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古城纪游(之二)

 ——游燕子洞、大板井

逍野
创建于2023-11-03
阅读 20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7月21日早晨,起床洗漱后再做抗原检测,哈哈,只有1条杠,阿弥陀佛,终于转阴了,再也不担心传染给孙女,心情立马轻松了许多。

       儿子他们还没下楼来,估计孙女没起床。我和夫人走出房间,晨曦已露,前厅明亮,色调柔和。我们趁等待间隙在一楼转悠,看看古宅的格局。紧邻前厅的北边是个茶室,古色古香,与旁边的两层四合院相通。院落中间是一池清水,几条小锦鲤游来游去,水池北边是个琴台,放置一架古琴,南边一角是人工小土堆,貌似假山,装点着石头和花草。游客可在茶室一边品茶一边听琴声,有兴趣的话,亦可自己弹奏一曲。庭院后面还有一个小花园,石板路、碎石、花草、小松柏、凉亭,格调清静雅致,很有意境,是休闲聊天的好去处。简单的生活在这里不是奢望,入则隐于安逸静谧,出则融入热闹喧嚣,享受曦院带来的悠然舒适。

       和煦的阳光照进了客栈大门,时间已过8点,儿子他们慢悠悠地下楼来。我心里嘀咕,如果跟随旅行团,应该早就在去景点的路上了,我们这么晚还没出发,这不耽误游玩吗?可儿子曾说过多次,一家人外出游玩就图个休闲放松,不必起早贪黑,睡个自然醒,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随性而为,舒服就好。他说的也是,何必自讨苦吃呢!

        在临安古街上,儿媳妇找到一家云南非遗项目汽锅鸡传承店(该店也经营早餐),里面有过桥米线、桂花汤圆等云南特色早点。我们各取所需,吃过后直奔“燕子洞”。

       燕子洞距建水古城20多公里,也就半个小时左右的车程。坐在车上闭目养神,想起唐朝诗人刘禹锡两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记得小时候我家堂屋顶的房梁上有个燕子窝,燕子经常把屎拉在饭桌上,但家里人还是很高兴。因为燕子古称“紫燕”,燕子进家筑巢,寓意“紫气东来”,吉祥、好兆头!春天的时候,我放学回家,推开大门,机灵的燕子便倏地飞了进来。这种情景留在儿时的记忆里,过去了半个世纪,今天的燕子洞会重现吗? 

       整个燕子洞景区分为自然林地、旱洞和水洞三个部分。进入景区大门,青石铺路,平整洁净。沿道前行,四周树木葱茏,山风轻拂,翠竹婆娑,鸟声悠扬,在这天然的生态福地,顿觉神清气爽。途中必经一牌坊,名曰“升仙坊”,看上去饱经风霜。牌坊内侧石柱有一幅对联“何处问津来桃花依旧随流水;此间有仙趣燕子凭谁作主人”,隶书蚕头雁尾,方劲古拙;外侧石柱上是草书,认字不全,形迹飘逸,气势贯通,顾盼生姿。此坊是当地百姓为纪念燕子洞主持段至罡道长所建,感恩道长化缘修洞、建道观的劳苦和功德,祈福他修道成仙。

       穿过升仙坊再经一百米吊桥,沿“九曲长廊”的盘山景观道,可抵达“三清阁”,从这里进入旱洞宗教文化区。旱洞半倚山势,形似一巨大天生桥,两面透光,洞厅十分宽敞,看上去可容纳上千人。洞内有“洞锁三天”、“世外桃源”、“境绝人寰”、“变化大观”、“别有乾坤”等数十匾额,正草隶篆俱全。洞壁上有近百块清代摩岩石刻、碑刻、石栏浮雕与各类神像,较为集中地展现了燕子洞早期的历史文化遗迹,与水洞口“钟乳悬匾”遥相呼应,相映成趣。在此可领略“洞锁三天,灵谷涵春”的景色,品味诗词歌赋,观赏飞燕穿梭。

