师点评:
古诗词教学,诵读是第一大法。这节课上,贺老师通过多种方式诵读,调动学生各种感官,让学生体会作者从多个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声律之美,使学生读中感悟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唐水凤老师点评:
教师抓住重点词语“九曲、万里沙、浪淘风簸”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画来感受诗的意境,感受黄河的波涛汹涌、奔腾不息、源远流长,吟诗作画意在其中。课件演示帮助学生从感官上感受到黄河的气势,从而能更深刻地体会诗的意境。
周晶晶老师点评:
教学中,贺老师能抓住古诗特点,在学生读准读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插图、想象,解诗意悟诗境,感受黄河雄伟壮丽的景象,抒发了诗人豪迈气概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也表明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李娟老师点评:
1、设计独特,充满智慧。这是一堂智慧的语文课。对六年级课时观念把握十分到位,善于挖掘教学资源,调控教学流程,由黄河导入到初读古诗,学习重点诗句,品悟情感,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一般,一气呵成。
2、老师基本功扎实,教师有目的的教,学生有目的的学,以单元学习目标为立脚点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学习古诗方法,联系旧知、主动唤醒,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学习方法。
总之,这是一堂充满古诗韵味的课!古诗词教学对于我们小学语文老师来说,不仅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和文学素养。贺老师作为资深的语文老师,在古诗词教学中有一定的造诣,整节课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无论是意境的重现、朗读的指导、思想的内化、还有情感的深化、内容的拓展都为值得我们学习。
收获感悟
此次活动的开展使课题组成员在智慧的流淌中、思维的碰撞中激发了交流研究的热情,小学古诗文数字化教育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丰富古诗文教学的内容。传统的古诗文教学主要依靠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背诵,内容单一且缺乏趣味性。《浪淘沙》这堂课是通过数字化教育,将古诗文与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元素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感受古诗文的意境和情感。这次活动对课题组阶段性研究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相信努力的我们定会迎着和风,静静绽放!
撰稿:刘小艳
审核:课题组全体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