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是行走的课堂,书本知识与现实体验结合起来才会变得鲜活而有温度。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坚定中华文化自信。2023年10月27日上午,学校召开了一至三年级主题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坚定中华文化自信”的研学社会实践活动专题安全教育。大会由大队辅导员陈杨梅老师主持。
会议上钟小川副校长提醒孩子们要做到举止文明,遵守景点中的各种规章制度,文明待人。爱护公共设施,注意公共场所卫生的保洁,能够自觉的维护景点的环境卫生。同时,还希望大家要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同学们之间有困难要做到互相帮助。庞可彬校长提醒孩子们要听从学校老师,以及基地教官的安排。研学是一项大型活动,安全工作方方面面的圆满成功,需要我们每一个老师和同学们的相互配合,并预祝同学们的研学圆满成功。孩子们腰板挺得直直的,认真倾听校长的谆谆教诲和殷切嘱托。
10月30日早上,孩子们早早地来到学校,在操场排好整齐的队伍等候乘车,一颗颗心恨不得早点登上大巴车,飞到目的地。终于轮到我们了,孩子们一个接着一个,有秩序地上车。
出发时天空飘起了牛毛细雨。这秋雨,如烟如雾,无声地飘洒,扑向大地的怀抱;这秋雨淅淅沥沥,像似一幅优美的画卷;这秋雨沙沙,又仿佛像一曲动听的弦乐。而孩子们却按捺不住激动兴奋的心情,心里像灌了蜜,眉开眼笑,脸上也泛着红光。马上就可以看到基地了,大家的心越来越激动,扭着脑袋使劲地向车窗外张望着,眼里闪着兴奋的光芒。
刚下车,雨就知趣地停了。放眼望去,欢途研学基地满眼都是绿色。迎面而来的风,一丝丝凉意中带着一些清新,细雨给这个秋天增添一缕缕的绿意,让这个成熟的季节再添一份柔情。
在基地教官的带领下,我们排着整整齐齐的队伍来到更衣室。阿姨们安排我们换上心心念念的汉服就到大草坪集合。穿上汉服,我们俨然一个个可爱的小书童。仿佛回到古时候,一股浓浓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让我们感受到儒雅、纯朴的气息,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民族精神的秉承,也反映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自信。
学习拜师礼
身穿汉服的孩子们在教官的带领下来到大草坪,准备举行盛大的拜师礼仪式。拜师礼,是古代学子与师长之间的一种礼节,由此而发展演变成一种礼仪制度。传统的师徒关系仅次于父子关系,即俗称“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父”,这就是“拜师礼”的由来。拜师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蕴含了尊师重道、传承智慧的价值观,流传至今已有千余年。是一门道德的根基,一种尊敬的表达,一种智慧的传承。
学子们跟着教官一字一句虔诚地诵读《论语》后,学子恭敬地请师。这不仅是一种尊重,更是一个内心的向往,是对知识、智慧的追求。在中国古代,老师是智慧的象征,是道德的楷模。因此,恭请老师成为自己的指引,是一种庄重的仪式。学子在老师面前庄严宣誓,表示自己将虚心向老师学习,遵守师训,不辜负老师的期望。这是一种对师德的肯定,也是对自己追求进步的承诺。学校领导和老师们郑重弯腰回礼,师徒誓言,承载了一种精神的承诺,也传承了中华民族尊师重道的美德。让孩子们通过拜师礼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培养尊师重教、勤奋好学的优秀品质,加强了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学习磨豆浆
拜师仪式后,孩子们按照要求分成小组,开始了上午的课程。课程一:磨制豆浆。教官告诉我们磨制豆浆需要经过五个步骤:一、选豆。把在外面买的黄豆里面有一些坏的,烂的、发霉的,全部都挑选出去,只留下好的豆子。二、浸泡。用水去浸泡黄豆,让它吸水之后变软,磨的时候就更方便,而且里面的营养物质也会更容易出来。三、磨豆,用石磨这个工具,一次加水大概1/3。教官提醒我们不能一次性倒太多水进去,要不磨出来的全部都是水。每次只抓一小把黄豆,大概八到十颗左右,豆子放进去就可以了。直到磨到里面没有豆子,然后再加点水,再加点豆子,少量多次地去磨。四、过滤。用干净的纱布兜住石磨出水口,流下的豆汁才是精华。五、煮浆。把过滤后的豆汁煮沸煮开,起码两到三次以上才能喝。
大家在教官的安排下,按照小组轮流磨制豆浆。孩子们分工合作,有的放豆子,有的倒水,有的推磨,有的过滤。当看到白花花的豆汁缓缓流进水桶时,孩子们手舞足蹈,兴奋的脸上像开了花地说:“出来了,出来了,这是我们磨的豆浆。”石磨豆浆体验课让孩子学会细心观察、动手操作,学会与伙伴协同互助,感受到通过劳动付出获得食物的乐趣。
学习拓印
课程二、拓印。孩子们还在讨论刚才磨豆浆的经验,教官就让我们赶到拓印场地了。教官首先给我们介绍手中的像网页一样的道具叫做瓦片,是有图案的凹面割片,也叫拓垫。每张桌子发两块大片,拿着拓垫放在桌子上。拓垫上垫宣纸作为保护,用拓笔粘上墨水。带墨拓笔轻轻扑打按压,按走宣纸和拓垫间残留的气泡,使宣纸紧贴于拓垫表面。用墨宁淡勿浓,多次扑打后,黑白分明的拓印就形成了。听着教官详细地讲解拓印这一传统技艺,孩子们都跃跃欲试,想看看自己是否能拓印出一张完整的图案。
孩子们都拿着教官发的宣纸,选好自己喜欢的图案,七手八脚,你一言我一语地开始制作。有的心急袖子沾到了墨汁,有的手不小心把把墨汁碰洒桌面,还有的手上,脸上都沾有墨水,像只可爱的小黑猫,但丝毫不影响创作的乐趣。
不一会儿,孩子们陆陆续续地完成了拓印。瞧,这是我们自己的作品呦!赶紧让老师给我们拍个照,让爸爸妈妈看看漂不漂亮!