       由旱洞拾级而下,一巨窟赫然于前,洞口四周石乳低垂,如一柄柄高悬的利剑,其间挂着无数匾额,书有“和谐”、“百福”、“裕顺”、“云燕飞翔”等祈福、赞美语,五颜六色,大小不一,令人眼花缭乱。这便是燕子洞著名的“钟乳悬匾”。洞口白腰雨燕飞舞盘旋,啾啾之声不绝于耳,蔚为壮观!几十米高的“钟乳悬匾”又是怎么上去的呢?据说每年8月燕子南迁后,当地彝族汉子会凭着敏捷的身手,穿梭往返于钟乳石丛中采摘燕窝,造就了“徒手攀岩”的绝技。各地的善男信女认为洞内的菩萨最灵验,将自己的字匾挂到常人难以达到的地方,便可有求必应,于是便有了“钟乳悬匾”的奇观。今天没能见到攀岩高手在洞口的现场表演,但在一个洞厅休息时,我们欣赏到了“徒手攀岩”的电视镜头。画面中,攀岩高手在无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徒手穿梭于绝壁和钟乳石之间,上演着一场震撼人心的“岩壁上的芭蕾”,充分展示了“采燕窝”、“ 钟乳悬匾”的旷世奇观。尽管是电视画面,我依然感到惊心动魄!

       燕子洞的景观精华集中在水洞。水洞高50余米,宽30余米,泸江河几公里暗流奔腾入洞,气势雄伟,经过几百万年冲刷、溶蚀,形成了奇美绝伦的喀斯特地貌。进入洞内,气温20℃左右,体感非常舒适。沿洞内几公里曲折蜿蜒、高低起伏的游览线,分布着三组规模宏大的岩溶景观,第一景区称为“龙泉探幽”,有拔地而起高达34米的“擎天玉柱”、“双象啜饮”,还有江中涌起的“千层莲台”等;第二景区称为“天街撷美”,是一条高于河床几十米的绝壁长廊,被石柱、石幔、石屏风分隔成若干厅堂,有“倩女迎宾”、“翠盖拥美”、“象耳空垂”、“八仙赴宴”、“老僧望月”等景点,有“水晶宫”美称;第三景区称为“梦幻世界”,是与水洞相连接的一个独立旱洞,呈椭圆形,面积达2万余平方米,右侧置有彩色灯光喷泉和瀑布,有“天鹅戏蟾”、“犀牛望月”、“鲲鹏展翅”等钟乳奇观。这里也是回程的龙舟码头,游客走累了,可在这里休息或品尝独具特色的燕窝稀饭。

       从洞口到游览尽头不足1公里,峭崖嵯峨,钟乳垂悬,千姿百态如鬼斧神工,不愧为“亚洲第一溶洞”。我们在洞里游走,如置身于海底龙宫、艺术殿堂、神话世界。一路上时不时听到燕屎啪啪落地的声音,孙女担心会掉在身上,惊讶地叫喊:“啊,燕子拉屎了”!我宽慰她:谁中招谁就有财喜,如掉在你身上,考试就能得100分。孙女担心的事终究没有发生,我们都没撞上燕屎,既庆幸也遗憾!在梦幻世界略作休息后,我们乘龙舟顺流而下,从另一个视角欣赏两岸奇观。龙舟在缓缓行进,我回头给孙女拍照,留下她满意而灿烂的笑容。

       从燕子洞出来就到了午饭点,我们回到古城西门,参观“大板井”,品尝云南非遗美食——西门豆腐。

       建水是一座用“水”命名的城市。初来乍到我还纳闷:既无河流又无湖泊,怎么就叫建水呢?昨天参观朱家花园时,我发现在院内的一口水井旁有建水古井展览资料,上面介绍,整个建水古城大约有128口古井。这些古井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形态独特,有单眼井、双胞井、三眼井、四眼井,甚至还有十二眼井。当我在大街小巷穿行的时候,目光时常不经意地被一眼眼古井所吸引。于是我明白了建水之名与水有着不解之缘。据传,当年建城的时候,是先凿大板井,之后才修的建水城,故民间有“先圈大板井,后建临安城”之说。