学习了拓印技术,教官就带我们到餐厅集中了。学习了一个上午,我们的肚子早就唱起了“空城计”。我们拿起武器——筷子,还没等老师拍照就开始吃了。虽然,没有家里的饭菜适合口味,可是我们还是吃得津津有味。直到我们发现饭盒里没有肉时,我们才闷闷不乐地放下筷子。紧接着蔬菜也被我们“一扫而空、全军覆没”了。
吃完饭,孩子们随手把地板上的零食袋,一次性筷子,饮料瓶等捡起来,扔到旁边的垃圾桶。时刻不忘做一个讲文明,讲卫生的好孩子。
制作毛笔
中午补充完能量,我们就开始下午的研学活动啦!课程三、制作毛笔。教官问我们知不知道制作毛笔有几个步骤?其实是有五步。一、卷毛。先将选好的毛料卷成小撮。二、合齐。绒毛细而弯曲,不能成为毛料,绒毛若不去除,易导致毛笔开叉。三、排列毛锋。地板上面放一个案板,一点一点的把它的顶部齐平。如果还有多余的杂毛或者小绒毛,就利用剪刀把它齐平。四、用一根细绳在笔头的顶端进行打结固定,就成了一个完整的笔头。我们把它放进水里浸泡,从水里面拿出来。再把它放在室内高处挂着风干,不可以放在外面暴晒。五,把已经选好的毛笔杆利用胶水和笔头进行联合。上完胶水之后,直接把笔头往笔杆里面塞进去。塞进去等待胶水烘干之后,一支毛笔就大功告成了。
听完教官讲的制作流程,孩子们跃跃欲试,都想亲自体验一下毛笔的制作。教官发给每个组长笔头和笔杆,让孩子们亲手制作毛笔。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专心致志地按照五个步骤,细心地捣鼓着。皇天不负有心人,自己的私人制作终于成功了。孩子们高高举起自己的孤品,个个都要带回去珍藏起来。
看到孩子们都做好了毛笔,教官请大家上台展示书法。孩子们一笔一画认真书写。书法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字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制作毛笔,练习书法可以让孩子逐渐掌握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一笔一世界,一字一人生;横竖撑天地,捺撇写人生。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蕴自然之灵,凝艺术之智,养浩然之气。写好中国字,提高书写水平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习舞龙
制作毛笔后,我们闻声赶到今天最后一个课程场地。开始了课程四舞龙的学习。课程四、舞龙。教官说舞龙俗称舞龙灯,是一种起源于中国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之一。舞龙源自古人对龙的崇拜,每逢喜庆节日,人们都会舞龙。舞龙时,龙跟着龙珠做各种动作,穿插,不断地展示扭、挥、仰、摇等多种姿势。教官还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龙的传说,因此,全国各地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民俗文化。
听教官说完,大家迫不及待地想参加舞龙。教官安排好人数,小组同学急切地拿起道具。看,那两条色彩绚丽的龙的道具,一到同学们的手中,便立即显得活灵活现。
孩子们玩得真开心!老师们也手痒痒的,想试一试。教官提议两位老师也来过把瘾,两位美女老师应邀一显身手。在“双龙戏珠”时,这两条龙便像小孩子似的嬉戏玩耍。只见这两条龙慢慢地开始向上盘旋,之后还不忘“摇头摆尾”,它们似乎非常开心,头不断地上下左右地摇摆。而这时,它的尾巴也没闲着,微微地摇摆着。在场的孩子们都欢呼雀跃,手掌都拍疼了。
上完了一天的课程,我们依依不舍地排着整齐的队伍离开了欢途研学基地。
一天的体验,孩子们在边看边学中感悟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在边听边记中加深了传统文化意义的理解,将会成为学生们成长记忆中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