       最负盛名的是大板井,有“滇南第一井”之美誉。大板井又叫溥博泉(出自 《中庸》:“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位于古城西门外西正街,开凿于明洪武初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从古色古香的大门进去,看到不少来此打卡的游客和取水的市民。站在休息亭往下瞧,井口呈圆形,直径应有二、三米,6块弧形石板中间用6根石柱凿槽相扣。井栏圆润光滑,井壁上有浅浅的绳索勒痕,记录着水井的沧桑岁月;井水清澈透亮,悠悠地晃动着蓝天;石柱上倒扣着水桶,供人自取打水使用。孙女看着大人打水,也跃跃欲试,在我们的鼓励下,她拎起水桶,咚的一声扔进井里。只见她反复左右摆动着桶绳,然后吃力地拉起,桶里水虽不多,但她收获了快乐。

       大板井之所以有“滇南第一井”之美誉,大概因为它“水味之美,冠甲全滇”。据打水的市民讲,这口井水洁净味甘,用来烧开水,壶不起垢;用来泡茶,茶色透亮,清香味醇。难怪来此打水的市民络绎不绝,或肩挑、或手提、或车载。 古井犹如古城的眼睛,见证了流逝的岁月和兴衰的历史。在自来水、矿泉水普及的今天,古井仍然是建水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老一辈内心难以割舍的情结。

       看了大板井,不得不品尝用大板井水做的 “西门豆腐”。板井豆腐坊就在大板井的斜对面,仅一街之隔,也就十多米远。它是一家历史悠久的豆腐制作店铺,经过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的专访和报道,现已成为国内外游客争相前来打卡的热门景点。这是一栋“J”型房屋,前低后高,门脸很小,与它的声誉不太相称。一楼卖土特产和豆制品,二楼经营小吃,环境不够整洁,甚至略显杂乱。趁儿子他们点餐的功夫,我认真看了墙上挂的“板井豆腐坊简介”。曾记板井豆腐坊,源溯于清光绪年间,至今已相传六代。其制作技艺独特,历经朝代的变迁和岁月的磨砺,演变为选豆—粉碎—筛豆皮—泡豆瓣—磨浆—生浆稀释—分浆—煮浆—点豆腐—包豆腐—压豆腐—晒豆腐等12道传统工序。其实,豆腐制作在中国传承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我的家乡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豆腐。记得改革开放前,每当临近农历新年,我家就会自制豆腐,主要是年夜饭必有“炸豆腐丸子”、“蒸豆腐丸子”,一直到正月十五,待客都会有,用量较大。那时我能帮大人干活了,多次体验了手工制作豆腐的全过程,大致经过泡豆—磨豆—滤浆—烧浆—点浆—滤水挤压等几道工序,显然没有制作板井豆腐复杂 。“西门豆腐”成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因为它的制作工艺独特吗?应该是,如豆腐在熬制过程中不提取豆腐皮,完全保留了大豆的营养成分;整个程序中不参杂任何其他物质,点卤所用的也是头天发酵的豆腐水,属全天然食品;独特的包制也是豆腐制作中的绝技,豆腐起锅后浸泡在滚热的豆浆之中,趁热用4×4公分纱布,将豆腐包成小块。想想就觉得太费神费力。独特的制作工艺无疑是主因,此外,大板井水也功不可没。曾家就在大板井旁,就近取用甘醇的西门大板井水,做出来的豆腐细腻、嫩滑,口感很好,从而铸就了经典品牌板井豆腐坊。是不是名不虚传呢?尝一尝就知道了。

       儿子他们点的菜单有炸豆腐皮、炸包浆豆腐、油条、豆浆、豆腐脑。用餐是半自助,豆浆和豆腐脑得自己从铁桶舀起,不限量,管够。豆腐脑的拌料随意摆放在桌上,任凭自己口味调配。闻起来豆浆和豆腐脑都没有豆腥味。吃起来,豆浆香醇,豆腐脑细嫩爽滑,炸豆皮特别酥脆,炸包浆豆腐外酥里嫩。不过,这里的豆浆、豆腐脑究竟有多么特别,与家乡的又有什么不同,我也一时难以说清。如同喝酒,高档酒和稍差的酒差别在哪里,我向来是分辨不出来的。云南的许多地方我都去过,我发现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都对豆腐情有独钟。小餐馆、夜市都有烤豆腐,大街小巷都有流动商贩挑着担子叫卖小方块豆腐。不用怀疑,豆腐是云南人喜欢的大众小吃,形成了特有的豆腐饮食文化。

     

                              2023.10.20

阅读 20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